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左传·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易经·系辞下》则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此处的“垂衣裳”指的是缝制衣裳。在黄帝以前的时代,人们是头插羽毛来遮蔽酷暑,身披兽皮来抵挡严寒的。到了黄帝掌管天下后,才第一次制作衣裳,并推行于天下。
古代帝王所著服饰都是有特殊标记的,有一套正规的服饰制度来加以规范,连衣裳配饰也会有规定,一串珠玉、一个图纹、一种颜色,以及丝线长度和衣料等,都与礼制扯上了关联。“标准的”专用帝王服饰出现于周代。当时的统治者还对各类人等所着服饰都作了严格规定,且一一纳入“礼仪”的范畴,在等级、尊卑上分得十分清楚明了。后有《礼记》对衣着等级作规定云:“天子龙衮,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为责也。”《周礼》中则记载:“享先王则衮冕,表明祭礼,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中国古代服饰“礼仪”标准还在服装的色彩上有体现,有着很多的门道可琢磨。
据《周易》记载:“天玄(天青色、非黑色)地黄(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时候所着服装为玄衣纁裳,玄指黑色,纁兼有赤黄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纁裳即为赤黄色的下裳。也就是说大概在周朝出现专用的帝王服饰时,在服饰的颜色方面,人们就开始有了讲究。此后的各朝各代对颜色都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和相关的规定。
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历史上“白衣”、“苞头”、“皂隶”、“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丽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
另据《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
到唐朝,唐承隋制,唐代皇帝穿黄袍及衫。唐以前黄色上下通用,并没有什么特别尊贵的意义。唐高祖以赤黄袍巾带为常服之后,有人提出赤黄色近似太阳的颜色,“天无二日”,日是帝王尊位的象征。因此从唐朝开始,赤黄色(赫黄)为帝王所专用,黄袍也被视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臣民一律不得僭用,并以品级定袍衫的颜色,即所谓“品色服”。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数区分官位以外,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
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每当看到峨冠博带,长襟宽袖的古人,都仿佛感觉到了那远古的风悠悠地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