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珍档揭秘

曾记否?1991年大水 的那些感人瞬间

时间:2020-08-04 14:36:56



QQ截图20200804111716.jpg

                       当年三河决口处                                                           

QQ截图20200804111725.jpg

                         洪水中,护送孕妇安全撤离                             

QQ截图20200804111737.jpg

           《安徽省生产救灾办公室对肥西县三河镇灾后重建的几点意见》档案材料                                                                            

QQ截图20200804111753.jpg


  仅仅20多分钟,古镇三河就被淹;挡住洪流的“胸膛墙”和“草袋堤”;洪水当口降生的孩子取名“军生”……29年前的1991年7月,安徽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而这些记忆,至今未被人们忘却。

  那场大洪水让人记忆犹新

  许多安徽人至今仍记得1991年从5月延绵至7月的强降雨。“暴雨一场接着一场,老天爷就像被捅漏了个口子,雨下得太大了。”提起1991年的大洪水,安徽省凤阳县亮岗乡的李淑华至今记忆犹新,“涨水了,田地被淹了,村里让我们转移,家里的东西全丢了,我带着两个三四岁的孩子,在安置点住了一个多星期。”     今年65岁的徐斌是芜湖人,说到1991年的洪水,他感叹地说,“我家原来住在一个小圩边,那年的雨下得没停过,水涨得很快,圩保不住,破了圩。洪水一下就冲到了田里,稻子都淹了。家里当时唯一值钱的一个蝴蝶牌缝纫机被水淹了,生了锈,都不舍得扔。”

  大家对于1991年洪水的记忆,从档案中也能佐证。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一份1991年8月19日《安徽省生产救灾办公室对肥西县三河镇灾后重建的几点意见》文件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记载,“三河全镇1.8万人,报告受灾倒房3906户,倒房损失12622间,灾后无家可归14479人,占全镇人口80%以上。”1991年7月,素有“皖中商品走廊”之称的三河遭遇百年未遇的洪灾。三河镇因丰乐河、小南河与杭蚌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这也使得当地防汛形势极为严峻、险情更为复杂。7月11日下午4点17分,汹涌的洪水冲破与三河毗邻的庐江县杨婆圩,20多分钟后,洪水浩浩荡荡席卷了三河,昔日沃土良田,顿成汪洋泽国,所有平房全部被淹没,6000多名群众被困在镇内的楼上或树梢上。

  1991年,雨情罕见,汛情紧急。据了解,从当年5月起,暴雨,大暴雨,一场接一场。雨势猛,雨量大,梅雨期长,雨区集中,江淮流域同时出现特大洪涝灾害,且外洪内涝交加,水位居高不下。长江干流自7月份起,全线超警戒水位,支流洪水较大。淮河干流先后出现三次洪峰,正阳关、蚌埠最高水位分别是26.51米和21.98米。淮河以南的支流洪水达到百年一遇。当年全省夏、秋两季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700余万亩、受灾人口4400余万、倒塌房屋157万间。全省38个县城进水,4.4万个村庄、830万人先后被水围困,经济损失275亿元。

  乘风破浪的“逆行者”

  在抗洪抢险一线,总会有一个个逆行者向险而行,在洪水面前筑起铜墙铁壁。

  安徽省档案馆珍藏着一份1992年2月27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的档案。该文件记载了1991年抗洪救灾斗争中作出突出贡献的24个先进集体、13名先进个人,并给予表彰。其中,阜南县曹集区、颍上县王岗、六安县罗集乡储渡村、寿县张马淠堤防汛指挥所等单位荣获先进集体称号,临泉县阎胡行政村支部书记张学友、霍邱县陈嘴乡乡长梁国金、凤阳县亮岗乡张作海、五河县河头村支部书记孙如兰等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洪水无情,人有情。6月15日,淮河边的焦岗湖围堤被凶猛的洪水撕开一个缺口,湖内2万多名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当时的凤台县委副书记、县长孙多贤箭步上前,冒着被洪水卷走的危险,第一个跳进激流,几十名党员和民工紧随其后,肩并肩组成一堵“胸膛墙”,挡住了洪流,几千民工,迎着拍岸的洪水,打桩的打桩,装土的装土,筑起一条“草袋堤”。水涨堤高,恶浪终被降伏。

  凤阳县亮岗乡林桥村农民张作海,在抗洪救灾中划着一只小船,三下徐湾村,舍生忘死抢救出灾民800人;当年57岁的孙如兰是五河县新集镇河头村的党支部书记,为了近600名群众的生命财产,8天8夜战斗在船上……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一份《三河镇司法助理员朱杨正先进事迹 舍生忘死、情洒三河》档案,这份档案中记载的抗洪抢险事迹让我们备受感动。7月10日晚,三河水势凶猛,几个小时,朱杨正趟水转移灾民50多人。11日上午,得知三河米厂还有十几人未撤出,他立即组织人员去救人。此时米厂积水已深达2米,去米厂停靠船的地方早已决口,洪流滚滚,大船靠不上,小船不敢靠。他到河沿找停靠的十几只船的船员,船上不是人不在,就是不敢去,最后他找到了肥西县航运公司职工赵叶树。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划着小船艰难地来到米厂,将11人救上船,其中有的老人和小孩已在水中和脚盆上度过2天2夜了。返回路过决口处,船出现险情,差一点被洪水冲翻,幸亏船老大舵技娴熟,船上人员安然无恙。

  当天,该镇西街有3处决口。他巡逻时,发现大家从这里路过时,稍不留心就被急流冲走。于是,他在这里扶老携幼20多人。此时,忽听到“扑通”一声,一位妇女掉进急流。他毫不犹豫跳进洪流中,将她救上岸。这位妇女苏醒后,带着感激的泪水说:“大哥,今天要不是你救了我,我就没命了……”在这次抗洪抢险中,他组织抢救人员500多人,他自己共从洪水中救出100余人。

  军民鱼水情

  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一场大水,让人们对军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军民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密。翻开省档案馆珍藏的1991年7月《来自安徽抗洪救灾前线的报告》和1992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等档案,部队官兵奋勇抗洪抢险救灾情形,彰显了军民鱼水情深,让人十分动容。

  7月11日夜里,庐江县福元乡的一名产妇,在三河破圩的前一刻被家人抬到卫生所,前脚刚到,后脚就破圩了,十几分钟后水就漫进了卫生所。卫生所很小,二楼只有两间房子,产妇到时里面已经挤满了群众。没有办法,终于在午夜,把孩子生在了二楼的过道里。洪水中的卫生所缺医少药,产妇和新生儿都面临着生命危险。第二天,医生看见解放军救人的橡皮艇经过便立刻呼救,送走了新生儿与母亲,之后,孩子的父亲将儿子取名为“军生”,为的是感谢解放军给自己的妻儿第二次生命。

  严峻汛情不只在三河镇。暴雨如注,洪水淹没了定远县高塘湖和池湖流域的25个乡镇、460多个村庄,平地成了汪洋,一些未及脱身的灾民,趴在高出水面的屋顶、麦垛上,十分危急。6月16日凌晨5时,一艘艘快艇驶入汪洋中的村庄。“解放军来啦!”看到晨曦中升起的救星,灾民们欢呼起来。连夜赶到的南京军区舟桥部队官兵听到呼唤,他们一会从屋顶、麦垛上把群众救上快艇,一会儿钻到树丛中,呼喊找人。在30多个小时内,他们在洪水中行程500多公里,共搜寻、解救174名灾民和3个危重病人,将灾民全部救出。

  6月17日晚10时许,颍上县邱家湖羊坝子水面上,忽然传来了“救命”的呼叫声。正驾驶汽艇在水上巡逻的南京军区舟桥部队三连官兵,立即向喊声处加速前进。出现在指战员面前的是:21名落水灾民,抱成一团,趴在漂流的麦垛上,其中有8名群众已昏迷过去,麦垛在急流漩涡中直打转,马上要散架,眼看21条生命就要被大水吞没。水流湍急,汽艇无法靠近群众。这时,王指导员大喊一声:“是党员的,上!”说完,纵身跳下洪水,战士也纷纷下水,展开了一场救人接力战。他们让群众趴在自己的背上,凭娴熟的游泳技术,将灾民全部救上汽艇。

  6月16日凌晨,嘉山县张圩乡大高圩决堤,3300多名群众还在堤内。滁县军分区领导闻讯,带领预备役师炮团152名官兵赶到现场,一见情况紧急,官兵立即跳进激流,组成人墙,封堵决口。一层层浊浪将他们推来搡去,撞击着他们的身躯。在冷水里浸泡长了,大家冷得发颤,浪花打来,他们鼻孔、嘴巴、耳朵,灌满了水。但没有一个人歪一下身子,为群众安全撤出赢得了时间。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吴冰 王付微 何芳芳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