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珍档揭秘 > 要闻揭秘

白杨老街:歙南明清石板街 一隅繁华可追忆

时间:2020-03-18 15:22:02

  歙县北岸镇白杨村坐落于歙南一隅,隔山便是绩溪县。这里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荟萃,村内有一条长约500米的石板街,街道两旁有明、清及民国时期古民居百余处,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白杨十八村,一村十八姓

  “白杨”村名之来历,民间有三种说法。一说因白杨树多而得名,二说系“白、杨”二姓最早在此繁衍生息,三说白杨原为“白洋”,白杨在外经商者多,为显示家乡之财大气粗而命名。

  白杨村四面环山,形似盆地。当地人说汉朝就有人居住,汉灵帝中平年间(185年)黄氏迁入,建黄家村。汉献帝建安年间(196年)建白杨寺。从汉、唐、宋、元以来,迁入白杨居住的姓氏有黄、姚、许、李、吕、洪、王、董等;到了明、清两代,迁入的姓氏有汪、胡、程、潘、吴等,所以有了“白杨十八村、一村十八姓”之传说。白杨祠堂多。据资料显示,白杨曾有24座祠堂及2寺3庵、13座庙宇。三条水系贯穿整个村落,每个自然村落都有石板路连接。2016年白杨村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记者一行走进白杨老街,只见一幢幢古民居依地而建,或高或低,错落有致,气势恢宏,尤其是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建筑的厅堂院落设计各具千秋。白杨的老屋雕饰非常考究,砖雕木雕都有,图案有窗衣上的兰、竹、梅、荷,有的是“八仙过海”“百鸟图”。

  “这房子有两层,上面还有美人靠,结构很讲究,窗子上还有‘金玉满堂’‘早生贵子’,听说这房子原来的主人是做官的。”在一幢清初老宅里,村民胡雪萍介绍。离此不远的“德裕堂”门楼保护尚好,精致的砖雕仍在。一进大厅,梁柱上有一副对联:德业传家礼耕义重,文章报国秋实春华。房子的主人吴乃竞今年81岁,他告诉记者,他的爷爷吴蘅荪是举人,这个房子建于清朝中期,由于年代久了有些漏水,人已经搬到对面的新房子里住了。“解放前徽杭公路没通之时,绩溪那个方向的人都要从这里经过,日用品从深渡进来,粮油要运到绩溪的临溪、旌德,以前这条街上热闹得很。”老人津津乐道。

  据了解,白杨全村保存完好的明末清初建筑共有26幢,清初到民国的有80多幢。“这是胡家祠堂,后来改成仓库,凡是有祠堂的地方都有火烛塘,既能养鱼、栽种荷花,也能灌溉,还能起到消防的作用。这里是‘白杨幸福苑’,也是原来的一个祠堂改建成的村老年协会活动场所。现在白杨比较完整的祠堂还有6个,建于元末明初的程氏宗祠开始是操姓祠堂,败落后,程氏发展起来,祠堂卖给了程氏,上面的砖雕有破损。小时候街上还很热闹,解放后开始衰败,现在还有2家卖杂货的店铺,还有一家超市。白杨的故事让我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73岁的老年协会会长吴增光对白杨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和心血,他和村人为宣传家乡,编纂出版了《白杨源志》《古方祈春秋》等书籍。

  古街五百米,聚散百里客

  白杨老街形成于明末清初,兴旺于清朝中叶,长约500米,宽两米左右,没有一级阶梯,清一色石板,这种褐红色的斗子石产于当地。商业街上,吴寿鹏饭店、吴月春骡马行、吴滋生堂药店、程诚生豆腐店、吴志荣酒坊等都颇有名气,这些店铺,既方便了百姓,又活跃了市场。白杨地处偏僻,山势高峻,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繁华的商业街呢?

  探究其因,白杨本身就有一个较大的消费群体,方祈村是白杨源里的中心村庄,有1000多人口,不少人在外经商,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周围村庄的百姓也常来购买商品;村中一条古商道往北到绩溪县临溪,往南到北岸镇方村,以前,绩溪、宁国、旌德等地的一些生意人,都要通过白杨古道到深渡乘船到浙江、江苏和上海,当地人也要经过古商道去绩溪、旌德和宁国等地购买稻谷;而且当时白杨盛产质量特好的石灰,方圆百里来白杨买灰挑灰者更是终年不歇,特别是年后至春耕大生产前,买灰者夜以继日。这些人员络绎不绝的往来,促进了白杨商业的崛起与发展。方祈、上祈两村房屋紧紧相连,且呈现长条形,中间一条石板路,宛如一条石板街,于是店铺、作坊便很自然地集中在此条街道上。据不完全统计,从泰佰社庙到大巷头,仅几百米的街道上,各种店铺、作坊有30余家。

  《白杨源志》中记载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白杨源店铺一览表”中有杂货店、肉店、豆腐店、包子店、面店、嫁妆店、理发店、棕匠店、铁匠铺、酱油坊、酒坊、榨油坊,还有骡马行等。整条街南货、北货、当地的特产和工艺品,各式各样,琳琅满目,来往客人络绎不绝。商业街上还有一些规模较大而且有一定影响的店铺。其中饭店客栈以吴月春、吴寿鹏两家名声最响。此两家不仅供宿,而且兼营骡马行。清末民初,白杨共有“允大”“正泰”“立大”“茶记”“李来”“瑞麒”六家酒坊。这六家酒坊,有的独立门户,有的前店后坊,也有的合伙经营。白杨的酒,本地人喜欢喝,浙江淳安、绩溪、旌德等地人也慕名前来购买,生意兴隆,百年不衰。

  如今这一切已成过去,街上很多老房子都无人居住,年轻人大多外出经商求学,留下的多是些老人,街上寂静了很多。

  保护历史遗存,带动乡村旅游

  老街上的安宁桥,规模并不大,三米多长,两米多宽,但它却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传说上汪汪氏定居之后,有一姑娘嫁至下村坞,虽两村之隔仅200余米,但来往行走极为不便。小溪里的水很充沛,虽独木桥架通,但稍不留神,便会踩入水中,若遇大雨暴涨,来往两地非常艰难。特别是妇女,卷起裤管,裸露双腿,乃属女人之大忌,若是异性相见,则无地自容。汪氏是孝女,又是贤妻,为了“两全”,她下决心动用出嫁时娘家带去的银两,造了这座单孔石拱桥。后人为纪念这位贤孝之妇的美德,便将此桥称为“安人桥”。随着岁月的流逝,朝代的更迭,后人逐渐将“安人桥”念成了“安宁桥”。一是“安人”与“安宁”,白杨人的语言相近,两为谐音;二是寓“有桥过水,行人安全”之意。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此桥上又造了桥亭。桥亭西南部分是一个木头结构的空阁桥亭,前沿建有拱形栏杆,栏杆上横装有一长形坐板,石板路穿亭而过,行人可在桥亭上小憩、聊天。安宁桥虽久经风雨侵蚀,至今依然风姿犹存。

  走在古老的石板街上,往日的激情与繁华褪去,但美好记忆依旧,这里是白杨人永远的家园。谈及老街的保护,白杨村党总支书记吴观正称,一个村有这么多古建筑在全市是很少见的,有的祠堂门前的水埠头还保存完好,明年古村落这块要好好打造,整个老街尽量不用水泥,要把这些古石板留存下来。白杨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戴霄驰也有着自己的想法,“白杨老街要修旧如旧,有些石板被水泥覆盖,很难看,破坏了古街的风貌,要利用现有材料进行恢复,打造村口水口、古民居等景观节点。白临古道(白杨至绩溪临溪)已经着手维修,重建了古亭,恢复了倒塌的河塝,修补了缺损的石板。同时还要开展门前屋后的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实施河道治理,争取资金逐步修复古街、古桥、古亭,同时,也想恢复舞狮等民俗,增强村民参与互动,并结合白临古道,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来源:黄山文明网  作者: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