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考古发现

花桥黄池楚王

时间:2019-01-24 09:14:00

  黄池村位于安徽省芜湖县境东北部,花桥镇西北,水阳江下游南岸,赵家河以东,紧邻青山河与水阳江交汇处东南方。东邻城东村,南接永兴村,西凭赵家河与六郎镇相隔,北界滩以水阳江为界与当涂县黄池镇三里自然村相望。新中国建立初,黄池村称前进大队,1977年分置为城西村和北洋村,2001年又合并为黄池村。黄池原属宣城县西三区(老建置),以黄池古镇而得名,1971年划入芜湖县。

  黄池村在芜湖县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那就是境内的“楚王城遗址”。楚王城因地处古中江要津,历为军事重镇,大小战事不断。《左传·襄三年》记载: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今当涂县横山)。周灵王二年(前570)这次战事,为芜湖军事记载之发端。唐天复三年(903),唐将杨行密派台濛攻黄池,后捕斩叛将大捷。清代,太平军石国忠部李世贤与清军江浙提督邓绍良部数次在此交锋战伐,今楚王城外围的大营盘、二营盘、小营盘,就是太平军扎寨之所。现战壕犹存,还可寻见太平军使用过的土造子弹。

  楚王城遗址在黄池村山头自然村和城东村隆庄自然村境内,当地俗称土王城、土皇城,南距县城湾沚17千米,北距当涂县黄池镇0.5千米,1985年9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依山构筑,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300米,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近12万平方米。现存城墙最高处达8.5米,墙基宽18~28米,墙面宽5~10米。南、西面各有一个缺口,北面两个缺口,疑为城门遗址。城外有护城河,城内古建筑遗迹清晰可鉴。1978年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考察认为:楚王城是西汉芜湖县城,亦即古鸠兹所在。1985年7月,南京博物院考古部主任邹厚本及助手张敏考察认为是汉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一步证实:楚王城是建于战国、西汉时期的一座古城,早在筑城之前的商周时期已有人居住,六朝时期沿用旧城,以后逐步废弃。据文献记载,黄池一带春秋时属“吴头楚尾”,鸠兹之战前属吴,后为吴楚争夺地。周元王四年(前473),越王勾践灭吴,曾归越。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这一带正式归楚。自此,黄池一带逐渐兴楚风、习楚语。《安徽省志》论述提及:在项羽和刘邦逐鹿中原时,楚国鄣郡已有了芜湖县,治所当在楚王城。楚王城的废弃发端于三国时期,当时楚王城(旧芜湖县城)属吴国,孙吴凭长江天堑立国,北拒曹魏,西抗刘备。芜湖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治所鸠兹旧城距长江岸甚远,刘备谏孙权说:“即有惊急,赴救为难。”孙权遂决定在长江沿岸设立重镇应急,于黄武二年(223)西移芜湖县治40里至今芜湖市老城区鸡毛山一带。自此,起源于古鸠兹上的楚王城便结束了作为县治的历史,虽仍有人继续在这里居住,但在农耕年月里,随着政治中心的迁出,楚王城便逐步走向衰落。楚王城因其曾经的辉煌,除了给黄池村留下至今屹立不倒的古城墙,也给黄池人留下很多饱含惋惜的史话与反复演绎王城遗风。

  千斤池,当地人也称“掀斛池”(掀斛:旧时圩区捞沟泥施农肥的一种农具),紧邻楚王城南,在新圩自然村与仓门自然村之间,早年间荷风影动,蔚为壮美。相传有个楚王在此筑城,原先筑的是石城。一日,楚王得到一根宝鞭,可以呼风唤雨,搬山移水,威力无比。他见黄河决堤,决定从江南赶山堵黄害,夜间,便匆匆赶起一座荒山。霎时间,风作雷鸣,乌云翻滚,吓坏了楚王的9个女儿。九女听楚王临行前嘱咐过,鸡叫时回家。因盼父心切,她学起鸡叫,想让父王早点回家,却不料破了楚王的神功,当行至楚王城上空时,山石碎裂,把楚王城压了个严严实实。楚王情知不妙,忙按下云头,楚王城已成一片废墟。9个女儿在城外直哭,楚王问清缘由,仰天长叹,天意亡吾!一气之下,铲了一锹土活埋了女儿们。铲土处就是千金池。楚王9个女儿的墓就是楚王城东500米处、花桥镇城东村境内的“九女墩”。老人们谈及此事,笑说要不是九女作怪,这里可就是大都城了……

  据史料记载,黄池一带的居民大部分都为移民。古鸠兹地位于长江及其支流水阳江、青弋江交汇地带,比较适合人类居住。最早的土著居民属东夷族的一支,后人称之为皋夷,又名皋彝、勾兹、祝兹、鸠兹。商王朝时,陕西部分周人南迁江南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后人称之为越人,建立了勾吴政权。“越人”不断通过战争手段攻占今皖南一带,并定居下来,渐渐开辟和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区,建立了大型聚邑部落——鸠兹邑。两宋及清初,实行“移民垦荒,围湖建圩”,又从皖北舒、庐、无、巢等县又陆续迁来大量移民,他们就成了今天黄池人的先辈。

  黄池的山头自然村,石刻、印纹陶片隐约可见。早期建筑古色古香,砖瓦、墙基的石块、门槛石等大多取材于楚王城废墟,因此,村民们多以王城遗民而自喜。上世纪80年代初,杨黄路修至山头自然村时,这里曾一度繁华热闹过。在山头村的汽车站附近,当时就开有好几家店铺、饭庄,整天人来人往,街一般的味儿弥漫在公路两旁,仿佛楚王城的盛时,山头村便成了周边村落的中心。年底、年初农闲时有马灯表演,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马灯演绎的是军事操练及战事,人物混杂,既有“杨家将”的,也有三国里的,真是民间艺术民间说。马灯表演使当地村民们都能通晓其里,甚至被融进了孩子们的游戏,普及率真高。年初的马灯走村串户,表演结束后开始唱大戏,大戏台是露天的,主要剧种有黄梅戏、庐剧等。最热闹的时候,在山头村楚王城南门处还建有剧院,过大年前后,白天、晚上间有电影放映或是唱大戏。

  黄池村古时属楚地,楚风烙印明显,早年间就有龙舟表演。主要集中在黄池村靠水阳江、赵家河、横岗河沿岸的圩区一带。每年五六月份,龙舟表演队都要循着沟河绕上几圈,偶尔斗气的几支龙舟队还要进行夺标比赛,其时,鼓声、水声、呐喊声响成一片,很是热闹。兴龙舟自有为纪念屈原之意,也有祈风调雨顺、佑五谷丰登之愿。上世纪70年代前后,黄池村还有讲鼓书的。那时村子里还没有通电,晚饭后,大人们带着孩子围坐在生产队的公房里,昏暗的灯光伴着鼓点,听着说书人讲诸如《隋唐演义》《水浒传》等故事。偶有串书,有些搞笑,也不失趣味。乡间鼓书俗而有味,的确缓解了那个年代村民们饥困疲乏的无聊。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外出务工潮的兴起,以及1998年黄池乡撤乡设镇并迁至横岗(距楚王城东南3千米处)更名为横岗镇,黄池村的马灯、龙舟、唱大戏等民间活动便清冷下来,就连那些年时兴的白喜事放电影的习俗也慢慢消失。1986年江苏人在楚王城内建“黄池轮窑厂”,几年后黄池村人又在现芜雁高速新芜服务区处建“鸠兹窑厂”,给周边村落的建房着实提供了便利。出于文物古迹保护及高速公路用地需要,两厂皆已关闭。

  如今,黄池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水产养殖和农业生产。一幢幢小楼在小村庄里悄然矗立,村村通水泥路通达黄池村的每一个角落,购房、置车成了今天黄池人的时兴。适逢芜雁高速横贯黄池村,并在黄池后洼与里河自然村之间设有新芜出入口;芜申运河水阳江段的开挖建设,正在将小小的黄池村与外面的世界步步拉近。应节约型社会发展之需,黄池村也规划了两个居民点:扁埂小区和里河小区。扁埂小区位于扁埂自然村,沿村村通公路两旁,楼房以农户为单元而建,系圩堤住户搬迁的集中点。区内有路灯、垃圾中转站、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幼儿园等,设施完善,干净整洁。小区环田围水,小桥通沟联垾,村民务农、工作、出行极为便利。里河小区紧邻芜雁高速横岗出入口,楼房以农户为单元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绿树环抱掩映。区内设有黄池村村部、卫生室。小区向东、向北不足1.5千米都有幼儿园,距横岗社区中小学也不足2千米,的确是村民居家的好地方。近几年,部分人口外流加之集中居住,自然村正在萧条、冷清。商品经济完全改变了黄池人旧有的生活,家庭为单位的农耕方式正在被农业大户承包、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年轻人或远或近地外出务工,老人们享受着民生工程带来的实惠,生活安逸、恬淡。黄池村正以崭新的面貌演绎着新时代的强音。

  楚王城,一座土垒之城,几经风雨,静静地守望着它的“臣民”;北去的水阳江水,几度狰狞,几多温情,流逝了千年岁月,留下了一段段醇香的史话……山蕴文化,水育生命,先人们的睿智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今天的黄池人。楚王殁,村落陨,新城蔚然而立,蓝天碧水下的黄池人正踏着先人的足印,续写着更为梦幻的“楚王史话”。

来源:安徽地方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