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岁月回眸 > 岁月要闻

文化往事—筑文采大厦圆作家之梦

时间:2018-05-25 15:06:21

  焦其发追忆往事

  文采大厦资料图

  文采大厦当年筹备工作人员合影

  “说起文采大厦,不少合肥人都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作为合肥市第一个城市商业综合体,文采大厦拥有餐饮、娱乐、商场、客房等一条龙配套设施,其合肥首家室内游泳池更给不少市民留下了很深印象。但你可能不知道,文采大厦的建成经历了十年之久,而且还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爱国人士马万祺先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曾任安徽文采大厦工会主席的焦其发先生讲述了繁荣安徽文化建设的这一段岁月往事。

  人物简介

  焦其发,1949年4月生于合肥,1965年毕业于合肥第八中学,同年进入省体工队,曾保持多年安徽田径比赛记录,1971年进入无线电厂,1984年后调入省文联、中华文学基金会工作,1994年任安徽文采大厦工会主席直至退休。

  从“文艺大厦”到“文采大厦”

  提到文采大厦,就不能不提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张锲,1983年,时任安徽省文联书记的张锲一次去淮南谢一矿采访,刘明善是当时的矿长。中午就餐时,张锲说自己想做一个实体项目,构筑一个“创作之家”,一方面繁荣文学创作,一方面为安徽的文化人办点实事,刘明善当即表示支持。见刘如此爽快,不善喝酒的张锲一口气与刘对饮了3杯。事后刘给省文联汇来了50万元人民币。这件事给了张锲莫大的鼓舞,他总是利用自己下去采访的机会,向一些企业家畅谈自己的设想。打倒“四人帮”以后,文艺一直扮演着思想解放先驱者的角色,而张锲的《改革者》更是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凭借此,许多企业家慷慨解囊,不多久,张锲就募来了100多万元。时任合肥市委书记又是书法家的郑锐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是极力支持,并在市中心三孝口划了块地给省文联。

  当时,张锲给这个“创作之家”起了个名字叫“安徽文艺大厦”。这之后,张锲调来了9位同志,成立了“安徽文艺大厦”筹备处,其中有刘铭传的孙子刘文卓、文艺界后代周恒钊,还有合肥龚家后人等,我担任副总指挥。我是在张锲来无线电厂进行创作体验时与其相识的。在办理了土地购买的一切手续,迁移且妥善安置了此处原来的居民后,我们将地圈了起来,招募了工程队,挖土机开始轰隆隆地挖起了地基,“安徽文艺大厦”正式破土动工……

  因为想做成百年大业,我们的地基打得非常深。然而就在此时,张锲调到了北京,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华文学基金会副会长、总干事。而100多万元的资金也已花费殆尽。由于资金不到位,又由于当时国家下达了“停止新建楼堂馆所”的政策等原因,“文艺大厦”刚挖了地基就停工了。于是有人笑称“文艺大厦”成了“文艺大坑”。

  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作家之家”

  1984年,张锲当选为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紧接着,他当选为中国作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在会上被选为理事。会议闭幕后,他被调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当时,改革开放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作协的经济状况还比较窘迫。怀着对老作家们的敬仰之情,张锲经常上门拜访他们,结果却让他心里很沉重。他发现很多老作家生活非常清苦,有的不但生前经济拮据,死后丧葬费和遗属的安置也很成问题。于是张锲开始为积极筹办中华文学基金会四处奔走,有了创办“作家之家”的想法。刘明善得到消息后捐了第一笔基金10万元。

  为筹建中华文学基金会的事,张锲先后同霍英东恳谈十多次,终于有了共同语言。霍英东一共捐了500万元港币,作为基金会的启动资金。回京后,张锲又通过梁湘请来马万祺。马万祺解决了中华文学基金会办公用房和一批办公用品,还捐献了办公用车。中华文学基金会的筹建过程也为后来文采大厦的建成铺垫了道路。

  1986年6月14日,中华文学基金会成立了。为了让中华文学基金会增强“造血”功能,张锲又开始创办北京文采阁、中国文采音像公司、中国文采实业总公司、深圳创作之家等。他奔走在各个“衙门口”,一共盖了270多个公章,才办成审批手续。盖章的时候,如果赔笑脸、说好话还办不成,张锲就得拿他所珍藏的名家书画去“攻关”。中华文学基金会发展起来了,他也将百来幅珍藏书画送得一干二净。

  马万祺雪中送炭

  受张锲影响,在“文艺大厦”停工的几年里,我们也没闲着,四处找资金,谈融资,散字画,出差都住地下室,也不买卧铺。1989年,筹备处经安徽省同意划归全国作协。虽隶属北京,但我们坚持自给自足,不给作协添麻烦,日子过得清贫且充实。3年后,我们终于等到了转机。1992年5月,应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安徽省人民政府邀请,马万祺率领港澳捐赠代表团到1991年遭受特大洪水的灾区考察,了解灾后重建和灾民生活生产情况。张锲得到消息,赶回合肥,希望找马万祺商议,带他到“文艺大厦”看一看,能不能再请他支持一下,也算是对安徽的投资,把文艺大厦盖起来。

  1992年5月4日中午,马万祺特意抽出一点时间,在张锲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大坑”旁,一看这么好的地理位置,一听这么多年来由于没有启动资金就这样荒废着,不假思索地说:“我来支持你们。”并当下和张锲商妥,安徽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一定要把安徽的文化事业繁荣起来。安徽文艺大厦盖起来后,在支持帮助作家创作,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物质基础的前提下,能赚钱,则将赚来的钱再投资,继续扶持安徽的文化建设事业。他汇来了100万元人民币,200万元港币。有了这笔钱,文艺大厦再次获得了启动资金。同时,也得到了安徽省和合肥市的大力支持,在工程遇到难题的关键时刻,郑锐、龙念等领导亲自过问。1993年12月28日下午,“文艺大厦”封顶。后经过综合考虑,在征求马老等人意见的基础上,认为和作家有关的,应该叫“文采大厦”更合适些。于是,“文艺大厦”就正式更名为了“文采大厦”。

  我骄傲我是文采人

  1994年11月20日早晨,虽是冬天,但太阳出来后,湛蓝的天空显得那么高远,气温慢慢升了上来,给人一种初春的暖意。合肥益民街与城隍庙街交叉口,一座占地3750平方米,主楼高约60米,地上16层、地下2层的坐东朝西的大厦,崭新、伟岸地矗立在人们的面前。顶端由马万祺书写的“文采大厦”四个大字,风格温柔端厚。太阳此刻虽还没有照到它的上面,但在那清冽的气氛中仍闪烁着奕奕的神采,让人振奋激动。

  安徽文采大厦开业的当天上午8点,开业典礼在一阵优美的乐曲中隆重举行。从庐阳饭店到长江路,到处挂满了横幅和红旗,乐队敲锣打鼓,财神爷打扮的演员捧着金元宝为开业典礼造势。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总商会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副会长、安徽文采大厦名誉董事长马万祺先生在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安徽省政协主席史钧杰的陪同下,拿起剪刀,兴致勃勃地为大厦开业剪彩,万里同志也派人出席。

  当晚,在安徽大剧院举办的文采大厦开业晚会上,杨洪基、解晓东等当红歌手汇聚一堂,为安徽人民放歌。而中央电视台对整台晚会也进行了录制并播放。据悉,这也是安徽省第一次有晚会在中央电视台录播。

  作为合肥的第一个商业综合体,文采大厦拥有餐饮、娱乐、商场、客房等一条龙配套设施,而其合肥市首家室内游泳池更给不少市民留下了很深印象,是不少市民夏天的“纳凉胜地”而仅这一项一个夏季也能创造纯利润30万元。文采大厦的员工都是由旅游局培训完考试上岗,绝对敬业和专业,每年可以向文联创收几百万。

  2005年开始,合肥步入大发展时代,文采大厦逐渐走上下坡路,但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能够为繁荣安徽文化事业发展有所作为,我骄傲我是一个文采人。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