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区域文化

传世名作中的庐州传奇

时间:2020-06-12 09:34:00


相思林公园



飞骑桥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元素的长期沉淀和积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城市,是提升这个城市品位的集中体现;一个能够可持续长久发展的城市,是文化和经济和谐协调发展的完美统一。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对于合肥而言," 文化兴城 " 的概念一直在更新和变化中。而事实上,这座有着 2000 多年历史的古城,千年文脉从未断过,从这些和合肥有关的传世名作中便可窥见一斑。

       孔雀东南飞 今栖相思林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是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此文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刘兰芝和焦仲卿原本是对恩爱夫妻,因为焦母的百般阻挠和拆散,致使勤劳善良孝敬的刘兰芝被逼而死,随后因相思太甚,绝望无奈的焦仲卿也殉情自杀了,留下一段凄伤惋惜的婚姻悲剧。该诗如今读来仍令人不胜唏嘘。

  " 孔雀东南飞 " 的故事发生时间为 " 汉末建安中 ",发生地却有 " 潜山县说 " 和 " 庐江县说 "。庐江郡汉朝始置,郡治在今安徽庐江县西二十里。汉朝末年时迁往今安徽潜山县。三国庐江郡属于曹魏势力范围,郡治被迁往今安徽六安市北。晋朝时庐江郡治又迁往今安徽霍邱县西五十五里处。唐朝初年曾经一度废除庐江郡,但天宝元年又复名庐江郡,郡治就在合肥。


孔雀东南飞纪念祠堂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客居庐江郡治,有《庐江主人妇》为证:" 孔雀东飞何处栖,庐江小吏仲卿妻。为客裁缝君自见,城乌独宿夜空啼。"

  如今,在合肥市庐江县汤池镇有一座相思林公园,园中还建造了一座 " 孔雀东南飞纪念祠堂 "。里面的男女主人公塑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仿佛在向今人诉说着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传奇。

     唐宋文学大家曾为庐州吟诗诵词

  历史上,合肥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诸多文学 " 大咖 " 为其吟诗诵词,李白、王安石、苏轼等均作过与合肥有关的诗词。

  " 诗仙 " 李白曾多次作过与合肥有关的诗,安史之乱期间,李白送一位裴姓朋友赴庐州任长史职,作诗《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西江天柱远,东越海门深。去割辞亲恋,行忧报国心。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五月披裘者,应知不取金。

  裴大泽,河东裴氏。" 五月披裘 " 的典故则寄意志高行洁。

  《寄上吴王三首》是李白来合肥赠予吴王李祗的干谒诗。天宝九年,李白到庐江 ( 今合肥庐江县 ) 谒见庐江郡守吴王李祗。李白在吴王府邸与吴王相处甚密,共宴同酌,观赏歌姬表演,主宾欢悦。第三首因有转韵,疑为古风体。

   其一

  淮王爱八公,携手绿云中。

  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

  谬以词赋重,而将枚马同。

  何日背淮水?东之观上风。

   其二

  坐啸庐江静,闲闻进玉觞。

  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其三

  英明庐江守,声誉广平籍。

  洒扫黄金台,招邀青云客。

  客曾与天通,出入清禁中。

  襄王怜宋玉,愿入兰台宫。

  李白在谒见庐江郡守吴王李祗时相处甚欢,与吴王一起为当地一名杜姓秀才送行,作《同吴王送杜秀才赴举入京》。此诗虽为应时挥毫之作,却留下了 " 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 " 这样的佳句,清爽秀丽、浑然天成。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

  暂别庐江守,将游京兆天。

  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

  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

  北宋的王安石曾被贬至舒州,赴任途中,受李公麟邀请游东汤池,品香茗,泡温泉,遂题诗《汤坑泉》:

  寒泉诗所咏,独此沸如蒸。

  一气无冬夏,诸阳自发兴。

  人游不附火,虫出亦疑冰。

  更忆骊山下,敞然雪蒲塍。

  " 汤坑泉 " 就是今天的汤池温泉,在庐江县汤池镇境内。丁汝昌亦曾题诗云:" 青川水常流,骑马去闲闲。温泉如有意,暮雀相与还。名城藏古刹,落日满秋山。待到还乡日,归此且闭关。"

  苏轼也曾在老友赴任庐州时,作《孙莘老移庐州》寄别:

  炉锤一手赋形殊,造物无心敢望渠。

  我本疏顽固当尔,子犹沦落况其余。

  龚黄侧畔难言政,罗赵前头且眩书。

  惟有阳关一杯酒,殷勤重唱赠离居。

  孙觉 ( 1028-1090 年 ) ,号莘老 , 高邮人,历任湖州、庐州、润州、苏州等地方官,苏轼好友,关系密切。两人皆因与王安石政见分歧而受排挤,时运不济,仕途受阻,但不忘苦中作乐,相互戏谑。熙宁六年 ( 1073 年 ) 三月,孙觉赴任庐州,赠诗,苏轼次韵寄别。然孙觉原作已佚。

      《三国演义》赞绝 " 逍遥津 "

  在合肥尤其是老城区,有关三国文化的历史遗迹俯拾即是,曾经的三国烽烟、刀光剑影,有的载入史册典籍,有的在民间广为流传。三国文化,让合肥这座正逐梦于 " 创新之都 " 的现代化都市,平添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第 67 回 " 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 ",描述的就是发生在合肥的三国故事。

  合肥,因其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自古有 " 江南唇齿、淮右襟喉 "" 江南之首,中原之喉 " 之称。尤其三国时期,合肥处于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曹魏与吴、蜀的南北对抗之所在。合肥地区的三国历史始于何时?根据《合肥通史》记载,这个历史阶段 " 大体自袁术向江淮扩张,到曹氏、孙氏相继崛起、争夺江淮 ",从而 " 合肥被置于军阀混战和魏吴激烈争夺的过程中 ",时间大致从 189-280 年,历时近百年。

  老合肥人大多都有 " 逍遥津 " 情结,而逍遥津公园就曾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逍遥津,在三国时代是淝水边上的一个津渡,也就是船码头。三国时期,曹魏与孙吴对峙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争夺合肥,鏖战 32 载,发动 5 次大规模战役。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就在逍遥津畔。

  东汉建安二十年,曹操兴师西征,孙权趁此合肥空虚之际亲率十万精兵,企图一举攻占合肥。大将张辽面对强敌压境,临危不惧,率八百精锐逆袭孙权,化解了合肥之围。随后,又直接击溃了孙权、吕蒙、甘宁、凌统、蒋钦等断后的军队,差一点生擒孙权。张辽因此战功累累、名震天下。值得一提的是,这场被世人称奇的 " 八百破十万 " 的辉煌战役,也是三国历史上 " 以少胜多 " 的经典案例,不仅成就了张辽威震四海的英名,也是合肥作为史上军事重地的有力佐证。因此,与生俱来就带上了浓厚的 " 三国 " 味道的逍遥津公园成为合肥今天展现三国文化的 " 主战场 " 之一,这也是今天公园里存有张辽像、渡津桥等一系列三国文化景点的原因所在。


逍遥津公园一景 施维国 摄



逍遥津公园大门 施维国 摄


    公园内还有一座飞骑桥,据《三国演义》中描述,当年孙权落败,仓皇纵马逃至一座小桥边,而桥板已被拆除。孙权一看惊慌失措,恰好手下牙将谷利赶到,叫孙权将马后退几尺,然后在马背上猛击一鞭,孙权坐骑飞跃过小桥,脱离了险境,故有诗云:" 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肥,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 后人便称这座桥为飞骑桥。这也是 " 张辽威震逍遥津 " 故事的由来。

    随着历史的演变,逍遥津几经更迭。唐朝,逍遥津在合肥城北门外。宋代,淮西路将领郭振筑 " 斗梁城 ",逍遥津被囊括入城中。明朝万历年间,逍遥津一带土地归合肥窦家所有。清康熙年间,逍遥津易手至合肥一王姓儒生手中。光绪十八年,逍遥津产权又归属龚家。几经风雨,几经更迭,四季流转,逍遥依旧。如今的逍遥津,是合肥十景之一,也是合肥市开园时间最长、历史最悠久的景区,已成为合肥著名的文化地标,承载了几代合肥人的记忆。

        


 " 威震逍遥津 " 的张辽塑像 施维国 摄


    在逍遥津公园周边,有关于三国文化的历史遗存比比皆是,如不远处的杏花公园内有藏舟浦与筝笛浦,即是三国时代两个著名遗址。藏舟浦相传是曹魏船只和水军藏身伏兵之处,筝笛浦是曹操与歌女荡舟听乐之地。逍遥津南侧步行街上,有一处明教寺,原址是三国时期曹操所筑的教弩台,据史料记载,曹操曾先后 4 次来到合肥,亲自指挥对东吴的作战,其间筑高台教练强弩手,以提高战斗力。此外,老城区还有迴龙桥、斛兵塘、操兵巷等等,尽管有的遗址已难以寻觅,但地名却刻下了三国文化的烙印。

    张辽逍遥津一战,威震四方,让合肥闻名遐迩,也在一千多年后,使得 " 逍遥津 " 成为合肥三国文化遗存最典型和最负盛名之地。然而若论三国战事及文物遗存保留最完整之处,在合肥,非 " 三国新城 " 莫属。

    三国新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安徽省乃至全国保存较好、极具史学价值和军事研究价值的三国文化遗产。历经近 1800 年的风雨剥蚀、沧桑巨变,依然能清晰地看到这座三国时期军事城堡的风貌。如今的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就是在三国新城遗址的基础上建成的,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感受三国豪迈。

  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占地 530 亩,周边租地绿化近千亩。公园南临淝水 ( 古施水 ) 故道,西邻鸡鸣山、将军岭,东距合淮公路 7 公里。园内主要景点有新城文物陈列馆、金虎台、聚贤堂、满宠草堂、征东门、东侧门遗址、西侧门遗址、练兵指挥台、兵器铸造窑址、饮马池、时光隧道等。



三国新城遗址

  

       据《三国志》记载:魏国征东将军满宠两次上疏魏明帝曹睿,建议在合肥西三十里建立新城屯兵以抗孙吴。新城建成后,孙吴水军由巢湖到达合肥城下,还要再陆行三十里,才能抵达合肥新城。这样,孙吴的水军优势不能发挥,军需补充更加困难,使曹魏方面获得很多战机。而曹魏可以沿瓦埠水系直通寿春,水上运输方便,有利于提高战斗力。合肥新城于青龙元年(公元 233 年)建成,孙吴曾于公元 233 年、234 年、253 年等多次围攻,均兵败而归。

    直至公元 280 年,东吴暴君孙皓被晋军所俘,宣告三国时代结束,合肥新城这座军事城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根据《合肥通史》记载,上世纪 80 年代起,各级文物及考古部门对新城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察和发掘,发掘出了 3 座城门,大量的陶瓷、铁器、铜器,多达 2000 多件的铁镞、礌石等武器," 种种迹象表明三国新城的用途均与军事相关。" 据历史文献记载,合肥新城通常情况屯兵人数为 3000 — 4000 人,最多时有步兵、水兵、骑兵计 6000 人。《合肥通史》评价说:" 建设新城的防守思路是正确的,符合合肥地区驻防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合肥守军统帅满宠的军事战略智慧,这就是充分利用魏军陆地作战的优势,逼迫吴军远离江湖,制约吴军水上作战的优势,以我之长制彼之短,从而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

  公元 199 年,李术杀严象;公元 213 年,曹操攻濡须;234 年,孙权围合肥新城;253 年,诸葛恪出征 …… 在《合肥通史》列出的三国期间合肥的战事年表中,重要战事就有 26 场之多。三国文化遗存、历史名人遗踪也不胜枚举,如肥东八斗镇,相传三国时曹植监军征吴时曾驻扎于此,后又三顾八斗岭,南朝诗人谢灵运曾称曹植 " 天下文章一石,子建独得八斗 ",因此该镇命名为八斗;庐江县为三国名将周瑜故里;蜀山区境内有曹操河遗址 …… 三国战事、三国文化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清《巢湖图》集诗书画三绝


《巢湖图》石涛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风景如画,自古就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清朝大画家石涛的《巢湖图》,画的就是巢湖的美丽风光,也是现存最早的画巢湖风景的传世名作。

    石涛 ( 1642-1707 ) ,清初著名画家。法名原济,号石涛,擅长山水画,手法上不拘成法,技法多变,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造,使作品清新自然、笔墨技巧方面独树一帜,为近现代中国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石。石涛作品的另一特点是大量留白,并题上诗词,介绍作品过程。

    据考证,清康熙三十四年 ( 1695 年 ) ,53 岁的石涛应吏部尚书、英武殿大学士李天馥和庐州府太守张见易的邀请,从扬州来庐州游览。在从庐州返回扬州时路过巢湖,巧遇巢湖那几天下雨发大水,只能 " 十里五里一停船 ",当船停靠在中庙湾 ( 今船塘东南、白衣庵西 ) 时,因风浪太大,无法前行,于是上岸登中庙,下船抿浊酒,他为风浪中的巢湖所震撼,挥笔作下《巢湖图》,记录了当时浪涛拍岸的巢湖、云雾缭绕的中庙寺。其中的亮点是石涛对水的描绘,用 " 网巾纹 " 的画法,显示出风大浪急的观感。

  画作的中部右岸画出了中庙雄姿,庙基若隐若现。画面近景是一片农田;左岸突出一个石墩,瓦、草屋各两幢;右岸画着两垒巨石。沿着岸边画了柳树、松树,夹着池塘小船,是恶劣天气避险的小湾。坞内停泊 3 条木船,5 个水手有坐有立,中一头陀盘膝打坐长者。整幅画中湖面水光潋滟,数只小船停泊岸边。岸上垂柳依依,树木郁郁,房屋村舍相映成趣。湖中小岛,云雾缭绕,阁楼工整秀丽。

  这天,船停靠在金沙河畔,闻讯赶来的淳朴憨厚的田家农民,为了表示对石涛的敬仰,特地从深水池塘里摘了一枝含苞待放的荷花,送到船上。石涛很受感动,准备以金钱作酬报,田家农民执意不受,反而求之以诗。石涛慨然应允,即兴成诗两首,其中有 " 吾只爱诗不受钱 "" 一枝菡萏最堪怜 " 的诗句,表面是寄赠田家,其实这正是作者自己的心声流露和感叹 !

  说这幅画是上乘之作,因为这幅画集合了石涛的诗书画三绝,石涛共在画面上方洋洋洒洒题诗四首,四首诗系即兴之作,前三首诗是用他独特的篆隶结合书体写的,第一、二首秀雅轻灵,第三首苍润丰腴,墨色浓润。第四首是用行书体所作。全图诗书画相得益彰,堪为三绝。

     题诗跋文其一

     " 百八巢湖百八愁,游人至此不轻游。无边山色排青影,一派涛声卷白头。且蹈浮云登凤阁,慢寻浊酒可仙舟。人生去住皆由定,始信神将好客留。"

     题诗跋文其二

     " 波中遥望凤崔嵬,凤阁琳琅台壮战。楼在半空云在野,橹声如过鹤声来。巢湖地陷赤乌事,四邑水满至今灾。几日东风泊沙渚,途穷对客强徘徊。"

     题诗跋文其三

    " 东风阻我巢湖边,十里五里一泊船。湖头人家白鹅岸,晚风齐送荷花田。水清苔碧鱼可数,金沙各地是何年。主人爰客高且贤,下水采莲意颇坚。谓客有花以诗媚,吾只爱诗不受钱。采花偏采未开全,一枝菡萏最堪怜。始信壶中别有天,插荷相向情更颠。欲开不开日复日,记程好事花当前。"

     题诗跋文其四

     " 且喜无家仗笠轻,别君回首片湖明。从来学道都非住,上处天然未可成。"

  从这些诗文中,看得出石涛在停留巢湖期间与当地村民交往的故事,看到的风景以及触发的人生感悟。

     " 搜尽奇峰打草稿 ",天下景色为我所用是石涛作品的精髓。 《巢湖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极高,在石涛自己的作品中也是代表作,2009 年发行的《石涛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六枚,《巢湖图》排名第一。著名大师张大千曾临摹此画,取名《巢湖维舟图》。

    《巢湖图》作好后,石涛赠给了庐州知府张见易,后由清名家金传声 ( 清鉴赏、收藏家 ) 、金星代 ( 藏书、刻书家 ) 、徐世刚 ( 书画家 ) 收藏,近代徐世昌 ( 北洋政府总统 ) 也留下藏印。抗战时,日本人闻寻此画价值,想以重金收买,被著名爱国人士周叔弢阻拦,并以时价一万元收藏,新中国成立后捐赠给政府,现原作藏于天津博物馆,为镇馆之宝。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王建 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