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珍档揭秘 > 要闻揭秘

历时六年的“合肥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时间:2020-03-04 15:09:27

  合肥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人员

  “合肥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民间文学是文学发展的源头,是文学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搜集、整理现存民间文学资料,是抢救和保存民间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项重大工程。自1987年开始合肥市就成立了专门机构,历时六年,先后完成了《合肥谚语集》、《合肥歌谣集》、《合肥民间故事集》(统称为“合肥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共4卷、计120万字的编纂工作。这在合肥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作为主要编纂者,刘浩先生为我们讲述了这套丛书编纂前后的故事。

  浓郁的地方特色

  “合肥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收集有故事356篇(含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718首(含民歌、民谣)、谚语7136条等。而其中的《合肥民间故事集》中收录的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名传说、土特产传说及各类故事无不和合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到人物传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包拯。这位清正廉明、刚直不阿、为世人所敬仰的清官是合肥人的骄傲。老辈合肥人都熟知“外甥有理打得舅”、“长嫂如母”这两句俗语,其典故就是源于包公的传说。前者说的是包公的舅舅周六横行乡里、欺压百姓,被包公得知后,认法不认亲,给予严惩重罚的故事:后者是说包公不顾亲情,在依法将曾经哺育自己成人的长嫂独生儿子——作恶多端、伤害3条人命的亲侄包勉斩首示众之后对善良的长嫂竭尽赡养孝道之情的故事。这两则故事颂扬了包公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清官形象。

  故事集还收录有合肥历史名人李鸿章、刘铭传、龚鼎孳、段祺瑞、李天馥、聂士成以及“庐州三怪”徐子苓、朱默存、王尚辰等人的不少传说。刘铭传的故事主要反映其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光复台湾岛的业绩;有关李鸿章的传说多半反映他官场以外的各个侧面;徐子苓等人的传说通过“三怪”难缘仕途、放荡不羁的生活故事,表达了一种轻蔑权贵的平民意识。另外,合肥的不少地名如逍遥津、杏花村、回龙桥、大夫第、龚万巷等都有一个与其相关的传说。一些传说还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这些也被收集到了《合肥民间故事集》中。

  “百里不同俗。”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合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和独有的俚语方言。在《合肥谚语集》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谚可随手拈来,如“伢们信哄,老人信捧”;“宁跟明白人打一架,不跟不顶龙说句话”;“黄金万两,‘载不住手头作痒’”等等,这种民谚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合肥人一听便知其意。

  而《合肥歌谣集》中收录的民歌民谣更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无论是劳动者在田间随口唱出的山歌、秧歌,还是人们在生活中哼出的民间小调,无不渗透着纯朴的民风乡情。在旧社会,穷人打着小锣,一边唱着“门歌”,一边沿街乞讨,“门歌”也由此发展成一种地方特有的民歌形式。过去,农村新房上梁、新娘出嫁时,都伴有一定的仪式歌谣。如新房上梁时要唱“熏梁”、“敬香”、“升梁”、“落位”、“响斧”等歌,在娶新娘时从“迎亲”、“下轿”、“拜堂”,到“挑盖头”、“观新房”、“闹新房”、“撒果”等,都要唱内容不同的歌谣,往往是一人领唱,众人应和,增添了热闹喜庆的气氛。歌唱者根据现场情况,顺风采柳,随口应变,唱得出色的歌手理所当然地受到众人的尊敬。上述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歌谣,在歌谣集中均被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鲜明的时代特色

  民间文学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创作出来的,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在编纂过程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不少作品所蕴含的鲜明时代特色。尽管民间文学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有它的变异性,但它所具有的时代特色以及它的人民性永远不会改变。

  “哪个大椒不辣人,哪个财主心不狠,春天放的‘驴打滚’,秋天连人一口吞。”这是旧社会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的真实写照。“柴无一把,米无半升。大伢子哭,小伢子哼,逼租逼债的不离门”;“狗一叫,头一伸,不是保长,就是保丁;不是要钱,就是抓人,年轻人不敢在家蹲。”在《合肥歌谣集》中,这类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受欺压、遭凌辱的民间歌谣比比皆是。“合肥合肥,民瘦官肥,城里衙门,城外土匪,家家户户住军队。”这首民谣真实地描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百姓民不聊生的凄惨境况。“十八岁大姐周岁郎,把屎把尿抱上床,困到半夜要奶喝,‘我是你妻子不是你娘,不看你爹娘对我好,一脚踢掉你下牙床!”这是封建婚姻制度下的童养媳,面对自己青春流逝的命运,发出抗争的呼唤……

  正是由于民间歌谣具有表达民意、体现民情的时代特色、所以被称为“历史的镜子,人民的心声”。例如,在大呼隆年代,农村社员上工是“一遍哨子无人声,二遍哨子头伸伸,三遍哨子瞟瞟人,四遍哨子才动身。”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却又是一番景象:“生产不用找队长,个个都是诸葛亮。”“‘包’字进了村、遍地出黄金。”前后对比是多么生动形象的写照。

  感人的艺术特色

  在编纂中还发现,《合肥歌谣集》中收录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民歌大都具有形象生动,音韵和谐,富有表现力的特点。“三月里来四月天,哪有闲狗在路边,不是秧把占着手,我拎起你的尾巴见上天。”这《骂财主》的秧歌运用含蓄、隐晦的语言诅咒不劳而获的剥削者,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火花。《大槐树上老鸭叫》诉说了在封建制度下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其中有一连串的排比:“锅是我烧的,衣是我洗的,菜是我兴的,水是我担的,骂是我听的,打是我挨的。大槐树上老鸦叫,我想娘家谁知道!”语言节奏强烈,层层铺垫,将妇女不甘处于卑下地位的惆怅、愤懑之情宣泄殆尽。而有些民谣在人物形象及环境的塑造方面也有独到之外。“吃饭一桌小嘴,睡觉一床小腿,干活一两个老鬼。”一幅多么绝妙的漫画,道出多子女多受累的穷困窘境。

  “情歌”在歌谣集中占有较重的分量。“情歌”在艺术特色上更多地运用比、兴、善谐音、借代、衬托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男女间委婉细腻的情感。《万缕情思肚里藏》通过哥哥“采支白藕妹妹尝”,将“藕丝”借代“情思”,隐喻男女间纯洁的爱慕之情;《你心里还有一个“仁”》以“小小毛桃”起兴,引出“桃核就是姐的心,姐心里还有一个‘仁’?”运用谐音对爱情的忠贞提出诘问,含蓄达意,尽在其中。“送哥送到大路东,一路韭菜一路葱、刀割韭菜刀刀发,刀切大葱两头空,我要韭菜不要葱。”全句无一字提到爱情,然而字字句句都包含着爱情,尽管有“刀割”、“刀切”。我也要爱他长久(韭),决不变心,把少女对爱情的羞涩坚贞相交织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

  历时六年,其间工作纷繁复杂可想而知。但可喜的是,“合肥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一部记录地方民间文学资料的专书,其编纂出版也是合肥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较全面、集中的民间文学整编工作,这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口述者简介

  刘浩,1950年出生,长期从事群众艺术文化研究工作,曾任合肥市文化馆馆长,研究馆员,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现为省民协顾问,省非遗研究会副秘书长,合肥市民协主席。编著有《合肥民间文学集萃》、《合肥群众文化五十年》等多部书稿,参与《合肥市民间文学集成》编撰工作。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刘浩 吴阳阳 姚雪 程堂义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