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币伍角券
○《关于要求凤阳县政府调查存留在农民群众手中之大江银行币情况的通知》档案的材料
“希调查你县留存在农民群众手中之大江银行币情况,以便研究收兑。”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1953年9月9日 《关于要求凤阳县政府调查存留在农民群众手中之大江银行币情况的通知》档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安徽先后建立豫皖苏、淮北、淮南和皖江4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各根据地都设有自己的银行,发行“抗币”,为支持抗日战争,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提到的大江银行,就是皖江抗日根据地的金融机构。
大江银行的由来
“抗日期间,我皖江行署曾发行之大江银行币,后因奉命北撤未即全部收兑,至今仍留存在部分地区农民群众手中,为照顾人民群众利益,经报中央批准,按当时比价收兑。”这是省档案馆馆藏的1953年9月9日 《关于要求凤阳县政府调查存留在农民群众手中之大江银行币情况的通知》档案中的话。显而易见,在抗战时期曾发行过大江币。那么大江银行是怎么来的呢?大江币又是如何发行的?
皖江抗日根据地位于安徽省中南部,东起江浦及南京近郊,西抵大别山脉,南倚黄山,北濒滁河,境内包括20多个县(市)的大部或一部分地区,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00余万。皖江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皖中地区的党和新四军开辟了皖中抗日游击区;皖南地区也开辟了主要包括铜陵、繁昌等县的游击区,这些为日后创建皖江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皖江抗日根据地内的城乡市场仍以流通法币为主,敌占区城镇还流通少量日本军用票和台湾银行票。由于战争的阻隔,法币的来源缺乏,特别是因日伪大量掠夺作为军工生产原料辅币铜元异常的缺乏,不少农村地区出现物物交易的现象。汪伪币和法币因滥发无度,币值急剧下降,根据地人民深受其害,货币斗争日益尖锐。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情形极为复杂,针对日寇设立在南京的伪“中央储备银行”、上海“华兴商业银行”及“三井”、“三菱”等洋行发行伪钞,排斥国民党中央银行的法币,强制收购皖江地区粮、油、棉、麻及黄金、白银等战略物资。此时,建立银行和发行统一货币势在必行。
大江银行成立于1941年春,总行设在无为县境内,该行发行的货币简称大江币。大江银行设董事长一人,副董事长一人,经理一人,副经理一人,副经理下设协理一人。银行内设五科一库,即会计科、营业科、统计调查科、发行科、秘书科和金库。并发展到150余人,8台石印机,2台铅印机和一台胶印机。
大江币共有7种面额、26种票别
大江银行刚成立时主要任务是发行大江币,收兑伪币和法币。1943年反扫荡胜利后,根据地扩大并得到了巩固,这时,大江银行搬到了汤家沟。大江银行的首要任务是发行货币、管理货币和开展货币斗争。大江币的面额有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1角7种,票别26种。大江币先是采用木刻版印刷,由《大江报》美术工作者吴耘具体设计并执刀刻制版面,印钞纸为根据地自制的土纸。后为提高印钞工艺,大江银行通过上海地下党从上海购买了开胶印机、落面机等。
1944年5月中旬,这些从上海购买的制币机器和65名印钞工人在无为县姚家沟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印完了30令轻磅道林纸,印出了5元、1元、5角、2角、1角等大江币共100万元之多。
当时皖江机关刊物《大江报》就发布了不少关于大江银行的消息。省档案馆馆藏的1945年4月23日《大江报》上刊登了“大江银行货币通知”,档案中这样记录,“一、本行发行之抗币至目前止已发出者计有以下几种:拾元券1.红色的工农兵学商图本厂纸三十三年版。2.正面绿色反面紫黄色工农兵学商图本厂纸三十三年版。3.绿色的耕牛图本厂纸三十三年版。”其中,伍元券有“青莲色的陈家闸图票纸三十三年版(江淮印刷所印),绿色的陈家闸图票纸三十三年版(江淮印刷所印),蓝色灯塔图红色底纹本厂纸三十四年版,绿色的灯塔图红色底纹本厂纸三十四年版(和含山区)”;贰元券有“红色工农兵学商图本厂纸三十三年版;壹元券蓝色的工农兵学商图本厂纸三十四年版”;伍角券辅币有“蓝色的工农兵学商图洋纸三十三年版、棕色的工农兵学商图洋纸三十三年版(和含地区)”。对于这些货币,大江银行还做了这样规定:“以上各券有地名者限于当地通用。”
此外,1945年5月12日发表在《大江报》上的一则“大江银行货币通知”,“本行新发行的一种贰拾元券,系蓝色,正面是黄金塔图,反面是保卫春耕图,直形(与关金券相似)本厂纸三十四年版,现已发特此通告。”
几天后,大江银行再次发布通知,发行新的币种。1945年5月16日,在《大江报》刊登了一则通知,“本行新发行二元券两种如下:一、工农兵学商图棕色票纸系三十三版(与土纸同壹版形,惟正副经理章盖在反面)。二、季家闸图棕色票纸系三十四年(同一图样,两版印出,差异之处:一系‘民国三十四年印’一系‘三十年印’字样)。”
在这些档案中,我们能发现大江币印制的版本上有“和含地区”的标识,那么为什么会在大江币上印制这些呢?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防止伪造大江币,破坏它的信用。为了防止敌伪制造假抗币扰乱根据地的金融市场,损害大江币的市场信用。大江银行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防止假币在根据地流通的问题,为了尽可能防止出现假冒的大江币,特殊时期采取了特殊办法,即实行“定点发行、定点流通”,采用在大江币上加盖地区名称铅字的做法。比如和含地区发行的货币就加印“和含”二字,在皖南地区流通的就加印“皖南”。这种措施既有利于安全管理,也扩大了大江币的发行范围,确保了大江币的信誉。
发行遵循“三防、一基金”原则
史料记载,当时大江币发行时,规定1元折合法币30元,到年底提高到50元。这一说法也在档案中得到了印证。省档案馆馆藏的1944年12月9日《大江报》上发布了一则消息《大江银行新发行抗币及辅币券兑换率提高一比五十》 ,“皖中大江银行目前物价飞涨,特将新发行之抗币及辅币券对法币之兑换率,提高为一对五十,以前所发之十元老抗币,则在未收回前仍作一元兑法币三十元计算。又该行现续发只限巢无或和含地区通用之十元抗币及五角辅币券,票面颜色不同,其中和含通用者并印有‘和含’字样以资区别。无为、湖东两地区联营社及和含地区之南义合作社,为谋各该地区合作社支付便利起见,发行仅限各该地区使用之一角代价券,对法币比值亦为一对五十。”
在货币斗争中,根据地政府始终保证币值和物件的稳定。这也得益于大江币在发行之初遵守“三防、一基金”的原则。“一防”指防止滥发钞票和粗制滥印。根据马克思货币经济学原理,钞票的发行量必须同市场的流通需求相适应,不能随便乱发,大江币的发行也遵守这一原则,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根据市场需求来印发。粗制滥印容易导致货币被造假,从而失真,失去其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二防”指防止与旧法币和伪币混杂流通。大江币发行后,根据地明令禁止使用伪币,限制使用法币。根据地政府大量回收民众手中的伪币,有的集中销毁,有的保存送去敌占区让地下工作者使用。根据地内必须统一使用大江币,统一市场流通,保障交易顺利进行。“三防”是指防止敌、伪造假币填充市场。根据地政府为了保障大江币的安全,在印制中采用了防伪技术。“一基金”是指货币的发行基础要以物资储备作为基金。这里的物资主要是以政府的公粮和食盐为主。这些措施提高了大江币的信誉,使大江币牢固地占领了根据地市场,为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提供坚实的基础。
1945年3月,皖中区党委改称皖江区党委,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皖中抗日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国内形势发展,1945年9月,根据重庆国共谈判协议,新四军第七师奉命北撤,中共皖江区委下令停发大江币,并撤迁和出售印钞厂设备,随后大江银行并入华中银行,大江币以华中银行币兑收。大江银行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
□余育红 周雪琳 何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