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区域文化

时间:2021-02-05 09:03:16

  ○李府门前的石狮子十分威严

  ○南唐状元伍乔

  ○庐州府学新仿制的建筑

  ○文庙

  ○庐州城里仅存的“宰相府”李府

  ○金府村金家祠堂遗址所在地 杨均 摄

  ○李府内景古色古香

  ○金府村 杨均 摄

  庐州城里仅存的宰相府“李府”、合肥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地市级学校“庐州府学”、被誉为“第二包公”李天馥的故居“相府园”、与曹操有着渊源的“柴府渡”、明朝开国功臣的故乡及后人定居地“金府村”“俞府村”……这些“府”字地名,千百年来演绎着数不尽的庐州神话,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正将精彩绝伦的庐州故事娓娓道来。

  李府:庐州城家喻户晓的“宰相府”

  说起合肥的“府”字地名,有一个可谓是家喻户晓,那就是李府。“李府”,即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淮河路步行街,那也是庐州城里仅存的“宰相府”。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故居属于典型的晚清江淮民居建筑,布局整齐,雕梁画栋,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说起李鸿章故居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间。

  据史料记载,当时,李鸿章及其兄弟在合肥广置的房产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按照清朝一品大员的府邸规制,门面为七开间,时称“李府半条街”,现存李鸿章故居仅为其中的一部分,但已是合肥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

  到了20世纪50年代,李鸿章故居临街的部分被改建成淮河路百货公司和其他商店。后面的房屋先是被皖北人民银行和安徽省人民银行使用,后划归合肥市工商银行,被当作了宿舍。

  时间往后推移,1999年9月,李鸿章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当时的开放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直到2005年,故居的东侧又增加1300平方米的仿古式二层建筑作为展厅,集中展示淮系集团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使得故居整个面积达到3000余平方米。

  李鸿章故居建筑由南到北依次为大门、前厅、中厅、走马楼。前厅有“李鸿章生平展”,用图文介绍加实物陈列的方式介绍了李鸿章“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的一生。中厅名福寿堂,是接待客人的地方,按客厅模样布置,屋中的木头家具和每一扇窗户上都有漂亮的图案,中厅的东西两厢是书房。中厅和走马楼之间的过厅有“李鸿章墨宝展”,可以欣赏李鸿章苍劲有力的书法。

  走马楼是整个故居的精华,为“回”字形木楼,一楼设有“李鸿章与招商局”展览,二楼是小姐们的闺房。走马楼后一进楼上的绣床、梳妆台、圆凳都用红木制成,绣床尤其名贵,据说是用整棵树雕成的。故居木头雕花精美,以小姐楼为最,门罩、床、台、凳上面全部都有精细的花纹。二楼东首第一间据说是李鸿章幼女即张爱玲祖母菊耦的住所。精致典雅的走马楼使得房房相连、户户相通,加以园林庭院,使有限的空间平添许多变化和趣味。

  在故居主体建筑的东侧是陈列馆,布置了“淮系集团与近代国防”展览,介绍李鸿章领导的淮军的形成和军系特色,以及充当国防军、在近代三次反侵略战争中的业绩。陈列着当时淮军的铠甲、武器,还有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五色圣旨等。

  合肥历史上出过好几位宰相,地位显赫,只是官名叫法不同罢了。比如康熙年间的内阁大学士李天馥的故宅,位于今天的乾坤巷里,只是早就不见踪影。

  新中国成立以前,李鸿章故居被老合肥习惯称为“宰相府”,那应该是庐州城里仅存的“宰相府”。不过,历史上李鸿章家族在合肥地区还有另一个“宰相府”,位于合肥市东郊长乐乡。

  1870年,李鸿章当上直隶总督后,和三弟李鹤章在长乐乡共同建造庄园,起名叫李家楼,当地人称其为“宰相府”。据说当时的“宰相府”共有400余间房屋,前有照壁辕门,后有花园亭阁,中以风火巷为界,西宅是李鸿章的,门楣上有光绪御赐的“隶毅伯府”等匾额;东宅是李鹤章的,门楣上也是御赐的“甘肃甘凉道府”等匾额。可惜的是1938年的时候,被侵占合肥的日军毁灭了。

  庐州府学:延续千年地方文脉

  从省博物馆向西,穿过喧嚣的蒙城路,紧挨着繁华城隍庙的地方,是曾经大名鼎鼎的合肥老四中。如今,学校已经搬迁,但校园内的那些中国传统建筑依然引人注目,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散发着浓烈的书卷气。这就是文庙,古时叫庐州府学,是合肥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地市级学校,距今已有1100多年。

  “庐州府学”始建于唐朝会昌年间,宋朝时一度改为景贤书院,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重修改为学宫。据有关文献记载,明朝时,四川省西充县人马金就任庐州知府后,特别重视教育,发展了景贤书院,培养才子。《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文说:“马金所至有惠政,民庙祀之。”时称“天下清廉第一”。

  历史上,“庐州府学”几经兴替,屡遭战火。1853年,太平军进攻合肥,一把火将“庐州府学”焚烧殆尽。后来,还是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重新将其修复。说起这段历史,不得不说到李府和“庐州府学”的历史渊源。李鸿章20岁时被庐州府学选为优贡,当时,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在京为官,他立即来信催促李鸿章北上准备来年的顺天乡试。李鸿章不负父望,第二年乡试一举高中,但1845年的会试却落了榜。在父亲李文安的介绍下,李鸿章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为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开始,曾国藩并没有轻易答应李文安收李鸿章为弟子,要先看看李鸿章诗文功夫再说,李文安于是送上儿子的近作,其中有一首写道: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曾国藩看后觉得李鸿章有大家气魄,称其“才可大用”。1847年,李鸿章考中丁未科二甲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以24岁的年龄便走完了八股考试的全过程。

  新学兴起后,“庐州府学”已经是一座空壳了。1929年,安徽省立第六女子中学迁入,当时曾以“朝曦读书会”运动响应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而闻名一时。抗战时,学校迁安立煌县(今天的金寨县),改称“安徽省立立煌女子中学”,抗战胜利后才迁回合肥,几度易名,至1956年创办完中时方定为“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中学”。虽然校名屡经更迭,校园数次搬迁,但优良、严谨的办学传统却流传至今。

  现在我们看到古典建筑是后来新仿制的文庙,仍然保留了旧时的风貌。

  移步学宫,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赫然入目,穿青石鼓,拾级而上,临“泮池”,过状元桥,驻足大成殿下,左顾右盼,见书亭、状元井和合肥市政府历史遗迹标志碑矗立在万绿丛中。所谓泮池就是学宫前的水池,也叫泮水。后来借指学宫,清朝时把考中秀才称为入泮。

  过去读书人拜谒文庙,首先是进棂星门时行礼。棂星原本称灵星,是主管风调雨顺的。宋代时,儒家把孔子与天相配,所以孔庙中都筑有灵星门楼,用以祭祀孔子。演变到后代,人们觉得把祭祀灵星当作祭祀孔子十分勉强,又见门的形状好像窗棂,就把“灵星”改为“棂星”了;然后是过状元桥,规矩是依此而行,暗喻可以源源不断地考中状元;再是向大成殿里供奉的孔子牌位磕头,求其保佑求学顺利;最后是爬“笔架山”,并从状元井里汲一瓶水,传说饮后可以文思泉涌。

  相府园:“第二包公”李天馥的故居

  昔日合肥前大街与东大街之间有一排气势逼人的大宅院,是清朝康熙年间历任工、刑、兵、吏四部尚书及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的故居,人们习惯称之为相府园。好玩的是,相府园的周围有玉带、日月、乾坤三条小巷,有饱读经书之人解释说,那是比喻李天馥腰缠玉带、手掌日月、扭转乾坤的地位。

  《清史稿》对李天馥的记载比较详细: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有族子占永城卫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清口,停濬海口;于成龙主疏濬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部……

  李天馥自幼聪慧,七岁就能出口成章,当年在庐州城里有“神童”的美誉。他少年的时候,几乎遍读经史子集和百家著述,用心钻研经世致用之学,所以23岁就高中皇榜。而当时的科举制度下,许多人都是考白了头发也未必能够及第。

  在合肥的历史名人中,最德高望重的自然要数包大人了。李天馥对包公推崇备至,在他许多诗文中都有称赞包公的字样,而他为官也同样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后人给了他“合肥第二包公”的美誉。

  李天馥在合肥历史名人中也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1635年生于庐州,1699年又卒于这块生养他的土地。晚年退休,他坚持要回到自己的故乡。

  据说当年在修建相府园的时候,材料和工匠都准备齐全正待择吉日开工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位风水先生,他在地基四周走了几遭,东张张西望望说:这个地方犯火神,不能盖房,必须把地基向东移动几米,否则冒犯了火神,盖好的房屋也会被火烧掉的。

  风水先生走了,工人们可不敢动工了,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李天馥来了,问明了缘由,手捻着下巴上花白的山羊胡子,来回踱着方步,半晌突然发话,要工匠们原地建盖,按时开工,不得有误。大伙儿惊奇地问,这里风水不好,在这里建房恐怕要触犯火神的。李天馥微笑着回答说,不要紧的,我是当朝一品大员,火神爷的地位没有我高呀!

  相府园盖好以后,几十年间居然真的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李天馥在那里安享晚年,迎来送往,门庭若市,和他在位的时候没有两样。

  不过,李天馥在世的时候,相府园安然无恙。但就在他去世的第三天出殡的时候,家里的下人不小心碰翻了蜡烛台,小小的火苗点燃了帷幔。正好那天刮大风,火借风势,顷刻间把相府园的厅堂烧得干干净净。

  大火被扑灭以后,有人想起了多年以前风水先生的话,不禁感叹李天馥是个洪福之人,连火神爷也奈何他不得,只能在他死后才敢在他的宅子里施展淫威。

  柴府渡:地名由来缘于曹操

  合肥市庐江县有个“柴府渡”,提起这个“府”字地名,不仅与庐江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有关,还与曹操有着渊源。

  庐江近现代诗人陈诗曾有诗曰:“马厂冈同柴府渡,伍乔母子葬其间。南唐文物曾兴起,未可千秋视等闲。”诗中所说伍乔,是唐宋之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状元,也是庐江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他自幼聪颖异常,勤奋好学,于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考中状元。其临场所作的《八卦赋》,受到主考官和当朝皇帝的赞赏,并将该文刻于碑上,立于国学门外,“以为永式”。他先后担任歙州司马、翰林考功员外郎、户部员外郎等职。伍乔的文学作品,多以山野景物书写生活情怀,崇尚闲云野鹤式的隐逸生活,在《南唐书》、《十国春秋》、《全唐诗》、《补五代史艺文志》等诗文集中均有收录。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时南唐已亡,伍乔不愿入北宋为仕,隐居于九华山。晚年回归故里,年逾古稀病卒。据《嘉庆一统志》记载,“伍乔墓在庐江南马厂冈。”《庐州府志》和清光绪《庐江县志》记载,“伍乔墓在庐江县马厂冈,居民耕田得碑为验。”如今,伍乔墓早已不知何在了,只留下这故纸堆中的只言片语。好在伍乔留下了一些作品,可供后人品读,特别是他首创的词牌《喝火令》,至今还常为古诗词爱好者填写仿效。

  而伍乔母亲亦葬于离马厂冈东部不远的“柴府渡”。柴府渡,如今叫柴埠渡,是泥河镇的一个村,位于黄陂湖的南岸,其地名的由来,也是因为曹操。相传,曹操要过黄陂湖南的重要河流黄泥河,让每个士兵背一捆树柴投入河中,马上就形成了一座柴桥,因此得名柴渡,久之,便传为柴埠渡了。

  金府村、俞府村:朱元璋御赐“府”字得名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定天下而封侯,明朝开国功臣中涌现一批来自巢湖的将军。其中巢湖现存的“俞府”“金府”等地,都和历史上显赫人物有关。

  巢湖北部,邻近柘皋古镇东北位置,有座村落叫金府。金府村看起来貌不惊人,但细究起来颇具历史。金府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其为明朝开国将军金朝兴的故乡。一个“府”字也为朱元璋御赐。

  元末时期,淮西战乱,纷争不断,朱元璋带领的义军在江淮征战不止。乱世之中,成就了一批从巢湖走出的明朝开国将领,如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四父子;廖永坚、廖永安、廖永忠三兄弟;王兴祖、金朝兴等。他们以巢湖水军助力朱元璋成就明朝霸业。

  巢湖历史上记载“九公十八侯”,金朝兴位列其中。《明史·金朝兴传》记载:“金朝兴,巢人。淮西乱,聚众结寨自保。俞通海等既归太祖,朝兴亦率众来附。”金朝兴追随朱元璋后,转战南北,屡建奇功,频频加官晋爵。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平定云南时去世,追封沂国公,谥武毅。

  金朝兴为明代杰出的开国功臣,其每征战一地,安抚有方,受到百姓的敬仰和爱戴。明嘉靖年间,在云南昆明竖有报功祠碑,用以表彰金朝兴功绩。

  在金府村后,建有一坝,拦柘皋河,被称为金府坝。过去的金府因为处于丘岗地带,少雨且干旱,因此村民们筑坝拦水,润泽秧田。在金府村后有金府窑,传为金家私窑旧地,为金家产业。还有金小郢,传为金家护佑兵营所在。在金府坝、谢家冲、徐家店之间,有着一片开阔之地,为过去金家跑马练兵之处。一座陈旧的老楼,已然破败,却是金家祠堂遗址所在。据乡人描述,原先金氏宗祠,因明朝金府显赫,建筑极为恢弘考究。金氏祠堂被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拆后就地建起校舍,后为乡村管理用地。

  时光流逝,金府村名得以保留,但村中与历史上相关的痕迹荡然无存。历经岁月,金府后人不忘先祖。如今柘皋一带仍流传着金朝兴平羌戎、定云南的故事。据《柘皋志》记载,直到上世纪中叶,柘皋镇西街仍有金朝兴衣冠冢,并有御赐石碑纪念金朝兴事迹。

  “月瑞传家远,敦仁宝善长。”金府之地,成为金家传承之地。如今金府所在,有着穿境而过的高速公路以及省道、栏滨公路围绕其间,便利的交通位置成就着未来的发展,金氏族裔举力而为,定将振兴一座历史悠久的乡村。

12下一页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