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皖人故事

时间:2025-03-13 16:39:25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人,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派三祖”,被誉为“清代古文第一人”。

  场屋蹭蹬

  1732年1月17日,姚鼐出生在桐城南门树德堂一官宦书香人家。他幼年好学,其伯父姚范教授其经文,也曾跟随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

  1750年,姚鼐到南京参加江南乡试,得中举人。同年冬春之交,姚鼐赶赴京师参加会试,春闱初试锋芒,落第而归。

  1752年秋,乾隆十七年,姚鼐再次赴京应试,名落孙山后留住京师。在京期间,他结识毕生的莫逆之交朱孝纯,与有淡墨探花之称的大书法家王文治也相得甚欢,常结伴出游。

  1754年春,姚鼐鼓足勇气,第三次赴京会试,仍旧不第。三年后,姚鼐第四次参加会试,又铩羽而退,留京师教馆。是年秋,姚鼐在扬州停留后归返桐城,再由潜山、宿松、黄梅、九江至南昌,大江南北,仆仆风尘,开阔眼界。

  1763年,姚鼐居丧守制期满,再次北上,踏上会试之路。经十三年不懈努力,五次入场,终于得中,殿试名列二甲,授庶吉士。此后,姚鼐开始了仕途生涯。

  1772年,姚鼐已升任刑部郎中。刑部两年,备受煎熬,姚鼐心生厌倦,去意徘徊。次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充纂修官。姚鼐与戴震、伍大椿、程晋芳等8人因无翰林身份入馆,属于破格当选。1774年,姚鼐曾登泰山,写有《登泰山记》,全篇虽仅数百字,内容却十分丰富,迂徐深婉,一唱三叹,融考证与辞章于一体,章太炎谓之“谨”,刘师培称之“丰韵”。

  《四库全书》初稿大致完成,姚鼐决意辞官,离京南下。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等曾挽留劝说,姚鼐去意已决,婉谢而别。

  讲学江淮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姚鼐挚友、时任两淮盐运使的朱孝纯在扬州梅花岭侧重修梅花书院,邀请姚鼐前往担任掌院。姚莹《姚先生鼐家状》载:(朱孝纯)特修书院于扬州梅花岭侧,一夕植梅五百株以延先生,遂名之曰“梅花书院”。担任梅花书院掌院后,姚鼐耗尽心血开始编纂75卷的《古文辞类纂》,以供弟子学习。他把文章分为十三类: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他所选作品以《战国策》、两汉散文、唐宋八大家,以及归有光、方苞、刘大櫆等为主,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朱孝纯因病辞官,死在1784年。人事更迭,姚鼐也辞去梅花书院教职,离扬州而去。

  多年后,姚鼐在南京曾为朱孝纯的《海愚诗钞》作序,其中有云:“其殁后十年,长子白泉观察督粮江南,校刻其集,鼐与王禹卿先生同录订之,曰《海愚诗钞》,凡十二卷。”王禹卿就是王文治。

  1780年,姚鼐主讲安庆敬敷书院,他遴选自朱明隆庆万历年间到清代的诗文共计251篇,编辑而成《四书文选》。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姚鼐应邀前往徽州歙县紫阳书院。姚鼐曾在《歙胡孝廉墓志铭》称追忆故人,提到在紫阳书院的点滴往事:“歙城南,越溪陟山,有古寺十,虽多颓毁,而空静幽邃,多古松柏。君携徒稍葺治,读书寺中,其意萧然。余昔主紫阳书院,去寺不十里,常与往来,或至夜月出,共步溪崖,林迳寒窈,至今绝可念也。”

  终老南京

  1786年,姚鼐主讲钟山书院。1790年,年近花甲的姚鼐再到南京主持钟山书院,此时其古文已誉满天下,四海学人蜂拥而至,以得到姚鼐授业指导为幸。

  钟山书院成立于1723年,时任两江总督查弼纳上奏清廷:“江南文风极盛,士子贫寒,膏火不给,无以专心学业。”恳求建立书院,得到批准,雍正御批“敦崇实学”匾额,予以鼓励。1865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对钟山书院加以重建。188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扩修钟山书院。1903年,钟山书院被改为江南高等学堂。钟山书院延续近200年,是清代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书院之一,晚清安徽巡抚冯煦曾说,“江宁钟山书院……魁然为海内四书院之冠。”

  姚鼐主讲钟山书院除嘉庆六年至九年这三年时间在敬敷书院外,一直在钟山书院直到溘然长逝,前后合计有二十余年之久,是钟山书院历任院长中执掌书院时间最长者,这也是钟山书院最为鼎盛时期。姚鼐在钟山书院培养了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等著名的“姚门四杰”,另有刘开、李兆洛、马宗琏等也都是姚鼐在钟山书院培养的优秀弟子,还有姚椿、陈用光、鲍桂星等,他们仰慕姚鼐,成为姚门私淑弟子。姚鼐在钟山书院刊刻了《三传补注》《国语补注》《九经说》《惜抱轩文集》等。

  1810年,嘉庆十五年,姚鼐参加江南乡试鹿鸣宴,仍耳聪目明,齿牙未豁。1815年10月15日,姚鼐病逝在钟山书院。姚莹《姚先生鼐家状》载:“先生年八十矣,神明如五六十时,行不撰杖……先生居江宁久,喜登摄山,常有卜居意,未决迁延,不果归。二十年七月,得微疾既瘳乃遗书……九月一夕,卒于钟山,年八十五,门人辈共治其丧。”摄山就是栖霞山。姚鼐后归葬桐城杨树湾,即今安徽枞阳义津镇阮畈村。据说,南京老门东陶家巷5号曾是姚鼐故居,今辟有姚鼐纪念馆。

  乾嘉时期,考据之风弥漫恣肆,程朱理学相形见绌。姚鼐则以程朱理学为治学圭臬,尊宋抑汉,力求复兴理学。姚鼐弟子姚莹曾评说姚鼐其文,也说其诗、其人,“先生貌清而癯,如不胜衣,而神彩秀越,风仪闲远,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自少及髦,未尝废学。虽宴处常静坐,终日无情容,有来问,则竭意告之,喜导人善,汲引才俊,如恐不及,以是人益乐就而悦服。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必亲。”

  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谈及姚鼐,赞誉有加:“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今年是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辞世210周年,不知有人张罗缅怀这一文章大家?

来源:安庆晚报  作者:王振羽  编辑: 钱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