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党史频道

渡江战役中的桐城“支前”运动

时间:2020-09-09 15:31:13

QQ截图20200909110628.jpg

船工抢修渡江船

QQ截图20200909110645.jpg

桐城县肖店乡船工张德如夫妇荣获的“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奖状 


QQ截图20200909110706.jpg

支前担架团队待命出发 

  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市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他强调,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而在71年前,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桐城成为渡江战役二野领导机关的指挥决策中心和解放大军渡江的前进基地。当时的桐城人民给解放大军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思想动员,激发热情

  1949年3月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经改编的我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即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第二野战军和陈毅、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开始向长江北岸挺进,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而早在1949年2月下旬,桐城地区就开始着手准备支前工作。3月初,皖西区党委在六安召开了地(县)委书记参加的扩大会议,传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部署迎接大军南下,全力支援渡江作战任务。桐城县委遵照皖西区党委“此次渡江,解放江南,夺取全面胜利,支前工作关系革命成败问题”的重要指示,在孟侠镇召开了全县干部会议,部署支前工作。会议动员广大干部要全心全意做好支前工作,提出“一切为了支前,支前工作高于一切;所有干部在支前工作中再立新功”。并说明:“大军渡江是争取全国胜利最重要的一环,每个干部参加支前工作,是中国革命事业上最伟大最光荣的使命。”县委还强调:任务重大,时间紧迫,对群众主要是宣传动员、教育启发。会后,各级干部和工作队、工作组进村紧锣密鼓地开展宣传活动,他们向群众宣传全国的大好形势,宣传解放军一定会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人民彻底翻身当家作主的日子已经到来了的革命道理,精神的力量很快转化为实际行动,桐城人民拥军支前的热情空前高涨。

  桐城县迅速成立了“桐城县支援大军渡江指挥部”,下设供给科、保卫科等,各区也相应地建立了区指挥所。根据上级指示,分别在罗岭、金神、孔城,沿合安公路等地设立物资供应站和仓库,进行支前物资的收集、调拨和储运。由于桐城刚刚解放,针对支前工作中出现的干部力量不足的问题,县委决定采取“派遣、求援、留用、吸收”的八字方针,凡是区级干部一律由县委派遣,各级骨干分子要求上级派人支援解决,乡保干部尽量留用原先的旧职人员,其他一般工作人员尽量放手吸收地方积极分子。3月底,增调了一部分华东支前干部。4月1日之后的一周内,前来报名的青年及小知识分子达100多人。

  为弥补干部力量不足,县委还采取了两种用人应急措施,一是区公所和后勤指挥部合并办公,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二是由县委规定用人条件,命令各区、乡、保派人前来帮助征收,支前工作结束仍可回家。实践证明,县委采取的两种应急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不仅解决了当时人员缺乏的问题,而且还大大地缓解了干部青黄不接的局面。

  全民参与,保障供应

  长期的战争,使当时桐城境内物资也严重匮乏,粮食奇缺。为了保证部队的供应,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勒紧裤腰带,全力支援渡江大军。许多物资如油、盐、布匹、麻袋、斗笠等,群众手里没有,只得向工商部门征购、征收。县委采取行政手段向县工商会下派购物令,然后由工商贸易科出面与商会、工商业者进行面对面的动员协商,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为支援大军渡江,解放全中国作贡献。在自愿互利的条件下,双方订立半征半购合同,使应供应购的物资得到了全部解决或部分解决。

  征收军粮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为合理执行负担政策,县委指出:“只有反对不合理的平均摊派,求得在支前中财力与劳力负担的公平合理,才能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全力支援战争。”为此,各区、乡向广大群众公布支前的合理负担政策,实行“粮多者多出,粮少者少出,无粮及极贫苦者不出”的原则。各级党组织要求干部廉洁奉公,严格统收统支。这样就把广大群众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实际的负担能力结合起来。由于县委、县政府认真执行负担政策,征粮工作进展顺利。到4月初,全县共完成征收渡江粮27万公斤。

  随后,根据上级指示,桐城县委在全县范围内广泛调集人力物力,为前线部队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首先,桐城县组建了担架队和运输队。根据皖西军分区关于“全县要从速组织常备担架队,不得贻误战机”的命令,桐城县委立即组建常备担架队和运输队。具体方法是:各支前指挥所办理严格的组织手续,在18岁到50岁男子(现任支前指挥所工作人员、教职员和工商业者除外)中,采取自愿报名、组织审批的办法,组织起来,组成随军的常备担架团、常备运输队以及临时运输队。常备担架队和运输队人员年龄在20岁以上35岁以下,均按部队建制,编成团、营、连、排、班和大队、中队、分队,由各区干部和群众积极分子担任领导,并以连(分队)为单位建立中共支部。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常备担架队和运输队的共有3265人,备有担架200副,手推小车100多部,挑子400多担,保证了战时渡江大军的供给需要。临时运输队则由渡江支前指挥部根据需要随时调用。仅全县临时运输队出工日就达42万多个。

  其次,桐城县加速了抢修公路。为保证支前物资运输畅通安全,县委从县大队抽调两个战斗连投入了支前工作,负责带领3265名民工抢修公路100多公里,修建桥梁28座,其中对10多座桥梁进行了特别加固,使其承受力均达到30吨以上。面对这些艰巨的修筑任务,广大军民团结协作,夜以继日奋战,仅半个月时间,便顺利完成了公路的抢修任务,保证了渡江部队各种辎重如期顺利通行。

  同时,桐城县还组织船只,训练水手。上级下达的三项支前任务中,最艰巨的莫过于为部队准备渡江船只。船民们将之前藏在水底下的几十条船打捞起来,又将一批年久失修的旧船找来,经过日夜抢修,为部队准备了100 多条船,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地方党组织还请来了船师,帮助200多名水手和战士一起学习驾船渡江的水上技能。 

  支援前线,鱼水深情

  由于群众发动充分,支前组织严密,桐城地区的支前工作做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3月18日至4月14日,渡江部队陆续进抵皖中,饮马长江,桐城人民目睹刘邓大军又回来了,欢欣鼓舞,备感亲切,争先恐后为子弟兵服务。运输队肩挑手推,把大批粮食、柴草、马料等送往指定地点;工程队顶风冒雨,检修公路、桥梁;各兵站日夜忙碌,保证过往部队和民工人有粮、马有料、吃得饱、住得好;同时组织干部、学生、居民到部队驻地慰问演出,张贴标语,欢迎解放军;还组织群众给解放军洗补衣被,赶做军鞋,送茶送水,到处都洋溢着军民的鱼水深情。4月21日夜,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在党中央的一声号令下,浩浩荡荡地离开桐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胜利冲过长江天堑,直至解放南京。

  在这场“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伟大渡江战役中,中共桐城县委领导全县人民,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支前任务,而且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船民叶昌义夫妇驾驶的26号船、肖店乡船工张德如夫妇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106团政治部颁发的“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奖旗一面。金神、孔城、大关的支前分队获支前模范连的光荣称号。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荣立特等功的15人,一等功的41人,二等功的105人,三等功的180人。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陈颖 程堂义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