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党史频道 > 共产党人

一位闽西籍将军的安徽情

时间:2020-04-24 09:53:22

  

廖承美

廖承美戴过的帽子

廖承美使用过的毛笔和笔架

廖承美使用过的砚台
廖承美使用过的箱子

       在即将建成的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馆的馆藏文物中,有关廖承美的物品多达十几件,不仅有皮箱、照片等生活用品,背心、帽子、军装等衣物,还有毛笔、笔筒、笔洗、墨盒、砚台、笔架等文化用品。作为一位闽西籍的将军,他为何有这么多文物在合肥呢?

  在皖六年的抗日战争

  1916年9月,廖承美出生于福建省龙岩的一个贫苦家庭。1935年1月,不到20岁的廖承美就参加闽西红军龙岩游击队。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残酷“清剿”,廖承美和战友们以游击战的方式,在龙岩地区先后展开了大小数十次战斗,牵制和消耗了敌人不少力量,巩固了红军革命根据地。因为作战勇敢顽强,遇事沉着冷静,廖承美逐渐由一名普通士兵走上了闽西红军抗日游击纵队二支队政治处干事、龙岩游击支队政治委员等岗位。

  1939年春,廖承美所在的闽西红军龙岩独立营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他就随叶挺军长到了皖南云岭。这一年的5月,廖承美奉命押运一批武器弹药到肥东青龙厂的新四军四支队驻地,时值江北游击纵队急需军事干部,廖承美被留下任新七团副团长。从此,他就在巢湖、肥东、定远一带战斗、生活了多年,和安徽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担任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八团政委的廖承美,以肥东青龙厂为中心建立政权、发展生产,既抗击日伪军的“扫荡”,又对付地方土顽的袭击,展开了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1年9月,十八团向淮南铁路沿线日伪军发起强大攻势,对肥东以北的日伪据点实施袭击后乘胜进入寿县地区。战斗中,廖承美英勇善战,特别是在拔除尹大郢伪军据点时,他采取送劝降信、喊话等政治攻势,促使伪军中队长以下100余人全部投降,缴获长短枪100余支,基本打开了瓦埠湖地区的抗日局面。在不久后的一次伏击桂系顽军的战斗中,廖承美率领十八团配合战斗,不仅使200余顽军全部“瓮中捉鳖”,而且缴获迫击炮、步枪及多种军用物资。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胜利沉重打击了桂顽,提高了新四军在群众中的声誉。

  经过多次战斗锤炼,廖承美的领导水平和指挥艺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时间,十八团在合肥、定远、寿县等地的名声大振,战士们的战斗情绪空前高涨。

  1945年4月,津浦路西组织一场大规模反顽战,主战场在肥东境内的黄疃庙,战役目的是打通新四军二、七师交通线。据史料记载,这一仗打得十分惨烈,双方都边打边增派兵力,直至短兵相接。廖承美和兄弟部队指战员齐心协力,配合默契,浴血拼杀五天,连克王子城、八斗岭、鸡鸣桥、黄疃庙、古城集、广兴集等13处据点,打死打伤顽军36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军需品,并最终打通了二、七师的联系,巩固了淮南津浦路西根据地。

  除了英勇善战外,廖承美也有着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1943年2月,廖承美兼任定合县县委书记。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的廖承美不仅集中精力抓党的建设,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大力发展生产,减租减息,千方百计改善百姓生活。

  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

  抗日战争胜利后,廖承美所领导的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八团成为路西机动部队,到定远藕塘一带整训,然后转移到了苏北地区。1948年2月,为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廖承美又带领部队回到了老地方淮南津浦路西,再次与安徽结缘。

  廖承美到路西的第一仗是收复定远县藕塘镇,沿途向西收复各地国民党基层政权,直至一鼓作气打下了国民党土顽牛登峰老巢占鸡岗。而在淮海战役中,廖承美和他所率领的部队更是屡立战功:1948年11月初,淮海战役打响,廖承美率部在运河桥以西阻击徐州来援之敌,为主力部队歼灭黄百韬部创造了有利战机;11月18日在解放灵璧的战争中,廖承美率部突入城内,经过激烈巷战,全歼守敌5000余人。而灵璧解放,对淮海战役中阻歼蚌埠来援之敌起了十分重要作用;1949年1月,廖承美率部解放滁县,从而切断了津浦铁路,隔断敌人南北联系,并威逼南京城……

  而在渡江战役中,廖承美先是率部在夜间攻下江心洲,渡过长江后,又在倾盆大雨中直插句容汤山,切断京杭公路,阻截南京残敌的逃路。渡江战役胜利后,廖承美又率部执行南京警备任务。当时,南京既有国民党残余,又有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廖承美在和公开敌人斗争的同时,也在思想上和各种花花绿绿的腐蚀倾向、不良风气作斗争。据史料记载,他在全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狠抓各项政策落实,中间穿插“忆苦运动”等;他还身先士卒,一丝不苟,和战士们一道放哨、巡逻,整个警备期间没发生重大事故,出色完成了警备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美先后担任了华东特种兵纵队政治部主任兼战车师政委、华东炮兵政治部主任、高级炮兵技术学校政委、炮兵工程学院政委、第二炮兵副司令员等职,并在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延续了几十年的安徽情

  廖承美与安徽的情缘,还表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他的爱人宣属华是我们合肥肥东人。说起宣属华,家庭背景可不简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从宣家走出的为国捐躯的英烈就有七位,谱写了“一门七英烈”的壮举。而正是在这战火纷飞的革命生涯中,廖承美结识了宣属华,并最终结为伉俪。

  关于这一方面的情况,宣属华的侄女,曾任合肥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的宣国英老人回忆说:“廖承美是我的姑父。其实我与姑父相处的日子并不多,但每每想起姑父在我成长道路上的殷殷教诲,鼓励我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时,姑父的音容笑貌就会出现在我眼前。”

  据宣国英回忆,她对姑父最早的记忆还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刚上小学的时候。那次是宣国英和母亲去武汉看望廖承美一家,当廖承美得知宣国英上了小学,非常高兴,马上叫爱人上街买了几捆毛线和一块苏联大花布让宣国英母亲带回去,临走时一再嘱咐宣国英要好好读书学文化。后来当廖承美知道宣国英考入安徽纺织厂成为一名挡车工,多年来一直与宣国英保持通信的他又来信鼓励,“你是烈士的女儿,革命的后代,做任何的事情都要做得最认真,最棒,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认认真真,并且干得最好。”

  在安纺工作的几十年中,宣国英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省市级劳动模范,先后多次受到全国、省、市表彰。而每次她都会将这些喜讯报告给廖承美。“1981年我被派到北京学习,这样几乎每个周末都能去姑父家。那段时间是我与姑父相处最多也是收获最大的日子。”

  “和姑父聊天,他有一个最爱谈及的话题,就是回忆过去的战争岁月,特别是常给我们讲他在肥东一带的战斗故事。而从言谈中,我们能看出姑父对合肥、对安徽有着深深的感情。”宣国英说,每次交谈中,廖承美总是关心地询问合肥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变化情况。“就在1994年,已近80岁的姑父还重回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合肥。在合肥的几天中他没有惊动任何人,都是我陪着他。当他看到合肥因城市建设发生巨大变化后,极为高兴和激动,不停地说好。”

  宣国英告诉我们,在她的人生历程中,姑父廖承美对她的影响是很大的,“他时常说,他出生在旧中国,后来又成了孤儿,几乎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他非常希望年轻人能好好读书,为新中国的建设作贡献。而且他自己身体力行,虽然解放后他所管理的工作非常专业,但他总是边干边学,在干中学,很好地完成了每份工作。”而这段话,不仅很好地诠释了廖承美对安徽的深情,更让我们深深理解了廖承美后辈捐赠出的十多件文物中为何大部分都是文化用品。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李明 张晔 程堂义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