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资料图)
○《关于印发合肥自行车厂〈与名牌厂联合,增强企业活力〉的通知》(部分)
○《同意合肥自行车厂与上海自行车厂联合生产的批复》
说起自行车,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国家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永久牌自行车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众所周知的上海自行车品牌,也是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但你知道吗,合肥自行车厂也曾生产过名牌“永久”自行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是稀罕物
关于自行车,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自行车是一个舶来品,它诞生在欧洲,1791年法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开启了人类出行新工具。到了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当时,骑行者以洋人为主。中国第一批自行车只是寥寥几辆,会骑的人更少。这时自行车的性质娱乐消遣大于代步实用。此后,陆续有人开始效仿西方人骑自行车,渐渐开始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1940年,上海自行车厂(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成立,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生产企业,由此开创并演绎了中国自行车行业历史上最辉煌的历史。解放后,为了纪念新时代的开始,上海自行车厂给产品设计一个新的商标——永久。1952年,永久牌自行车年产已达到28767辆,占全国自行车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个在后来家喻户晓的品牌开始崛起。1954年到1955年,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管理局把制造公制标定车的任务给了上海自行车厂。这个标定车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永久“二八大杠”。而在随后的几年里,永久相继制成并推出了公路赛车、31型轻便车、62型载重车等车型。
然而,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仍然是一个稀罕物。谁家有辆自行车,都引来羡慕的眼光。当时,一辆自行车售价一百多元,而一般工人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四十元,买车着实不易,对自行车也格外爱护。许多人省吃俭用买回来一辆车,就像宝贝似的,用布把车大梁、车把等部位缠起来,以防磨损油漆。隔三岔五也要用抹布把自行车精心擦一遍、打上油,生怕生锈。
在那时,最受欢迎的自行就是“二八大杠”自行车。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有印象,“二八大杠”就是车前有很高横梁的载重型自行车。十几岁的孩子学骑车,也都是直接从这种大块头的“二八车”开始的。至今,还有很多人回忆起当年握定车把、稳着车架、斜着身子,把小腿穿过横梁下方的空当努力去够脚蹬子的练车记忆。
那么为什么“二八大杠”自行车受欢迎呢?当时人们骑自行车除上下班,还有个很重要功能便是负重运输。比如运送物品、接人送人,都得用到这种车。
自行车成为结婚的三大件之一
结婚无疑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而结婚时置办一些婚嫁用品也是大家多年来形成的婚庆习俗。
在新中国成立后,年轻姑娘结婚时除一般嫁妆外,流行三件时令陪嫁品。上世纪7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婚时购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三大件”蔚然成风,有的条件好的家庭,还会再购买一台收音机,称为“三转一响”。如果手表是“上海”牌,缝纫机是“蜜蜂”牌、“蝴蝶”牌,自行车是“飞鸽”牌、“永久”牌,那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很拉风”。
手表那时候流行的是“上海全钢手表”,价格在120元左右,这个价格相当于当时一人3~4个月的工资了。但这款手表经久耐用,有人戴了几十年都没有坏的,现在都成了古董表。缝纫机是那个时代每个新娘子的渴求,上世纪70年代,很多人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陪嫁一台缝纫机方便女儿以后缝缝补补,那是必不可少的物件。而作为“大件”之首的自行车,无论城乡都几乎脱销,“凤凰”、“永久”、“飞鸽”等名牌自行车更是异常紧俏。
这“三大件”的热销,档案中也有记载。省档案馆馆藏的1981年9月6日《对我省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的发展的一些意见》的档案中提到,安徽“三大件”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相比,起步不算太晚,都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筹建的。“手表,首先集中力量在1983年底把合肥手表厂100万只的能力搞上去,所需设备,除现有的外,又订了308台设备……”“自行车,合肥市规模可考虑100万辆,1983年底先集中力量把合肥自行车厂70万辆能力形成。”由此可见,“三大件”的受欢迎程度。
合肥自行车厂曾与上海自行车厂合作
提到“永久”自行车,大家都知道是上海的自行车品牌。但你也许不知道,“永久”牌自行车有很多是合肥自行车厂生产的。
那么合肥自行车厂是怎么来的呢?合肥自行车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0年,当时合肥市手工业管理局组织了多家工厂,利用本身具有的技术设备,以“一厂一件”、分散生产的方式,试制出江淮牌自行车28辆。它们的结构式样是仿照上海永久牌自行车车型。同年,省内第一家自行车专业厂——合肥自行车厂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1976年,合肥自行车厂正式投产,并且将江淮牌自行车改名为“奔马”。
1980年,合肥自行车厂改称“合肥自行车总厂”。1985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肥自行车厂迈出了改革的重要一步——与上海自行车厂达成联合生产永久牌自行车的协议,增挂了“上海自行车厂合肥分厂”厂牌,开始生产永久牌自行车。翻开省档案馆关于自行车的档案,对此也有详细的记载。省档案馆馆藏的1984年12月5日《同意合肥自行车厂与上海自行车厂联合生产的批复》的档案中提到,“经研究同意你市合肥自行车厂与上海自行车厂联合生产。联合生产的有关事宜,请按照互利原则,与上海厂具体协商”。
那么为何合肥自行车厂要生产“永久”牌自行车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自行车的销量问题了。省档案馆馆藏的1986年6月7日《关于印发合肥自行车厂〈与名牌厂联合,增强企业活力〉的通知》档案中的一段内容足以说明问题。“我厂是1970年开展筹建的,但批量生产,还是在1979年以后,是一个起步较晚的新厂。尽管经过企业整顿和技术改造,生产发展比较快,但在技术和管理上还都缺乏经验,想把质量、品种搞上去,把牌子创出去,条件有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自行车比较好销,我们的形势还比较好。但是1983年以后,由于全国到处发展自行车生产,我们的自行车销售逐渐吃紧。到了1984年上半年,月月积压,库存量一度高达3.4万辆。当时全国一百四十多个整车厂中有一百二十多家濒临关门停产的局势。只有三大名牌厂和国家重点抓的六七个老厂日子比较好过。我们原来生产的王冠牌自行车虽然是省优产品,但是消费者心目中还是喜欢上海货。”
据资料显示,巅峰时期的合肥自行车厂有职工2300多人,自行车生产能力超过70万辆,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实现利税2700多万元,是安徽省轻工业系统的重要企业。合肥自行车厂1985年和198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安徽省最佳经济效益夺魁单位,1986年和1987年荣获全省轻工企业经济效益之首,1987年又被评选为省级先进企业。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引进,民营自行车厂的迅猛发展,让曾经风光一时的合肥自行车厂慢慢走向没落,最终还是没能躲避时代的命运。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私家车成为一股挡不住的激流。也正是从此时开始,自行车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如今,自行车历经岁月洗礼,重获新生,共享单车成为人们新的出行方式。
□梁庆云 陈明香 马晶晶 何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