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党史频道 > 图片新闻

时间:2021-07-13 15:20:03


 


  ○军民共同修建黄丝滩江堤工程


 


  ○皖中区党委创办的皖江联立中学旧址


 


  ○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

  从1942年4月成立,到1945年3月改称皖江区党委,中共皖中区党委领导皖中地区军民不仅建立了广阔富饶的皖中抗日根据地,而且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新四军第七师提供了强大支持,有效打击并牵制了大批日军,使第七师赢得“富七师,甲全军”的美誉。

  大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无为市红庙镇涧边自然村是位于无为西北边的一个村子。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上世纪40年代,这里可是一片抗日的热土。1942年4月,为统一皖中地区党的工作,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在当时的无为县恍城地区(即今天的红庙镇涧边自然村一带)成立皖鄂赣边区党委(通称“皖中区党委”)。

  “1941年5月1日,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的白茆洲胡家瓦屋成立,部队共约1900人,师长张鼎丞(因在延安学习未到职)、政委曾希圣。七师成立后不久,师部也迁到了当时的恍城地区。”无为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王敏林说,1943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和华中局为此所作出的统一部署,皖中根据地实行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即原皖中党政军委员会与皖中区党委重新组成新的皖中区党委,书记曾希圣,副书记李步新,统一领导皖中、皖南地区党政军群组织。“重组后的皖中区党委建立了皖中行署,下辖沿江地委、皖南地委、含和地委、巢合庐中心县委等。”

  皖中区党委从一开始成立,就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据王敏林介绍,1942年6月,皖中行署颁布《减息法令》,为农民减租减息;并专门拨出建设费和农业贷款,支援农业生产;区党委和行署还号召部队和群众普遍开展大生产运动。这些措施都提高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在皖中区党委的领导和倡导下,新四军七师官兵也自力更生,开垦荒地,植树种棉,先后创办了8家工艺社、1家卷烟厂,生产毛巾、土布、军服等物资。据1944年统计,全区开垦荒地7000亩,植棉数万亩,植树1000多万株,养鱼1000多万尾,家禽家畜产量也有较大增长。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提高农村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皖中区党委还大力兴修水利。据史料记载,从区党委成立到1944年3月,全区挖修塘堰3600个,整修圩堤6800丈。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誉为“无为大堤一枝花”的长江黄丝滩江堤工程。

  1943年,时任皖中行署主任的吕惠生率领几十万民工,在新四军指战员的帮助下,冒着日军飞机轰炸的危险,挖土、挑担、打夯,修建江堤,历时212天,胜利竣工。建成后的新堤“底宽约十二丈,顶宽二丈四尺,高二丈”,共完成土方约40.4万立方米,有效治理了无为江边严重的水患。1944年5月30日,延安《解放日报》以《华中各地大兴水利,皖中黄丝滩大堤竣工》为题,对此事作了长篇报道。为表彰吕惠生在兴建黄丝滩江堤中作出的卓越贡献,经皖中区党委批准,将此段江堤命名为“惠生堤”。

  特点鲜明的财经工作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的皖中区流传着一句话,“富七师,甲全军”,意思是新四军第七师很富裕,在当时新四军7个师中是数一数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在皖中区党委领导下,为新四军第七师提供了充足的军费和战略物资,每年向军部上缴军费最多。根据地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财经工作。

  “当时皖中区党委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是农村,盛产农产品,但缺少工业品。而敌人占领的是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线,生产工业品但缺乏农产品。根据这一情况,区党委首先大胆提出了‘设立商行,发展贸易’,和敌占区开展贸易交流。”据王敏林介绍,皖中抗日根据地不仅与敌占区开展贸易,而且也同国统区的商人开展贸易。当时,大别山区非常缺乏食盐,七师就设法用根据地的粮食从芜湖等地换回食盐,以食盐去换取大别山的麻、豆、烟叶等,再以这些土特产品从敌占区换回工业品。

  为了进一步拓宽贸易渠道, 加强管理,提高效益,1943年4月,皖中区党委成立了皖中贸易管理总局,并且在当时贸易重镇汤家沟设立了“集成号”、“裕民号”、“正大号”商社等商业、贸易机构。通过贸易,皖中抗日根据地以粮食从敌占区换回工业品,又以工业品换取大别山的山货特产,再以山货特产换取敌占区的工业品。如此循环往复,贸易范围不断扩大,既繁荣了根据地的经济,解决了战时军需民用的困难,又积累了大量资金。

  除了发展贸易,皖中区党委还积极吸引“外资”来开办工厂。这一点在1942年5月皖中区党委刚成立不久就有体现,“当时皖中区党委制定颁布了《党的政策讲授提纲》,其中指出,欢迎外地资本家及地主来根据地投资经营工商业,繁荣根据地。这实际上就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王敏林说,在这一政策引导下,不少工商界人士被吸引到皖中抗日根据地经商、办企业。

  当时,皖中贸易管理总局与江苏省旅芜民船同业公会会长、芜湖水上运输业巨头之一的杨大炎合作,在芜湖建立了运通运输行。王敏林告诉我们,这既是商业性质的运输机构,其实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芜湖建立的一个地下交通联络站。到了1945年春,根据地还在上海与资本家合资开设了一个公司,作为第七师在上海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个公司日后改归苏皖边区政府领导,并在解放战争时期为苏皖解放区的经济工作作出了贡献。

  除此之外,皖中区党委还领导开展了一项重要的财经活动,就是开办银行,发行货币。

  抗日战争时期,金融秩序非常混乱,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根据地的经济不受损失,皖中区党委于1942年颁布决定,禁止伪币在根据地内使用,并且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金融方面的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建立金融机构,发行本票及筹备印刷抗币。在1943年6月,皖中根据地创建了大江银行,并发行大江币,其币值为5元、2元、1元、5角、2角、1角等。“按照通常的惯例,发行货币应以黄金、白银作为储备基金,但当时根据地没有这些东西,就以征集的大批粮食和经营的食盐作基金,保证人民群众用大江币随时可以买到他们所需的物资,因而能够取得根据地人民的普遍信任。”王敏林说。

  王敏林还告诉我们,大江币发行后,皖江地区的人民纷纷将手中尚存的法币、伪币全部兑换成大江币,使大江银行在不长的时间内收到了大量的法币和伪币,银行将一部分作为师部到敌占区采购物资之用,一部分上缴军部。“由于大江币的良好信誉,到1943年底,大江银行基本上占领了根据地中心区的金融阵地。”

  思想文化建设也不放松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皖中区党委对根据地的思想文化建设也很重视。“不仅加强大众的文化教育,普遍举办农民识字班和夜校;而且健全全日制学校教育,1944年3月,区党委创办皖江联立中学,1945年上半年先后创办了含和中学和皖江第二联立中学,1943年5月,第七师还创办了抗大第十分校,以提高军队干部的政治、军事素质和文化水平。”王敏林说道。

  根据地的文化活动也很活跃。皖江区党委机关报《大江报》发行于整个根据地,并通过地下关系发行至敌占区。此外,第七师还创办了《武装报》、《大江杂志》等;抗大第十分校还组建了大江剧团……这些对于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干部战士的素质,启发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富有特点和创造性的工作,皖中区党委在抗日根据地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45年3月,抗战胜利前夕,皖中区党委改称皖江区党委,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自此,皖中抗日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当时,在根据地的大力支持下,新四军七师主力部队发展到近2万人,整个根据地的面积达3万余平方公里,建立了1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人口约300万。”诚如王敏林所说,皖中区党委不仅建立了广阔富饶的皖中抗日根据地,而且发展了强大的抗日武装力量,有效地打击并牵制了大批的日军,繁荣了根据地的经济。

  □程堂义 卫晓敏/文 高勇/图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程堂义 卫晓敏/文 高勇/图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