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考古发现

两座繁昌窑 一段石头记

时间:2020-06-22 14:44:42

  上世纪末,在我市繁昌县新港镇和原新淮乡(现属三山区)先后发现了明代窑址。经考古发掘表明,两处窑址都曾为明初南京城墙建造烧制过城砖。由此,一段660多年前因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南京城而与芜湖发生的过往浮出水面……

     一

  在繁昌县博物馆里,藏有一块明代的墙砖,这可不是一般的墙砖,它与明初南京城有着莫大的渊源。故事还要从两座古砖窑说起。

  当时发现的两处窑址中,新港镇(旧称“旧县镇”)窑址位于该镇的东北侧的长江岸边坡地上(当地人称有古砖窑72座)。在上世纪50年代初,新港镇锅厂以北的山坡上窑址分布密集,排列有序。窑与窑之间相隔约15米左右。其中沿江一排窑址呈直线排列,其余顺山势走向排列。砖窑结构皆为地穴式馒头形。新淮乡窑址位于董仓村通往南陵县的淮陵路路基东侧,滨临漳河的西岸,窑址顺漳河堤岸排列有序,两窑之间相隔3.5米。砖窑结构也为地穴式馒头形。

  在新港出土的城砖(现藏繁昌博物馆)两侧立面均有直书阳文铭文,其中铭文最多的一面铭文两行是:

  太平府提调官照磨钱仁  司吏施祥

  繁昌县提调官主簿刘权  司吏何泽

  另一面铭文三行:

  总甲程德祖  甲首姚文信  小甲王宗六

  窑匠林德春

  烧砖人夫李思聪

  这块城的砖形为长方形,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1.5厘米,重约16公斤。

  新淮乡(旧称“小淮乡”)城砖窑口发现的城砖都残缺,残缺铭文均为直书阳文。其中铭文文字较多的一块为:

  □首盛仲玎小甲戴均宝  □□戴小五  崔生五  窑匠崔记□

  因砖破损严重,长度已无法测量,但从其厚度(11.2-12.7厘米)、宽度(21-23.5厘米)推测,该窑址的城砖形状与新港镇基本一致。

  将从新港镇荷圩村一座砖窑遗址中挖出的一块带铭文的城砖,与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所藏的太平府繁昌县标本城砖对比,两块城砖不仅质地、大小相同,铭文字体一致,而且府、县两级提调官的职务、姓名完全吻合。由此可知,繁昌县新港镇地穴式馒头形砖窑群,确系明洪武年间为南京城墙烧制城砖的砖窑原址。

      二

  新港出土的明城墙砖一侧铭文提到的“繁昌县提调官主簿刘权”,是“北人南官”。《明史》记载:“洪武间,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采取任职地区回避制度,避免官吏利用本地亲属关系的弊端。根据道光年间《繁昌县志》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刘权明初任繁昌县提调官、主簿,是主持繁昌县烧造金陵城墙砖的官吏。刘权的父亲刘赓原任宛平县主簿,洪武初年受命“制砖窑于繁邑。赓营基度地,扦于陈冲垾回龙矶。赓亡,复命子权袭赓职……”刘权的父亲刘赓是宛平县主薄,明洪武初年受命来繁昌主持烧造城墙砖。刘赓去世后,刘权受命主持繁昌烧制城墙砖。刘氏父子在繁昌主持烧制城砖期间,恪尽职守,体恤民情,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父子继美,曲体民情,地脉坟茔,必加保护。工既竣,即以陈冲等处田土赐权及子孙。”城砖烧造事业完成后,繁昌县百姓请求刘氏后人留在繁昌。

  繁昌县位于亚热带的黄棕壤与中亚热带的红壤地带性土壤接壤地区,与非地带性土壤覆域交错,土壤种类较多。土性冷,质地黏重,泥脚深,适合烧制砖、瓦。

  繁昌境内多丘陵、山地,北面紧邻长江,河流、湖塘、沟渠交织密布,与长江相通的有漳河、黄浒河等。

  遍布全县的制砖业,从明洪武年间开始见诸县志。据文献记载,到了民国时期,全县有大小砖瓦窑32座,每年“惊蛰”开坯、“大雪”停窑。直到到上世纪90年代,全县20个乡镇中,有16个乡镇有砖瓦厂。由此可见繁昌砖瓦窑烧制历史的久远。

  较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悠久的烧瓷制砖历史,为明初烧制南京城墙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与保证。

  明朝廷对城墙砖制作质量要求很高,官吏查验城砖时,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验收标准查验,甚至还有部分用高岭土烧造的“瓷砖”,为世人惊叹。这些城砖从取土、制坯、烧造,到运输、查验、使用,代表了当时筑城材料的最高水平,体现了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

  而城墙砖上留有砖文,正是保证城砖质量的一种管理方式。明代南京城墙砖文,均在城墙砖的两侧,为模印阳文,一般为30字-50字左右,将府、州、县的官员、吏员、总甲、甲首、小甲、窑匠、造砖人夫等模印之上,最多的不同责任层面竟达11级,构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实名制的管理责任体系,保证各地为南京城墙烧造的城墙砖质量。

     三

  根据对砖文的研究,南京城墙砖产地,主要为直隶(后称南直隶)、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大致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上海等6个省市)所属部分府、州、县,共涉及35个府、11个州、174个县。可以看出当年南京城砖烧造的任务,并非向全国各地平均摊派,而是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两湖、江西、安徽和江苏。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这些地区与长江水系相通,便于城砖的运输;二是这一地区也是明初实行“均工夫”制度的重点地区。“均工夫”是明初按田产分派役夫的制度,即按田产多寡计出夫多少。

  砖文中到的提调官,是非职官常设机构称谓,是朝廷根据工役需要临时设置,并由相应职官负责其事,当工役项目结束后归籍。洪武年间的提调官,原则上从外地调用,称为“南官北调”。府级提调官通常由相应主管行政事务的知府(知州)兼任,或由他们委派府(或直隶州)署的同知、经历、通判、照磨、知事、判官、吏目等兼任。县级提调官由相应的县(或散州)主管行政的知县(知州)兼任,或由他们委派县(或散州)衙的县丞、主簿、典吏等兼任。

  照磨是知府的属官,是掌管卷宗、钱谷的属吏,负责审计工作,从九品。司吏,简称“吏”,府(县)署中负责办理文书的普通官吏。主簿,知县的佐官,负责文书、簿籍和印鉴的管理,正九品。

  总甲制是明初为烧造城墙砖而专门成立的一种临时性劳役组织。总甲、甲首、小甲即为均工夫的组织形式。总甲,是明代社会的重要职役名称。明洪武年间,出现在砖文上的总甲,由田产多者充任,即为富户担任。总甲户除按财产多少出资外,还要承担砌窑、造船甚至运输的组织工作。按明初计田出夫的征役制,总甲既是明城砖烧制中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者,也是烧砖人夫。在总甲名下,辖若干甲首。

  甲首,既是明城砖烧制中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者,也是造砖人夫。在甲首名下,辖若干小甲。小甲,既是明城砖烧制中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者,也是造砖人夫。在小甲名下,辖若干造砖人夫。

  总甲户、甲首户、小甲户也充当造砖人夫,不过,这些总甲、甲首户、小甲户,其名虽列在造砖人夫之中,但事实上可能不是亲身服役,而往往出钱雇人代役。

  各地为南京城墙烧造城砖,大约起于明洪武初年到洪武十七年。洪武十七年,明朝廷已下令免除各地民夫为南京烧制城墙砖。

  南京城墙可以说是一部别样的文化史、城市史。我们为繁昌能在这部宏大的“史书”占有一席之地而感到骄傲。

来源:大江晚报  作者:余俊 筱铖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