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区域文化

时间:2021-07-21 09:16:21


 


  ○《关于种植公路行道树的几点指示》(部分)


 


  ○《关于印发保护公路行道树布告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教育公路两侧群众保护行道树的通知》


 


  ○郁郁葱葱的芜湖路

  俗语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夏日炎炎,走在街头,路边郁郁葱葱的大树,不仅让眼睛过足了瘾,也让你一路上心旷神怡。这些种植在道路两旁,为行人、车辆遮阴的树,被称为“行道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安徽就开始大规模种植行道树。那么行道树起源于什么时候,主要在哪个季节种植,有哪些树种是受到人们喜爱的呢?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行道树开始大规模种植

  骄阳似火的夏天,走在郁郁葱葱的林荫大道,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阴凉,顿时让人感到轻松愉快,一排排整齐的树木映入眼帘,让人忘记了疲劳。在炎热的道路上能获得如此的“享受”,自然要归功于无私为人们“撑伞”的行道树。

  顾名思义,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树种。它们不仅能为钢筋水泥组成的城市引入自然的氛围,更有着遮阴、降噪、净化空气、调节局部气候等重要的作用。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也常常会和城市中常见的行道树紧密相连,比如合肥的芜湖路上的法国梧桐,已成为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其实,我国早在周代就在道路两旁植树,并设官职“野庐氏”掌管此事,至秦代更是大修驰道,据《汉书》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由此可见,中国有着极为悠久的栽植行道树的历史。自然,安徽也不例外,继承了古老优良的传统。

  据安徽省《公路志》记载,民国时期在修路的同时,即强调栽植行道树。1934年8月底,安徽省政府第404次委员会决议公布《安徽省公路行道树栽植办法》,对行道树的树种选择、株距与排列、栽植方法及初期管护等方面都作出明确规定。但因栽植后缺乏管护,加上多次战争的破坏,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部把公路绿化列为公路养护部门的重要职责。1950年颁布的《养护公路暂行办法》,要求各级公路部门与当地农林部门配合,发动群众,栽植或补植公路行道树。1952年政务院又专门颁布《公路行道树栽植办法》,行道树栽植逐步受到重视。

  在省档案馆馆藏的1951年《关于种植公路行道树的几点指示》中提到,“为了保护路堤、调节雨量、改观公路风景起见,经二月十日工程会议决定于今春展开全面植树运动……”由此可见,行道树不仅能够保护路堤,还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号召群众爱护行道树

  上世纪50年代初,安徽省公路部门分别在主要通车公路栽植行道树。省交通厅公路局成立后,先后采取由公路部门自行育苗栽植,公路部门出苗、沿线人民政府组织民工栽植和群众义务采苗栽植等形式,进行公路绿化。

  首批绿化的路线有合(肥)安(庆)、合(肥)六(安)、芜(湖)屯(溪)、大(渡口)岩(寺)等路。树苗由林业部门供给,也有群众采集的野生树苗。由于树苗幼小以及栽植方法不当,其平均成活率仅有57%。1954年,安徽开始有计划地绿化公路,由省下达任务,各养路段和道班负责组织栽植,绿化成果作为年度公路检查内容,同时安排绿化经费,配备专职林业技术人员,自建苗圃。这一点在档案中也有所体现,在省档案馆馆藏的1954年12月3日《关于印发保护公路行道树布告的通知》中就强调了栽植行道树的作用,“公路两旁的树木,既可以保护公路路基,又能调节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在炎热的暑天,又有利于来往行人……”充分说明,种植行道树的好处多,且与农业生产有紧密联系。

  由于规定了树种、规格、栽植方法和管护措施,严格选苗,注重栽植质量,采取“快起苗、快装运、快栽植”的方法,公路部门栽植的行道树成活率大大提高。到了1957年,全省种植的行道树达到了1072534株,其中新栽676129株,补栽396405株,平均成活率达80%,保存率70%;当年年底,全省绿化公路达6147公里。

  不仅如此,安徽还发动群众共同保护行道树。刚开始人们对行道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破坏树木的现象时有发生。省档案馆馆藏的1957年2月19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教育公路两侧群众保护行道树的通知》的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据交通厅报告:阜阳专区有些地区,发现沿公路线群众,有随意砍伐公路行道树的情况。”为了号召群众爱护行道树,该档案还强调了栽植行道树的重要性,“公路两旁行道树,对于御防水毁路基,节制桥涵流量,和调节气候雨量,增进农业生产,均起着一定的作用。”“各级人民委员会应即动员和教育公路两侧群众加意保护行道树木,嗣后严禁砍伐。”

  在《关于印发保护公路行道树布告的通知》的档案中同样强调保护行道树。“凡公路所在地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动员群众配合公路养护员工,对公路两旁的树木切实加以保护,禁止攀折、砍伐和其他破坏行为。”通过这些措施,达到群众爱护行道树的共识。

  上世纪50年代,一些地区将绿化与美化结合、成林与成材并重的做法,广植经济林和观赏林木。比如,1953年,休宁县梅林道班先在梅林至万安段栽植乌桕树400多株,后在全县普遍推广种植2万多株,收获乌桕子5700多斤,既能绿化公路,又增加了收入。1956年,宿县96名养路员一年内植树63647株,还种植紫穗槐3.54万墩,白柳条336万墩,黄花菜1.25万墩,茴草7200墩。每年修剪枝柴、收割柳条和采集黄花菜的收入,超过当地农民年均收入的好几倍。

  行道树树种选用有讲究

  行道树有如此多的功能和作用,那么通常是在什么时间栽种呢?在《关于种植公路行道树的几点指示》的档案中就有相关的记载,“一般以三月下旬(春分)至四月上旬(清明)为适宜。”这个季节,万物复苏,适宜树木生长。当然,不是什么树都可作为行道树的。那么,道路两旁适合种植什么种类的树木呢?在这份档案中也有提及。“以干高荫浓,容易成长的树苗,如杨柳、榆槐、梧桐、洋槐、白杨等均可。”所以,行道树的品种也遵循着一定的选择标准,只有符合条件的树种,才能被栽植到公路两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城市行道树肩负着一种艰巨的“任务”,并不是随便一种树都能胜任。它要求树的形态优美、树冠宽大,且必须适应性强、抗污染、耐瘠薄、抗病虫害。因此,能成为行道树的都是“颜值”和“实力”兼备的优秀树种。

  在树种选择方面,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植物区系特点进行选择。在安徽,按照淮北平原地区、江淮丘陵地区、大别山丘陵山地和皖南丘陵山地等分区合理选择行道树。其中,淮北平原地区(指淮河以北城镇)常绿行道树选用女贞、枇杷等;落叶行道树选用悬铃木、重阳木、银杏等。江淮丘陵地区(指长江与淮河之间城镇)常绿行道树一般选用香樟、女贞、冬青等;落叶行道树通常选用悬铃木、栾树、榉树等。大别山丘陵山地(指大别山脉周边城镇)常绿行道树通常选用香樟、女贞、冬青等;落叶行道树则可以选用悬铃木、枫香、栾树等。皖南丘陵山地(指长江以南城镇)常绿行道树通常选用香樟、女贞、冬青、紫楠等;落叶行道树选用悬铃木、枫香、栾树、杂交鹅掌楸等。

  以合肥为例,1950年春,合肥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种植了公认的行道树之王——法国梧桐。当时首批法梧树苗1071株被栽种在今天的淮河路、安庆路和宿州路上。合肥的老市民回忆,当时这三条路都很短,也不叫今天这个名字,它们分别叫东大街和文昌宫街(今淮河路市政府以西)、后大街(今安庆路中段到鼓楼商厦)、鼓楼大街和北大街(今宿州路中段和北段)。据史料记载,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合肥市每年动员市民植树、种花、铺草。到1976年,市区主要街道和环城马路两旁均栽上树木,形成绿色长廊;逍遥津公园和包河公园更是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另据档案记载,在1984年,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蚌埠、淮南、铜陵7市还开展了评选市树市花的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绿化。其中,合肥市以广玉兰为市树,桂花石榴为市花;芜湖市以香樟垂柳为市树,月季菊花为市花。

  一棵棵树与城市经年累月的厮守,俨然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春赏景,夏遮阴,秋观色,冬看姿。一棵树,一条路,一座城,行道树早已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周茂莉 马晶晶 何芳芳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