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皖人故事

从酿酒技艺中节约“米袋子”

时间:2020-09-01 11:12:43

  

                       

                                                                                   《华东军政委员会粮食局关于成立增产节约委员会的通知》档案(部分) 

                                                                             《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浙江金华地委召开专业会议研究节约粮食问题的通报》档案材料 

             

      俗语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是“宝中之宝”。传统中国,以农为本,“须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成为数千年来大力提倡的美德。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为彻底扭转粮食安全形势,我国大力提倡增产节约,扩大粮食生产,开展爱粮、惜粮、节粮的教育活动。而在安徽省档案馆,则珍藏了一份《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浙江金华地委召开专业会议研究节约粮食问题的通报》档案。为什么省档案馆会馆藏浙江金华的档案呢?

  设立增产节约委员会

  解放前,由于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安徽省人均粮食产量只有400多斤。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一手抓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一手抓公粮征收和市场收购,并采取大买大卖,适时吞吐,掌握粮源,打击不法粮商,平抑粮价,稳定了市场。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形势迅速好转。

  据《粮食志》记载,1952年全省粮食产量达178.29亿斤,比1949年增产39.46%,每人平均达到600斤。1950至1952年,全省共征收公粮52亿斤,占产量10.63%,市场收购45.5亿斤,净外调24.4亿斤,省内军政和企事业人员供应28.61亿斤,市场销售23.7亿斤,基本上保证了各方面的需要。1952年末,全省粮食库存达到22亿斤。

  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粮食问题的增产节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1952年11月26日,华东军政委员会粮食局下发的《关于粮食局成立增产节约委员会的通知》档案中,我们了解到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厉行节约,华东军政委员会粮食局设立了增产节约委员会。该节约委员会总共由19个人组成,并下设办公室。“为了很好开展全区增产节约运动,有计划地介绍各地经验,本局于11月25日正式成立增产节约委员会。”

  为了增产节约,安徽省组织力量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并着手进行国营农场的创建工作。3年间创建万亩以上的国营农场有:普济圩、正阳关、方邱湖等三处。其中普济圩农场成立于1950年2月,该农场归华东农林部和皖北行署双重领导,并投资、贷款各20万元,拨给美式“艾力斯”拖拉机4台,后又购福特轮式拖拉机2台,并添置耕牛,以无为县土桥镇为中心,开荒4300亩,种稻2100亩;9月,成立普济圩总场,下设三个分场。正阳关农场创建于1950年2月。该场在淮河中游正阳关集镇附近,北临淮河,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1950年5月成立方邱湖农场,该农场位于淮河下游南岸凤阳县门台子,地处低洼湖区,总面积7.5平方公里(场本区)。

  经过艰苦创业,到1952年底,正阳关(含寿西湖分场)、方邱湖两个农场耕地面积达到30326亩,为国家生产粮豆265.33万公斤,单位面积产量比当地农村高出40%左右。粮食商品率:正阳关农场为70%,方邱湖农场为83%。1951年,方邱湖全场人均生产粮食为4745公斤,1952年为5655公斤,提供小麦良种45万公斤;正阳关农场推广棉花良种0.75万公斤。每当夏秋季节,乡村干部、农民和学生到农场参观机械作业者络绎不绝,最多时一次就有数千人。

  在酿酒中节约粮食

  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徽省除了增加粮食生产以外,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爱粮、惜粮、节粮教育活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了一份1953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浙江金华地委召开专业会议研究节约粮食问题的通报》的档案,该档案认为金华地委在节约粮食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省市纷纷向其取经学习。

  档案记载,“金华地委最近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了若干专业性的研究节约粮食的会议。在这些会上检查了过去粮食浪费的情况,分析了造成浪费的原因,定出了浪费节约的办法,并通报各地参酌执行,我们认为这种办法很好,对教育干部、群众,节约粮食,贯彻统购统销工作都会起好的作用。希望各地在贯彻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除在加工中提高纯度,降低精度,以节约粮食外,还应教育发动群众从饲养、酿造等多方面去研究节约粮食的办法,但各地在探用代用品以节约粮食时,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权衡得失”。

  值得一提的是,该档案中研究和交流了在酿酒中节约粮食的办法,从减少浪费、节约粮食的角度出发,“发展代用品,减少主粮消耗。我区主要有地瓜干、糖沫两种代用品,可以制酒(地瓜干做烧酒,糖沫做黄酒),大量推广后,节约粮食1100余万斤。”“加强农村家酿税的编查工作,教育农民减少家酿,节约粮食投入生产。”

  金华地委在节约粮食上采取的措施,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包括安徽省在内的华东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相关活动。安徽省更是在酿酒方面大力提高酿造技艺,节约粮食。这一点也在省《商业志》中得到了印证。上世纪50年代,全省各主要酒厂大搞代用品酿酒,主要利用稗子、地脚粮、金樱子、白蕨根、山芋干、粉渣以及猕猴桃酿酒。同时大力发展葡萄酒和配制酒。在白酒生产工艺上,采取小酒改大酒,即将原来用的小曲改块曲。糖化曲发酵,提高酒的质量,酒的产量也显著增加。与此同时,酒类的零售商凭《承销手册》向指定的专卖公司或负责转批的供销社进货,除此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私自销售酒类商品。有些地方群众历史上有自酿和以粮换酒自饮习惯的,在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后,确有余粮的,可以准许。

  机关单位带头厉行节约

  “米袋子”“菜篮子”事关百姓的日常生活,俗语说,“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会穷”。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浙江金华地委召开专业会议研究节约粮食问题的通报》档案中,特别提到注意节约粮食、勤俭过日子,做到细水长流。

  该档案中记载了开展机关、公司、企业、学校、部队等事务员和炊事员代表的座谈会,研究如何节约粮食搞好机关伙食的问题。特别记载了对浪费粮食的单位进行的批评,“如人民银行金华中心支行每天不管客人多少或有无,照例做了10个人的预备饭,如无人来,就将预备饭喂猪或出卖,夏天时两口猪吃不了,现养了4口猪也够吃;又如花纱布公司金华批发商店,过去剩余的冷粥冷饭,最多一天要浪费大米五六斤,至少也有二三斤。”

  针对粮食浪费的现象,“教育全体干部人员爱护国家财产,珍惜一粥一饭,并经常开展批评表扬”,制定了相关节约措施。比如,“严格伙食管理制度,准确掌握用膳人数。凡外来客人、家属等在机关用膳,必须饭前登记买票,凭票吃饭,不得任意不吃或临时再吃,机关人员外出也要向管理人员声明。同时炊事人员要做到四看(即气候的变化、蔬菜的好坏、膳食人员的对象、膳食时间是否提早或推迟),并根据平时饮食规律计算下米量,以避免过多或不够吃的现象。”“降低大米精度,节约粮食,提高营养水平。根据专署机关计算,只此一项到年底即可节约大米560斤。同时早餐稀饭也可根据大家意见和口味,充入适当比例的山芋、杂粮、蔬菜等副食品,既节省大米又可调剂口味。”

  当时,安徽各地也都效仿金华的做法,纷纷开展节约粮食的活动。正如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上世纪50年代的《关于向全省人民进行一次节约粮食、勤俭过日子的教育的通知》档案中提到的,“节约粮食,勤俭过日子,是关系每个人的生活大事,也是关系搞好生产的大事,我们一定要把这件大事做好。”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余育红 何芳芳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