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岁月回眸 > 岁月要闻

探寻毛泽东同志视察合肥足迹

时间:2018-09-19 15:58:00

  从1958年到2013年,距离毛泽东同志第一次视察合肥已有55个年头。55载峥嵘岁月,见证着波澜壮阔的合肥发展之路。

  “有大希望”,这是毛泽东同志给予合肥的四字考语。正是这四字考语,奠定了合肥安徽省会的地位。正是这四字考语,激励着合肥向着一个个新的目标不断前行。

  新跨越,进十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合肥正书写着一个个辉煌。

  重走伟人足迹,你我看到的是,这座城市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相当丰富”省博物馆获毛泽东同志肯定

  “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关于博物馆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有这样一句著名论断,就是在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做出的重要指示。安徽省博物馆,是毛泽东同志对博物馆事业做出唯一指示的博物馆。正是如此,奠定了安徽省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安徽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4月,1956年11月陈列大楼建成,以其雄伟的建筑和丰富的展品跻身于全国四大标杆博物馆之列。位于安庆路的省博物馆,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身处其中,仍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文化韵味。

  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省博物馆。3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他先后参观了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农业、矿藏等21个展馆。一句“相当丰富”,传递出毛泽东同志对安徽省博物馆展品的充分肯定。

  不只是安徽省博物馆,毛泽东同志还视察了当时的合肥钢铁公司集团、蜀山公社。岁月变迁,当年伟人涉足之地已是另一番繁荣景象。

  “有大希望”20万合肥人一睹主席风采

  “……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

  长江饭店主楼东墙上,刻有一幅铜浮雕,经常有三五人驻足于此,一字一句地读着这些语句。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写给当时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信。

  浮雕内容就是反映1958年9月19日毛泽东同志会见20万合肥群众的情景。画面中,毛泽东同志站在一辆敞篷吉普车上,沿着长江路缓缓而行。道路两旁,合肥群众夹道欢送,场面十分壮观。

  立足浮雕前,很多“老合肥”还能清晰地想起当时的盛况:下午1点多,身穿银灰色风衣的毛泽东同志乘坐一辆绿色敞篷吉普车出现在大家面前。50多分钟,已是花甲老人的毛泽东同志一直笔直地站在车上,接见合肥人民。“毛主席、毛主席……”合肥人民发自肺腑地表达着对毛泽东同志的敬意。

     “约法三章”生活简朴尽显优良作风

  依傍着合肥“翡翠项链”的稻香楼宾馆,以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成为合肥的骄傲。当年毛泽东同志视察合肥时,就下榻于这座宾馆。

  在接待用餐上,毛泽东同志相当简朴。“第一,不要请我们吃饭;第二,我也不请你们吃饭;第三,按伙食标准用餐,不喝酒。这三条,希望大家监督。”这是晚饭前毛泽东同志和省、市负责人的“约法三章”。韭菜炒蛋、土豆烧肉、干煸辣椒和素炒青菜外加小米粥、馒头—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的“菜谱”。虽然菜很简单,分量也不多,但吃得津津有味。饭后,他用茶水荡荡饭碗,把碗里的几粒米连同茶叶一起吃进去。吃完饭后他还高兴地说:“吃得很够嘛,很舒服嘛。哪天全国农民都能吃上我们这样的饭菜,那就不错了。”

  据当时负责接待的老同志回忆,当时大家见到毛主席时都很激动。但真正接触,却发现他说话非常和蔼、亲切,让人感到非常轻松。

  确定省会一句“合肥不错”为省会“拍板”

  合肥、芜湖,在上世纪50年代,究竟哪座城市能成为安徽省省会,各方均有不同意见。当时,“合肥交通不便不如把省会迁到芜湖去”的议论已经由一定的渠道传至中央。而此前曾希圣也有过赴京开会,三里街机场因跑道泥泞飞机无法滑行,改乘火车还须到蚌埠中转的“尴尬经历”。

  1958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稻香楼西苑为安徽大学题写校名之后,给曾希圣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

  毛泽东同志的这封信,实际上是为省会设在合肥“一锤定音”,“迁往芜湖”之议自此终止。

  华丽巨变当年小城迈向“大湖名城”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华丽巨变。从1958年到现在,50多年过去了,合肥,已从那个几十万人口默默无闻的小城市,到如今700多万人口的“大湖名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一张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发展蓝图徐徐展开。而长江路、省博物馆、安徽大学……那些伟人踏足过的地方,如今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5年正式定名的长江路,原本只是一条合肥市区普通的碎石路,两边皆是平房瓦屋,路上只有行人和自行车;如今被誉为“安徽第一路”的长江路,处处可见现代大气的高楼大厦和疾驰而过的汽车,未来轨道交通2号线从下面穿过,见证了合肥跨越发展的欣欣向荣之景。

  成立于1956年的安徽省博物馆,在毛泽东同志视察期间算是合肥非常有代表性的建筑;而如今,省博物馆(现更名为安徽博物院)已开设新馆,在这幢坐落于政务文化新区的大气建筑里,历史沧桑和现代科技巧妙结合,展示了合肥文化事业发展的充沛活力。

  1958年,刚从“合肥大学”改名而来的安徽大学,从芜湖抽调师资力量,正着手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端人才;如今的安徽大学,不仅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而且为安徽乃至全国培养了许多精英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

  面向未来,合肥人民正满怀信心,全力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美好安徽的合肥篇章。

来源:合肥日报  作者:许超众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