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皖人故事

时间:2022-11-08 15:02:47

  位于大蜀山文化陵园的于得水塑像

  小说《苦菜花》

  上世纪70年代的冯德英

  说起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苦菜花》,应该有不少人读过。但您可能不知道,《苦菜花》主人公之一于得海团长的原型是安徽省民政厅原副厅长于得水;而《苦菜花》的作者——著名作家冯德英还与曾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的著名书法家赖少其有着深交……

  一、周总理盛赞《苦菜花》

  1935年,冯德英出生于山东威海乳山市一个贫民家庭。而就在出生前四年的1931年12月,离他家不远的文登县就诞生了第一个中共小组,随后革命的火种迅速向四周播撒。尤其是在远离文登县城、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昆嵛山、天福山一带,共产党的活动发展得最早,速度也最快。传奇人物于得水正是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北方仅有的两支队伍中的一支队伍,而他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一段段为胶东人民广为传颂的传奇故事。冯德英可以说是听着于得水的故事慢慢长大的,从小就听说了很多关于于得水的传奇故事,因此对于得水的崇拜也就逐渐加深。

  传说中的于得水,武功高强,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天兵天将”,但对于国民党政府来说却是心头大患。为了把这股力量消灭在昆嵛山中,国民党军队一方面层层封锁,悬赏捉拿,另一方面几次派人进行瓦解招降,用尽各种手段,最终依然无法得逞。据冯德英后来回忆说,除了小时候听到的一些故事外,1949年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部队的一位领导曾是于得水的部下,他因此特地去询问过关于于得水的相关事迹,就这样,冯德英怀着一种敬仰的态度,以于得水的事迹创作了第一部小说《苦菜花》,而其中的主人公之一于得海团长原型就是于得水。上世纪60年代,于得水来到安徽工作,曾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

  1958年,小说《苦菜花》出版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1959年,冯德英参加了中央文艺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当周恩来总理听说他就是《苦菜花》的作者后,握着他的手说,《苦菜花》我也看了,写得很好,特别是对于得海等人物形象刻画很好。后来,冯德英的另一部小说《山菊花》中主人公于震海的原型也来自于于得水。

  二、写回忆录相识于得水

  冯德英之所以在多部小说中以于得水为原型,除了听说他的传奇经历外,还因为他曾与于得水有过一段时间的接触。1958年夏,组织上派冯德英帮助于得水写一本他革命经历的回忆录,他终于见到了这位心目中的英雄,并和他相处了不少日子。据冯德英后来回忆说,这虽然是他第一次见到于得水,但感觉他们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于得水对整理回忆录一事极其严肃认真。由于多年的艰苦战斗生活,特别是他负过七次重伤,腰脊椎骨被打断,头上还留有弹片,血压很高,头疼病时常发作,再加上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回忆起来极其困难。但为了完成党的工作,他整天苦思冥想,常常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更让冯德英感动的是,这位当年驰骋敌阵、敌人绘图画影缉捕、悬赏重金一千大洋的英雄,谈起过去的一切,想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和同志,想起那些流血舍命掩护他的人民群众,常常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很少谈自己的事迹,总是讲那些和他一同战斗的人们,特别是革命烈士。他讲的最细致的是为革命不惜一切的老大爷、老大娘、大叔、大婶、兄弟姐妹……每当讲到这些,于得水总是含着热泪说,我能活到今天,都是这些好人的命换来的啊,我烂了骨头也忘不了胶东的人民。

  在和于得水相处的几个月里,有个细节冯德英一直记得。于得水保存有一张长长的单子,上面列着近百个人名和地址。每月领来薪金,他的家属就照着名单上的地址忙活:给这个人寄多少钱,给那个人寄多少钱;给这家老人寄双鞋,给那家的儿子寄床被面;给这家姑娘寄几本书,给那家刚生孩子的媳妇寄几斤红糖……原来,于得水是在用自己有限的工资帮助胶东那些穷苦百姓。常常是,寄走了钱和东西,剩下的仅够全家精打细算的生活费。有时不够,就得去借债。

  2005年5月22日,安徽省相关部门在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日英雄于得水铜像揭幕仪式,冯德英特地赶来参加了,“于得水主要事迹是在山东,但安徽却如此重视,表明了不论在哪里,为人民、为民族做出牺牲贡献的人,永远不会被遗忘。”

  三、与赖少其的交往

  除了于得水,冯德英还与曾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美协书协主席的赖少其先生也有着交往。

  据冯德英后来回忆说,他与赖少其最初相识是在1959年的中央文艺座谈会上,当时赖少其是作为安徽文艺代表团团长来参加此次座谈会。后来他与赖少其先生逐渐相知、相熟,并且了解了他传奇而又战斗的一生。在冯德英的印象中,赖少其不仅是杰出的革命文艺战士,更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他1939年10月参加了新四军。投身民主解放、民族独立革命,到建国前长期戎马关山、颠沛流离、回旋战斗于烈火硝烟,一直坚持着书画的创作。他是中国当代画坛领袖之一,有“艺坛圣哲”之称,在日本被称为“中国画伯”,曾被鲁迅誉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他以独创的"以白压黑"技法,成为新徽派板画的主要创始人,是美术界、书法界的大家。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组织赖少其等人来山东烟台采风,赖少其来到烟台便联系冯德英。当时冯德英并不在烟台,知道后他立马赶回去,在宾馆与赖少其相见。“赖老专门准备了一幅字赠与我,‘每日煮书’。这四个字表明了赖老对我写作过程的理解与肯定,明白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我呕心沥血的结晶。”的确,让冯德英感动的是,赖少其在晚年重病期间仍然顽强地与疾病作抗争,坚持写字作画,为艺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虽然后来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联系不是太多,但尊敬之情从未减少,只要有可能,他创作的《迎春花》《染血的土地》《晴朗的天空》等多部作品总想着请赖少其指导。 (程堂义)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