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须口(资料图片)
三国时期,合肥是魏国的重镇,魏王曹操在这里留下了不少故事。在诸葛亮《后出师表》等史料中记载了曹操曾四次率部征战巢湖流域。
首次征战未破濡须坞
“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这是诸葛亮《后出师表》中曹操征战巢湖的相关记载。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身在中原,却一直关注着淮南的形势,仍然斗志不减。开始在谯县(今安徽亳州市)制造战船,训练水军,积极为水上作战做好准备,从而拉开了征战巢湖的序幕。
当时,曹操派庐江人谢奇任蕲春典农,驻扎在皖城的田乡,屡次侵扰边境。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大将吕蒙派人诱其投降,谢奇不从,吕蒙就寻其破绽发动袭击,谢奇退缩,部下扶老携幼纷纷投降。这次边境武装冲突也成为魏、吴第一次在巢湖支流濡须水大战的“导火索”。
第二年,为了加强对曹军的抵御,吕蒙在孙权支持下于濡须水上游建置军事城堡——濡须坞(位于今含山县西南)。“濡须坞在军事上的意义在于通过驻军,扼控巢湖南口,使魏曹水军不能出巢湖经濡须水进入长江,攻击东吴。又可以保护东吴水军由长江濡须口通过濡须水出入巢湖,再经施水,攻击合肥。”地方文史研究者许昭堂在相关文字中指出了建造濡须坞的意义。
不过据史料记载,当吕蒙开始提出建筑濡须坞建议时,有不少将领反对,认为建坞的意义不大。但吕蒙力排众议,最重要的是孙权支持吕蒙建筑这个军事城堡。当濡须坞建好不久,魏、吴第一次濡须水大战开始,事实证明,魏国部队最终没有突破濡须坞,无功而返。
第二次征战各有胜负
曹操率军第三次征战巢湖是在建安十九年(214年)。这一年曹操派庐江太守朱光屯军皖县,大开稻田。孙权见此情况后,便领兵亲征,攻下江北重镇皖城(今安徽潜山县),俘获朱光,任命吕蒙为庐江太守。曹操为了夺回失地,巩固防线,七月亲自领兵征东吴。
据史料记载,由于前几次对孙权用兵都没有取得多大结果,曹军中很多人对这次也缺乏信心。但曹操不听劝说,执意南征。就在征途中,曹操的重要谋士尚书令荀攸突然病死,这让曹操很伤心。屋漏偏逢连阴雨。曹操领兵进驻合肥不久又后院失火,传来夏侯渊攻破袍罕,杀死宋建占领陇右的消息。万般无奈之下,曹操于是放弃南征,转师西向陇右。这次征战巢湖就这样“流产”了。
又过了两年多,曹操暮年壮志雄心不已,决心趁势挥戈灭吴。于是在建安二十二年正月率军驻巢,二月进驻今含山县东关镇东北,接着进攻濡须坞。当时吴将吕蒙为濡须督。据许昭堂介绍,这些在《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中也有记载,“置强弩万张于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锋屯未就,蒙攻破之,曹公引退。”由于在淮南战场上,魏、吴处于胶着状态,魏想攻占巢湖以南区域暂时是不可能的,吴亦无力越巢湖经合肥北上,此时孙权与刘备在荆州地区争夺日益激化。孙权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关羽,于是孙权就派都尉徐详主动和曹操求和,曹操也就势同意了。这样,魏、吴在巢湖流域战事就告一段落了。
曹操四次征战巢湖的经历,既反映了曹操、孙权两军斗智斗勇角逐,也彰显出巢湖独特的区位优势。五千年华夏文明,赋予巢湖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
曹操自然不甘心首次部队征战巢湖的失利,更不能容忍东吴在巢湖以南地区扩展,于是决定率亲军东征孙权。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平定关中解除了后顾之忧,便决定对孙权用兵。
据史料记载,曹操率领号称40万大军南下进攻濡须口,攻破孙权在长江西面的大营,俘获了东吴都督公孙阳。东吴初战失利,孙权闻讯后,火速率领数万大兵前来濡须口迎战。《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汉纪·献帝建安十八年》有记载,“春,正月,曹操进军濡须口,号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其都督公孙阳。权率众七万御之,相守月余,操见其舟船器杖军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权为笺与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操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撤军还。”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这是一场魏、吴双方统帅直接对垒的大战。
在许昭堂看来,这场战争中,史书中称魏军有四十万人,有可能虚张声势,但魏军多于吴军应是事实。所以,战争初期,其步骑能够长驱直入,攻破孙权江西营,俘获其都督公孙阳。当曹操水军准备攻占濡须坞,行至濡须坞登岸作战,陆战、水战相互配合围攻吴军。却遭到吴军的围攻,三千人被俘,数千人溺死于濡须水中。曹操虽步骑军众多,而水军较薄弱,双方对峙月余,面对拥有强大水军的孙权和“春水方生”的不利形势,曹操只好撤军。
可以说,曹操率军第二次征战巢湖,魏、吴双方各有胜负,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也都有记载。而且许昭堂还介绍说,通过史料和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历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故事很大可能发生在曹操第二次征战巢湖的战役中。这在《三国志·吴主传》等史料中也有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后来《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诸葛亮的人物现象,而引用了这个故事。
四次征战双方斗智斗勇
□袁敏 王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