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禹会诸侯于涂山

时间:2020-08-10 14:57:53

  

QQ截图20200810102858.jpg

                          禹王宫                                                                            

QQ截图20200810102913.jpg

                                   禹墟                                                                            

QQ截图20200810102922.jpg

                                   涂 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涂山主峰——西峰海拔338.7米,虽不高,却因“禹娶”、“禹会”、“夏兴”于此而闻名天下,光耀古今。涂山现在是一座山脉,在上古却是一个“国”——涂山氏国,曾辖有今淮南、蚌埠、怀远、凤阳等地,淮河中下游是其势力范围,政治中心就在蚌埠涂山。有《汉书地理志当涂》载:“禹所娶涂山侯国也,有禹墟”为证。据典,大禹生于石纽,崩于会稽,一生足迹遍天下,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禹迹,而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应该在涂山,诸如劈山导淮、娶涂山氏女生启、三过家门而不入、大会诸侯斩防风氏、铸造九鼎天下归一、华夏兴起等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和传奇皆起于涂山。

  子承父业治理洪水

  涂山因大禹而闻名天下,大禹联合涂山氏国方成就了王图霸业,大禹的传奇故事从子承父业、治理洪水开始。

  据《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gǔn)”。又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史记夏本纪》说大禹是:“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无论是远古的神话传说,还是后世的古典史记,虽然具体的年代无法一一考证,但是大禹子承父业、接替父亲鲧治水的神话,却隐藏着非常重要的史实意义。

  相传,距今4200年左右,帝尧在位的时候,黄淮流域发生了大洪水,中原地区的民众被围困在山岗上,生活十分困苦。洪水的灾害,已经威胁到了远古人类的生死存亡。于是,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协商治水的问题,四方部落首领一致推荐禹的父亲鲧。鲧临危受命去治水,他沿用传统方法,用息壤筑堤打坝,以堵塞水路的方式治水。结果,洪水更加泛滥肆虐,九年时间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洪水的出路问题,被代尧摄政的舜杀死于羽山。舜即帝位之后,禹又被“四岳”推荐,继承父亲鲧的事业,继续治理洪水。

  大禹接任后,就同助手伯益等商量治水方案,在总结前人,特别是父亲鲧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决定采用以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他主张从源头开始,疏通河道,然后治理中下游的水患,最后引洪入海。《尚书禹贡》描述“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海”,这是大禹导淮的史实记载。

  联姻涂山劈山导淮

  大禹一心为公,只想着治理洪水,将个人的婚姻都置之脑后,当他带人来到涂山的时候,已经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还单身一人。大家都很为他着急,纷纷劝说他该娶个媳妇安家了。大禹说:“我该娶妻的时候,一定会有某种征兆。”一日,夜幕降临,大禹行走于涂山南坡的古道旁,身后响起“哧拉、哧拉”的声音,回头一看,一只雪白的九尾狐跟着他,好像似曾相识一般,毫无怯意,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可爱极了。就这样一直走,走着走着,它钻进了山洞。大禹很不舍,在洞口久久等待,却不见九尾狐再出来。先秦歌谣《涂山歌》:“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被视为部族兴旺发达的伊始。至今,在涂山东北坡的密林之中,仍有一山洞,据说洞中常有狐狸出没,就是传说中的白狐洞。

  第二天,大禹在昨晚遇见白狐的古道上,相遇了年轻貌美、才华出众的涂山氏国首领女娇,她那桃花一样粉红色的笑脸,两汪水灵灵会说话的大眼睛,一下子打动了大禹的心。大禹十年来风里来雨里去,为民治水、甘于奉献的事迹,也早已赢得女娇的倾慕,她情愿与大禹结为夫妻,帮助他疏导淮河,为民除害。两人一见钟情,难舍难分,择定吉日三月二十八在古道旁的“台桑”石前结为夫妻,以“卧仙石”为床,“鸳”、“鸯”石为凳。婚后,涂山氏女高瞻远瞩,让大禹分掌涂山氏国的统治权,并于一年后为大禹生下了儿子启。大禹与涂山氏女的联姻,深层的意义是促进了华夏与东夷两大氏族集团的联盟和融合。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振羽在《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一文指出:“禹娶于涂山氏,禹发迹也从涂山氏,禹常会诸侯于涂山,涂山不啻成了禹的根据地”。可见,当时夏部族的实力在涂山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

  禹起涂山,之所以实力加强,这里要重点说一下古涂山氏国的由来。古涂山氏国是“九夷”(合称东夷)中淮夷人的国度,淮夷是个古老的强盛族群,是江淮地区诸夷的总称或古称,淮河因淮夷而得名。据诸多史籍记载,涂山氏侯国建立的时间比较早,名声很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到了女娇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农业和手工业相对比较发达,淮河中游成为最富饶的地区。今天,先后发掘的钓鱼台遗址、梅孤堆遗址、老墩遗址、下王村遗址、丁庙遗址、双墩遗址等,都应是当年涂山氏国先民们的聚居地。

  《吕氏春秋》载:“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日,复往治水”。《史记河渠书》载:“禹抑鸿水(即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记述大禹在新婚第四天,就告别了妻子,忙着治理洪水,这一去就是十三年,期间曾多次经过涂山一带,但因治水事务繁忙,也没能回家看望,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而女娇也以大局为重,一方面派淮夷人助大禹治水,一方面悉心培养启,主政涂山氏国生产发展,富甲一方,巩固了禹的后方根据地。无论是大禹与女娇相遇时最为动人的情景,还是被千年传颂“天下为公”的感人事迹,它就像一道耀眼的光环,照亮着大禹和女娇千古神圣的形象,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在涂山氏女和涂山氏国的鼎力帮助下,大禹集中精力治理洪水。为了测量地形,规划洪水的流向,大禹背着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一年四季奔波在黄淮流域组织施工。茫茫九州,皆为禹迹。但“导淮入海”在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尤为重要,树立了大禹治水重要的里程碑。当治水队伍来到淮河源头桐柏山时,因山区地势高、水害较轻,山区的部落首领无攴祁带领民众阻碍施工,还搞了一些破坏。大禹带领诸侯三上桐柏山大战无攴祁,最终将其擒拿,关押在涂山脚下淮水之滨,这件事被后世人传颂为“禹锁无攴祁”。

  大禹擒拿了无攴祁后,沿淮河一路向东疏导,直到荆涂山峡,那时涂山和荆山仍一脉相连,挡住了洪水的去路,浩荡的洪水淹没了淮河南北大地,当时的淮水,也在涂山之南漫流,田地和人畜都遭到了侵害,百姓纷纷逃往山丘、大树避难。大禹就组织力量,把荆涂两山的底部劈开,让淮水从山峡流出,涡河入淮口的洪水在涂山之北注入淮水。大禹乘胜追击,指挥治水大军将淮河于泗水、沂水相汇,引洪水从淮河入海口“云梯关”(后人命名)流入东海。

  会盟诸侯铸造九鼎

  历经千辛万苦,大禹指挥众诸侯百姓终于取得治水的成功,中原的洪水经过疏导均由黄、淮顺流到海,大禹又指导民众从山上搬到平原居住,疏通沟渠,种植庄稼,饲养牲畜,民众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帝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举行庆功大会,并赐给大禹玄圭(黑色的玉琢磨而成)以褒奖他的丰功伟绩。众人一致推荐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帝舜宣布禹为自己的接班人,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部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帝舜逝世,禹守孝三年后,即帝位,担任部落联盟的最高领袖,登上天子之位。据史料推算,此时距禹娶涂山氏女已有二十载。

  禹即位第五年,遵循“五年巡狩”的制度,再次来到淮水中游的故居涂山,召开部落首领大会,举行涂山会盟,统一法度,确定大政方针。《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足见当年万国来朝的盛况和规模之宏大,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中华民族的九州方圆从此确定。快结束时,目无法纪的防风氏部落首领故意来迟,捣乱诸侯朝会。为严明法纪,大禹下令斩杀防风氏,至今淮河岸边的曹洲湾尚有防风冢遗址。禹会诸侯的地方在涂山之南的禹墟,从唐代起已命名“禹会村”。

  近年,对禹会村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考古发现禹会村的地下埋藏着面积巨大的史前祭祀性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的陶片、木炭和兽骨,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实验室对出土文物进行测试,其年代是龙山文化晚期,与禹会诸侯时期刚好吻合。此发现唤醒了沉睡的禹会村,带领我们穿越历史时空的隧道,再次感悟大禹王权与德治的统一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社会影响。大禹时代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各部落之间连年争战,人民都渴望形成大一统的国家休养生息,恰好大禹治水成功,万民称颂,各部落首领纷纷归顺,可以说建立国家统一大计是顺应民意的。

  《史记五帝本纪》称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大禹巡狩归来,将涂山之会各州进献的铜器铸造成九鼎,定华夏九州,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并在各州的鼎上铸上该州的山川风物和奇禽怪兽,其气势恢宏壮观。此后,九鼎成为国家祭祀典礼中最神圣的器物,在夏商周三朝一直传承,直到东周末期,战事不断,九鼎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千古之谜,但是禹作为上承“三皇五帝”、下启夏商周的关键性节点式人物是毋庸置疑的。

  相传,大禹晚年巡狩东南,病逝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按照禅让制和禹的遗嘱,将天下传给了伯益,但启在涂山氏女的精心哺育和教诲下,已成长为一位雄才大略的青年,并早传位于启,立他为“涂山氏之子”。经过多年的发展,启执政的涂山氏国成为富家天下的文化之邦,启在部落联盟中的威望和贤明已远远高于伯益。在诸侯的鼎力拥戴下,启走出了涂山,取伯益而代之,登上了天子之位,废除禅让制,实行世袭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文明古国夏朝。启掌权后,因怀念母亲和故国,曾三次返回涂山祭母和探望乡亲,并收集当地歌谣创作了古乐《九招》,从而出现“万舞翼翼,章闻于天”的盛况,促进了华夏文化艺术的繁荣。故涂山乃夏兴之地。

  两千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作诗篇《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肯定了大禹伟大的治水业绩;唐代大文豪柳宗元作《涂山铭》歌颂到:“有夏德配于二圣,而唐虞让功焉。功冠于三代,而商周让德焉。宜乎立极垂统……涂山岩岩,界彼东国。惟禹之德,配天无极。”认为大禹的道德与尧舜相当,而功勋胜过尧舜;大禹的功勋居夏商周三代之首,而道德水平则高于商汤王和和周武王。因而可以建立最高尚的道德传统,留给后世。当代众多文人、学者纷纷写文章或题词歌颂大禹与涂山,实则,大禹精神已超越了故事神话本身,成为大家共同学习崇拜的典范,唯有天下为公,崇尚实干,方能不负韶华。


来源:蚌埠日报  作者:张效永  陈昂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