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党史频道 > 中共在安徽

正谊中学的红色基因

时间:2020-11-11 14:48:36

红色.jpg

  □李夏 柳丝

  1920年,著名教育学家刘君尧先生选中风光旖旎的合肥逍遥津畔,在那里创立了“私立庐阳正谊中学”。

  此时正是“五四”运动之后第二年,其后的反帝反封建的历次重大运动和战争中,都有正谊中学学子踊跃参加,其中有人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9年,合肥市人民政府接收正谊中学,校名改为“合肥市立第三中学”。1950年,学校更名为“皖北区合肥第一初级中学”,1956年9月,校名正式确认为“合肥市第三中学”。建校以来,培养出了无数莘莘学子,足迹遍布海内外,许多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都作出了杰出的成绩。

  一、响应“五四”运动的后续斗争

  “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意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蛮横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而北洋政府代表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引起举国愤怒。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数千人在天安门前集合游行,要求惩办卖国贼。军阀政府派军队镇压,激起公愤。合肥广大青年学生闻讯而起,5月17日全城学生集合、游行,四千余人参加。他们高呼“惩办卖国贼”“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随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这个运动一直持续到次年。

  1920年7月,合肥在外地读书的青年学生在正谊中学成立了“旅外学生会”,宣传抵制日货。学生们还组织了“救国新剧团”,公开演出“安南人卖天”等戏剧,使人民大众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时刻妄想吞并中国的野心。

  二、声援“五卅”运动的有生力量

  1925年5月,由在上海的日商打死华工顾正红,打伤十余名工人引起的“五卅”运动爆发了,反帝爱国的浪潮席卷全国。合法的中学生热烈响应,行动起来。首先,通过互相串联,反复商量,恢复了合肥县学生联合会,委员兼办事员共有9人:由六师、二中、正谊各推选2人,男三育、女三育和女职,学生人数较少,各推选一人组成委员会。

  6月中旬,在卫衙大关举行了响应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的群众大会,学联各中学八百余学生参加,按比例正谊中学有近二百人参加。会后举行示威游行,中学男生全部穿白粗布制服,这是以实际行动来提倡国货,也是对洋货充斥市场的怪异现象的无声抗议。此后,各校学生组成演讲团,走街串巷向群众宣讲“五卅”惨案真相,唤起民众爱国热忱,并向各界进行募捐。

  三、早期共青团组织在正谊中学的活动

  1928年,合肥地区建立了共青团特别支部,下辖6个团小组,21名团员。其中合肥城内有4个组在学校。团的经常工作主要在学生中开展。团与党在组织上是独立的,在工作上处处都要党去帮助,每一次团支部会党都派人参加。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正谊中学先后组织了学生会、学术研究会,有群众30人。学生会和学术研究会经常组织会员阅读进步书籍、理论读物,采取分散阅读、集中讨论,使大家看清国民党的腐败本质,坚信中国共产党才是民族的希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学生会组织正谊中学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并查封日货,刘君尧校长也参与了活动。

  四、土地革命时期牺牲的徐百川烈士

  徐百川,原名张开泰,长丰吴店人。1923年考入合肥正谊中学读书。受进步思想影响,于1925年赴广州入黄埔军校,并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回安徽开展革命工作,1929年参加皖西六霍暴动,1930年被任命为工农红军第11军33师师长,率部收复麻埠、独山、牛坡疃等地,占领水吼岭,收复天堂寨根据地,同年6月,徐百川改任红军独立师师长,率部参加攻打武汉的外围战。1931年秋,在湖北红安县檀树岗,被张国焘诬为“改组派”杀害。1945年,党的“七大”清算了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谴责了叛徒张国焘的罪恶,蒙受不白之冤的徐百川得到了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五、抗战期间牺牲的陈世鑫烈士

  陈世新,又名陈世鑫,定远县人。1935年6月考入合肥正谊中学读书。抗战爆发后,陈世新毅然投笔从戎,于1938年2月奔赴六安,参加抗日战地服务工作队。是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出任省动委会直属抗日工作团副团长兼党支部书记。1942年2月,陈世新调任中共寿县县委书记兼淮西独立团副政委,与政委杨效椿密切配合,开展抗日和打击敌伪顽的斗争。同年6月,独立团在转移阵地时遭遇国民党军追击,陈世新带领几名战士掩护大部队转移,不幸牺牲,献出年仅23岁的宝贵生命。

  六、成立于拂晓前的榴火文艺社

  1947年春,合肥城区几个主要完全中学——省立合肥中学、省立贞干中学、省立合肥女子中学、私立正谊中学高中部学生中的文艺爱好者,相互串联,成立了一个进步的学生文艺社团,取名为“榴火文艺社”。其支持者为中国民主同盟的地下组织。榴火文艺社得到《公正报》的积极支持,拨给《榴火》副刊每期大半个版面。《榴火》发刊词为《我们这一代》,文中列举三位中外历史名人作为进步青年的学习榜样,他们是华盛顿、列宁和孙中山,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和政治倾向,在那个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