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珍档揭秘

时间:2021-10-13 14:55:44

  1953年的农村货币定额储蓄存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1956年8月10日的《安徽省公私合营企业私股领息凭证》

  上世纪50年代,人们到信用合作社存款

  追溯历史,传承记忆。72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之始,百废待兴,特别是加强经济建设成为最迫切的问题。在日前举办的“百年回望,激荡吾心——安徽红色金融文物特展”上,一批文物就向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省发展经济的一些举措。

  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成立

  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徽的经济发展,首先就要提到一个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

  据档案记载,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皖北分行以华中银行合肥分行改组成立;同年5月12日组建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皖南分行。1952年9月,皖南、北分行正式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统一管辖全省各级行处,并管理经营全省金融业务。而这次“百年回望,激荡吾心——安徽红色金融文物特展”展出的部分藏品,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成立初期一些金融业务的体现。

  我们看到,三张农村货币定额储蓄存单是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的,分别呈浅黄色、浅蓝色和浅绿色,上面有着日期和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的印章,金额分别为贰万元、伍万元、拾万元。一看这面额,可不要以为解放初期的人民很有钱哦,其实这是旧币,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二元、五元和十元。当时为什么推出这种定额储蓄存单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稳定物价,消除通货膨胀,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大力提高存款利息、奖励社会各界积极参加储蓄等。各地银行也在1950年至1954年间先后推出了数十种名称的储蓄,相应的储蓄存单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生。农村货币定额储蓄存单就是那时推出的。

  这次展出的一张中国人民银行安徽区定期有奖储蓄存单则是上世纪50年代“奖励社会各界积极参加储蓄”的一个体现。这从存单左侧的说明就能看出,“认储整户一户每次应存人民币四元,以每月存入一次为限,存足12次为足额,于最后一次存款凭证开奖,月15日起凭本单集所贴12次存款凭证,取还本金人民币48元整。”存单的中间是“奖金兑付记录”,我们看到,在1957年3月15日曾有一次中奖记录,奖级是四级,金额是两元。

  展览中还有几份1959年的信用合作社定额储蓄存单,从公章上看是歙县王村人民公社信用部推出的,金额有10元、5元、2元。为什么当时的人民公社信用部就能推出储蓄业务呢?这要从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说起。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合作社信用部今后推进办法》和《信用合作社组织试验工作大纲》,安徽于1951年4月着手实施,皖南、皖北各搞一个试点。1954年,中共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联合决定,县委农村工作部设立信用合作社专管机构,银行是信用合作社的主管部门,信用合作社事业由重点试办进入发展阶段。1956年,全省9000多个小乡合并3525个大乡,并乡后按大乡设立信用部。信用部的任务主要是领导信用分部开展业务,并办理公社及社属企事业单位的存、放款,调剂全社资金。至1959年末,全省共建立人民公社信用部1054个,参加信用部的户数占总农户的99.9%,股金达2.83亿元。

  新中国成立伊始,币值动荡,既要整顿金融秩序,及时开展正常金融业务,又要稳定物价、繁荣市场、恢复和发展生产……而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的成立,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发展“蓝图”

  在这次展览上,还有一件展品比较特别,那就是人民出版社1955年8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册子。

  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这件藏品有了份历史的厚重感。轻轻翻开,我们看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等多个方面。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间是1953年,那这本小册子为啥到1955年才出版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呢?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主要前提。“五年计划”就是在这时候提出的。1951年2月,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思想。中央财经委员会根据这个思想,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第一稿。后来又经过了多次编制,1955年3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了五年计划草案。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因此,“一五”计划就是这样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不断进行修订、调整、补充,经过了五次编制,历时四年时间才完成的。

  作为这本书的“重头戏”,当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了。书中通过十一个章节对此进行了叙述。不过通过这些内容,你会发现“一五”计划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

  据档案记载,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独立自主地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对重工业具有优先需求,中共中央于是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形成中国近代以来引进规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大的工业化浪潮。重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轻工业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

  那么,安徽是如何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中的“地方计划问题”章节,对地方的“一五”计划制定也做了要求,特别提出“各地方在编制和执行地方计划的时候,必须服从国家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的主要任务”。正是在这些要求下,1954年安徽省编制了“一五”计划草案,1955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安徽省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修订草案(1953—1957年)》。

  和全国一样,“一五”期间安徽工业有了质的发展,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到1957年时,电力产量19667.2万度,是1952年的391.91%,原煤产量493.8万吨,是1952年的195.5%,棉布产量4530万公尺,是1952年的189.58%,面粉产量159892吨,是1952年的226.61%。而最特别的是粗铜和生铁,1952年都还没有生产,到1957年时已分别达到10000吨和209058吨。数据还表明,到1957年时安徽全省社会总产值达到61.3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5.20亿元,工业总产值15.40亿元。

  合肥经济发展的“奠基石”

  那么,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如何发展经济的呢?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新生的人民政府在建立政权的同时,首先当然是发展经济。这其中的一项措施就是,立即开展了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的工作。这次展出的合肥市政府财务局保管科移交中国人民银行皖北分行接收伪中国银行仓库物资清册、第一仓库移交军区供给部武器等清表、合肥市政府财务局没收变价清表等藏品,就是这一事件的具体体现。

  一张张发黄的清单、一个个略显模糊的物品名称的数字……无不向我们诉说着解放之初的合肥通过一系列措施恢复、稳定国民经济。市军管会及随后成立的中共合肥市委、市政府先后有序接管了国民党“合肥邮局”、“合肥县电话管理处”及“合肥电灯厂”等官僚资本;1949年2月27日,合肥接管了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在合肥设立的金融机构,并取缔了银楼业。

  在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的基础上、新生的人民政府建立起了国营工商业企业,加强了合肥的经济能力,为新政权的巩固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同时为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企业名称:公私合营合肥市酱园商店……核定股额:九十八元六角三分整,息率:五厘,发证单位:中国蔬菜公司安徽省合肥市公司。”这是一份1956年8月10日的《安徽省公私合营企业私股领息凭证》藏品。而这份藏品反映的则是解放初期我国发展经济的又一项举措——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3年,中共中央确定了我国在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合肥市也从1953年开始按照“一化三改造”的方针发展经济,国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1955年12月,合肥市也决定在1956年内对61户私营工业全部完成公私合营;将38个行业中私营商业全部完成公私合营;将粮油等业转入国营;将小商贩及摊贩的95%分别组织到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中去,或者转为国营商店店员。

  1956年1月16日,包括粮油、五金、竹木等在内的私营商业行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在公私合营中对一些私营企业进行了清产核资工作,对私营业主的私股提供了保障。而合肥市私营工商业经过改造后,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出现新气象,工业、农业及商业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程堂义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