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古城风貌

“金陵锁钥”清流关

时间:2019-11-26 10:06:00

○古清流关

○古清流关遗存

○车轮留下的深深辙痕

清流关位于我省滁州西郊十多公里处的关山中段。为古代重要关隘。始建于南唐,宋代以后多次扩建。此关形势险峻,深十余丈,块石垒砌,气势雄伟,是出入重镇金陵(南京)的必经之地,因此被誉为“金陵锁钥”,号称“九省通衢”。

清流关始建于南唐时期。据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在此设关的目的是“以御北师”。因其时地属清流县,又处于清流河上游,故名“清流关”。清流关由古驿道、古关隘、古战场组成。

为了便捷军事情报和政治文件的传达,同时作为当时南唐金陵城的屏障,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李璟开始修建清流关,并在清流关上设兵把守。有研究者指出,清流关的开凿,打通了南京过江通往南唐这几个州的道路,由这条道路一路北上,可直通北京。即使在今天我们置身此地,还能感受到其地形险要、山高谷深,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但到了南唐后主李煜时代,情况就有了大变化。我们都知道,这李煜被后人称为一代词帝。诗词歌赋空前绝后,然而对文韬武略的治国之道却勉为其难。宋太祖赵匡胤率二万前锋猛攻清流关受阻,遂派一轻骑沿小路绕到关后,奇袭得手。很快攻下金陵,破南唐军15万,并生擒大将皇甫晖和姚凤。后欧阳修任滁州太守,著文《丰乐亭记》追记此事曰:“滁(州)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南宋诗人陆游《送张野夫寺丞牧滁州》“皇天方忧九州裂,建龙真人仗黄铖,阵云冷压清流关,贼垒咿嘤气如发……”也是记咏此役。

从这以后,清流关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部下常遇春,兵出清流关渡江取采石,攻灭张士诚,继北上灭元。明嘉靖年间始建关楼,明崇祯初年,增建关券,明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与明兵部侍郎卢象升激战于清流关一带。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于咸丰三年(1853)五月攻克南京后,派罗大纲攻滁州,与清臣琦善部将胜保三千骑队大战清流关。直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在此有过战事……可谓世代著名战场。

除了是兵家必争之地外,清流关古驿道还被称为“九省通衢”,是历代的交通要驿。通过当时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古清流关为华东地区陆路南北交通必经之路,是中国南方的福建、浙江、江西、江苏经南京过安徽、山东、河南、山西、河北沟通北京的一条重要通道。直至清朝末年,津浦铁路通车,现代公路构筑、改道,才被闲置。

如今的清流关古驿道还存有约长2.5公里,宽4米,路面为青石铺成,关口下,古道旁立有“贱避贵、幼避长、轻避重、缓避急”的路碑。特别是历代车辆留下的凹陷车辙,还整齐有序,相互连续贯通,清晰可见辙宽约3-5厘米。

而古关隘位于古驿道关山的山峰上。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清流关还保存有关楼基座及关楼,以及关圣殿、包公祠、大佛殿等。这一点在明代诗人陈琏的《清流关》诗中有体现,“忆自南唐始于凿,据守形势真险恶。”但经过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等暴行后,现存古关隘部分基座和部分垒砌的青石条。不过,方圆百里的清流关古战场,其遗址还有一部分,比如清流四石(上马石、点兵石、磨刀石、试剑石)及三古遗址(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残迹犹在。

因为清流关有如此的历史和地位,所以引得历代文人墨客,颂清流关诗文甚多。尤以欧阳修“清流关前一尺雪”及陆游“阵云冷压清流关”两首为最。更有明代文学家程敏政在《夜渡西关记》中说,“……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征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及清代文学家戴名世的《乙亥北行日记》,均记叙了清流关险要风景。

因此在1989年,安徽省政府将清流关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一些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后,对地处江淮间的这一重要古道遗址,给予“国内罕见”的评誉。“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荫特地愁。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今天,当我们再次来到清流关,似乎对清代王世桢的这首《题清流关》一诗有了更不一样的感悟。

□筱铖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