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高温天气下,淮南武王墩墓保护大棚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一台大型升降式压板机升至11.5米高度后,钢卷材经其碾压切割,形成一段段33米长、0.9米宽的屋面板,直接放置于保护大棚屋顶合适位置。面板之间通过槽口两两紧密贴合在一起。
16时许,总面积达4070平方米的屋面板完成铺设,至此,武王墩墓保护大棚主体工程基本建设完毕。
历时90天,克服疫情重重困难,武王墩墓保护大棚建设,达到了梅雨季节来临之前建成的预期目标,彰显着争分夺秒、好而又快的“淮南速度”。
淮南武王墩墓保护大棚工程3月1日开工,用10天时间完成了土方工作,随后克服疫情影响,在4月底完成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5月初,杆件和螺栓球等钢网架材料陆续进场后开始拼装,5月14日上午首跨钢网架开始吊装。5月23日,7跨钢网架全部完成吊装。5月29日,保护大棚屋面板安装完毕。
“疫情期间,武王墩墓保护大棚工地采取封闭管理,所有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每天都在工地、生活区两点一线,全力以赴施工作业。”项目负责人张飞虎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工地上一些必要的建材运不进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和市文旅局克服困难,积极申请,使得供应考古工地物资和建材的车辆得以顺利通行,保证了疫情期间不停工。
“5月14日,21吨重的首跨钢网架完成吊装。考虑到保护古墓,吊装设备不能在墓室范围内作业,就采用了260吨和150吨两台大型履带吊。”张飞虎说,260吨位的吊车放在古墓南侧开展作业,稳妥地避开了附近的高压线,保证了施工安全。近日投入使用的升降式压板机,是工程建设的又一个“亮点”,大大提升了屋面板安装进度。
记者了解到,在梅雨季节来临之前建成保护大棚,一方面可以防止日晒雨淋对古墓造成的破坏,另一方面也是为后续文物挖掘做好安全保障。为此,项目部细化工作流程,倒排工期,压实责任,确保保护大棚各节点工序准时完成。
据介绍,武王墩墓是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武王墩墓发掘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的唯一一处战国时期大型墓葬,也是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期间重点考古项目,发掘成果将揭开楚国800年的神秘面纱,将引起考古、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极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