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皖人故事

聘书背后的七十年峥嵘岁月

时间:2020-07-17 15:08:09

 

                               上世纪50年代初的李世农 

                                李世农使用过的茶杯 

            

                             李世农聘书 

      



  在即将建成的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馆里,有一组文物比较特别:除了茶杯、眼镜等日常用品外,还有少见的几本聘书。而通过这一组文物,我们看到的是李世农这位革命者奉献给安徽的七十年岁月。

  两次被捕经受考验

  1911年11月,李世农出生在河北省巨鹿县大官庄村一户农民家庭。18岁那年,他考入邢台第四师范学校,并在这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年轻的李世农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曾两次被捕入狱。但正是这两次入狱,让李世农经受住了严酷斗争的考验。

  李世农第一次被捕是在1931年,这一年他因领导学潮被捕,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第二次是在1934年,这次被捕更具有曲折性。这年的11月,担任共青团中央交通员的李世农来到上海,不想由于叛徒告密,他被租界里的法国巡捕抓住了。李世农的沉着应对让这些洋人也无可奈何,一个多月后,他被国民党上海公安局引渡。虽然国民党反动派使用了各种办法对他进行审讯,但李世农始终咬紧牙关,没有泄露真实身份,更没有说出党的机密。无计可施的敌人只好草草收场,在1935年8月以“危害民国罪”判了李世农12年徒刑,关押在被称为“天牢”的国民党南京陆军监狱。直到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才在当年8月被释放。

  李世农出狱不久后的1937年11月,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他被派往安徽无为县建立皖中地区党组织,以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活动。

  可能连李世农自己也没想到,从这之后,他就和安徽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他一生中有70年岁月是战斗、生活在这一片江淮大地上的。

      在江淮大地上抗日

  李世农到无为后,就着手恢复和建立无为一带的党组织,并很快在无为、庐江、舒城等已有党组织的地方,建立抗日游击队。由他建立的无为县第一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无为县国民自卫分队,后来还被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无为二中队。

  1938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皖东工作委员会成立,李世农任组织部长。当时皖东工委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协助新四军主力部队组织民运工作团、队,以军队名义吸收知识青年开展民运工作;发动工、农、青、妇、学各界群众参加抗日活动;开展统一战线活动,开办抗日骨干训练班。

  这期间,李世农等人还利用时任巢县县长、冯玉祥侄子冯宏谦的统战关系,以民众动员委员会的名义,开办了青年抗日训练班,每期训练学员100余人,共举办3期。他们在学员中个别发展党员,学员结业后即派到各地,成为动员和组织民众进行抗日的骨干力量。

  一年后,以李世农为书记的中共津浦路东工委成立,他们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开辟了以来安县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了解党史的人都知道,1939年11月底,化名胡服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曾率徐海东和中原局机关来到津浦路东一带,直接领导皖东的抗日斗争。

  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1943年2月,华中局决定成立中共淮南苏皖边区委员会,下辖路东、路西两个地委,李世农曾任路东地委书记。从1943年下半年至1945年8月,路东地方武装在李世农等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攻势作战,拔除路东各县的日伪据点,不仅扩大了根据地,还将部队由1000多人发展成为近万人的强大地方兵团,逐步从配合主力作战发展到独立作战……这些都巩固了路东根据地,完成了保卫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及淮南区党政军机关的任务。

       担任江淮公学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1947年6月,中央军委、华东局、华东军区决定在东起运河、西至津浦与淮南铁路、南抵长江、北达陇海铁路的区域内,成立中共江淮区委和江淮军区。李世农任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当时,江淮区党委在全力支援淮海战役的同时,为扩大干部队伍和开辟解放区做好人才准备,还创建“抗大”式的江淮公学,而校长就是由李世农兼任的。

  据档案记载,1948年6月,江淮公学在洪泽湖畔的宋庄宣告成立,首期学员有1000多人。在李世农的领导下,学校除学习时事政治、城市政策、土改政策外,还开设了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等文化课。由于当时政治形势不稳,没有什么固定教室,更没有桌椅,有的坐马扎,多数是坐土坯、石块、砖头等,把讲义夹放在膝盖上就算上课了。上下课、开饭、熄灯、起床、出操等一律凭号音为令。学校与当地政府、驻军保持着密切联系,根据时局变化来确定每天的上课时间和地点。

  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大片解放区急需干部去建立政权、巩固后方,江淮公学及其分校就不断动员学员随军接管。这样,学校在熊熊战火中也慢慢完成了它的革命任务。到1948年底时,江淮公学本部结束,其余的分校也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进行了合并或改制。应该说,江淮公学的创办,对培训干部、集聚人才、宣传政策、改造旧社会,以及建设新中国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948年冬,根据形势发展,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筹建接收蚌埠市的领导班子。1949年1月中旬,蚌埠市委成立,李世农担任首任市委书记。新生的人民政权首先开展了对城市的接管工作。在李世农的带领下,蚌埠市军管会、市委和市政府领导机构人员,组成对城市各行各业各系统的接管班子,要求在摧毁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基础的同时,必须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切正当权利,尽快恢复城市的生产和正常秩序,以保证“原封原样、原封不动”地接管好城市。

       倾心安徽建设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世农更是积极投身到新生安徽的建设工作中。自1952年1月2日中共安徽省委正式成立后,李世农相继担任了省监察委员会主任、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等职。改革开放后,李世农又担任了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即使在1985年离休后,李世农仍然十分关心安徽的建设发展,关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特别是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1985年5月29日,由他倡导的安徽省省委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成立,他担任名誉会长;1992年省关协改为省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后,他又担任名誉主任。他总是说,“关心下一代是大事,我们要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起码把自己管好。”“老同志要从自己做起,从一件件具体事做起,为下一代做出榜样。”

  除此之外,李世农还十分关心安徽历史文化的研究,先后担任了安徽省青年运动史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安徽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安徽老年杂志顾问以及黄山医科大学顾问等职。而对于“老了为何还担任如此多的社会职务”这一问题,李世农的回答是,“我在安徽战斗、生活了大半辈子,希望安徽越来越好,愿意为她多做点事。”

  李世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6年去世后,他与夫人江音的骨灰也就安放在他曾经战斗过的皖东烈士陵园一棵青松下。没有墓,也没有碑,只有一块刻有“归来”的原石,表达了他对战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安徽这块热土的眷恋。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李明 李威伟 程堂义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