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地名探究

庐州地名里的百家姓(下)

时间:2020-10-12 09:49:19

  

QQ截图20201010165217.jpg

四许村的许氏祠堂  杨钧 摄

QQ截图20201010165228.jpg

洪家疃的黄麓学校   方华 摄


QQ截图20201010165237.jpg

三户梅村 方华  摄


QQ截图20201010165246.jpg


山门李村 杨钧 摄

QQ截图20201010165302.jpg

四许村 杨钧摄

QQ截图20201010165325.jpg

马家田埠革命烈士纪念塔


QQ截图20201010165337.jpg


                                                                           

QQ截图20201010165353.jpg

姚店村


QQ截图20201010165403.jpg

如今的蔡岗村

QQ截图20201010165412.jpg

紫燕墩遗址


   古老的村落支脉相连,纵横交错,河流清亮如练;古老的村落历经风霜,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古老的村落有着自己的姓氏,犹如一条灿烂星河,传承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基因”。合肥有很多带姓氏的村名,这些村庄不仅保留着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还有着流传千年的传奇故事。

  张、洪、刘家疃:秀美古村人文淳厚

  巢湖北岸分布着许多古村落,多带“疃”字。比如张家疃、洪家疃、刘家疃……在诸多“疃”字村名里,会翻开一部部家族史的演绎。

  对于“疃”字,《诗经》曾记:“町疃鹿场”。古时百多麋鹿,食尽一地草根,践踏之处,常优先成为少耕种器具古人择地的良田。“疃”后作屯、村。早期的民屯,移民以此为据点,开垦周围的土地。因姓氏故作了张家疃、洪家疃等。

  在巢湖北岸的巢湖市黄麓镇境内,有座村庄名叫张家疃。张家疃地理位置优越,南抵巢湖北岸,旅游观光大道靠村沿线3公里,北为黄麓镇区,西北和富煌工业园、黄麓经济开发区相毗邻,东、北、西三面为近几年兴建起的大学城,几所大学校园呈U型将村庄围在中间。2019年,张疃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张疃村内,一口上百年的古井仍盈水不断,像在证实着古村源远流长的人居历史。作为巢湖北岸最早移民地的张疃古村,离不开其先祖张元一。

  元末明初,张元一带领家族从江西豫章迁巢避难,顺水而上,抵达巢湖龟山,再西走到达一块螺丝地搁浅登岸。这块螺丝地,就是日后谐音成颇为名气的芦溪湿地。

  泊岸后,通晓风水又具谋略的张元一,在湖岸不远一处形似燕窝的水塘边高地上开始落地定居,建立家园。后张氏人丁兴旺,至公元1488年,正式将此村命名为张家疃村。不久,张氏又在村北建了张氏祠堂,奉张元一为始祖。

  康熙《巢县志》中记载,古巢湖北岸地带,黄麓有八个疃,多有古时“九龙攒珠”结构,张元一应是最早将这种古村布局方式带到巢湖北岸。这些古村落中,张家疃最能代表“九龙攒珠”建筑特点,是当今了解“九龙攒珠”建筑的活标本。

  张疃古时曾描述,春夏则稽田,冬秋则举网。春夏两季忙于种田垦植,秋冬季节捕网兴渔。站在村头,咫尺之外,湖天胜境,伴有书声琅琅,自古张疃就呈现出人文昌盛的一面。

  张疃背对西黄山,面朝巢湖,两河夹峙,景色优美,体现着中国古村选址中背山环水、负阴抱阳的规律。树木浓荫,古巷闸门,牵出先人的巷道布局玄妙思想与智慧。行走在张疃悠长的古巷,像在触摸巢湖北岸六百多年建筑与人文的历史。每条巷都通往村落中心甘塘处。想象着在旧年里,一场大雨中的张疃古村,家家户户排水而连襟着巷道,巷渠贯水而下,哗哗而入甘塘。

  古巷连通着村民居家,也成为过去守卫家园的通道。张疃先人利用村道布局,环村厚高土墙,木栅和土城进行封闭,墙内密布农具,耙齿朝外,使得入侵者不得轻易攀爬。一道保留下来的巷道闸门好像再现了当年历史。关闭闸门时不仅是防护,也可以“瓮中捉匪”,攻防一体,保得一村平安。

  甘塘附近,不仅是“九龙攒珠”的“珠”口所在,也是村中商业最热闹之地。一座古建见证着张疃的历史。燕巷、军岗、巧溪、芦溪、唐河、甘塘在村人口述能详的地理名字,都是张疃古村的故事。

  汇聚“珠”口,只是甘塘烟柳处。原先的甘塘四周遍植垂柳,绿色葱茏。张疃村史上曾这样记载甘塘,塘在村中,沼堤植柳,绿水青绦互相掩映,每月上烟浮,更为奇妙也。巢湖北岸农耕文化、地域建筑、构思巧妙的景观与防御和谐统一,在张疃古村中得以体现。随着巢湖北岸建设,黄麓腹地正展现着巨大变化。而在张疃村外,一所所高校汇聚的大学城,使张疃不仅美丽了乡村,更在古韵历史上添得现代书香。

  洪家疃,风景如画的明代古村落。“九龙攒珠”村落布局的典型代表,张治中将军的故乡,安徽第一乡村师范诞生地。它坐落在巢湖市黄麓镇秀丽的西黄山南麓,村口有大塘叫“清水塘”,是几百年前筑坝拦水形成。村庄沿坡而建,形成一条条巷道,布局整齐,屋舍俨然。

  居高远观洪家疃,整个村子被山、岗和冲所包围,村落与群山相依。走进村子,农家院子三五一组“抱”在一起,围绕村口的大塘呈正方形展开。村民的房子两侧均有大门,大门一般都有所偏斜,偏斜后形成的门厅平面接近梯形。

  明初移民时,洪家疃居民从江西和皖南迁来,目前洪姓和张姓是村中的两大姓。“和平将军”张治中就出生在这里。村中除保存张治中将军故居,村西南端还现存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洪氏祠堂。张治中将军创办的黄麓学校、黄麓师范也在这里。

  1928年冬,张治中回乡,在洪家疃村北创办黄麓学校。1931年底,又在洪家疃村筹建师范。张治中亲任名誉校长,亲笔题写校训“敬勇诚毅”。9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几万名,是享誉海内外的教师摇篮。

  2013年洪家疃申报为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4年洪家疃村荣获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刘家疃古村落位于巢湖市黄麓镇以南的刘家疃村,南距巢湖约3公里,距张家疃约2公里。

  刘家疃古村落始建于明代,村子采用的规划模式以里坊方式划分平面,村子外围建筑有所更新,村庄中部巷道约有15条。东侧建筑改建较多,西部、南部和东部,各有小水塘。建筑以西部较为集中和完好。另在村庄中部有建筑3进,开间约为普通民房两倍,是祖先并购了一条巷道后建成。对村庄早期建筑历史,村民说,这是当时规定的,房屋的高度、大小,如超过规定,就要增加赋税。

  刘家疃古村落保存完好,整体的原始形态依然存在。由于长期有人居住,对村内的一些整体布局有所改动。

  三户梅村:移民村落岁月悠悠

  在巢湖北岸、中庙东侧,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叫三户梅,建立者是明代来自江西的梅氏兄弟。

  三户梅的形成应当在明代早期或中期。它的平面十分优美,类似太极双鱼图,有两个放射圆心,村庄沿此二中心发散,并呈旋转态势。村庄由三个部分构成:大梅、小梅和梅张。大梅临南部堤坝,地势较高,是梅氏主要聚居地,梅姓为主。北部为大梅、中部为梅张、东部是小梅,梅张居中,是典型的“九龙攒珠”式,中部有半月形“门口塘”一口,周围建筑围绕门口塘而建,呈放射状,规划十分精妙。门口塘以南,有“铁耳塘”一口,形状、大小和门口塘同。这两口塘平时构成一个精妙的水系,门口塘收集落水,平时供浣洗,水满时,就汇入铁耳塘,供灌溉用。

  三户梅古村落具有鲜明江淮地域特色,村落尚存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明清建筑数处,多集中在大梅和梅张,反映了居皖之中的巢湖地区,在明代移民村落建设的技术水平。

  山门李村:巢湖半岛靓丽明珠

  中庙山门李古村落位于巢湖市中庙镇境内山门李自然村,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古村落,南距巢湖4公里。村庄外高内低,建筑围绕池塘形成近似垂直的两个片区,类似剪刀,当地人称此为“凹型”村落。因村庄保留大量用红砂石垒砌的百年老屋,2015 年被巢湖市文物管理所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山门李以李、孙二姓为主。山门李古村落是由李姓先祖设计建造的,李姓是明朝初年从江西贵溪迁移而来,落此定居。明朝初年,孙姓一世祖宗仁公也从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茭瓜渡迁徙至庐州,在撮镇孙宗村定居。二百多年前,孙宗村孙氏十五世有兄弟二人从撮镇来到山门李村,现又传十代,人丁兴旺。现在,山门李村李、孙两大家族和谐相处,相互联姻,早已融为一体。

  山门李处巢湖中庙北一片冈原内,北、东、南三面为冈丘,西面凹口处为一半月状被称作“燕窝塘”的门口塘,水塘的弧边朝向村庄。现在,北、东、南三面冈丘皆有民居,而旧日古村落只建在东、北两个方向的高地。

  山门李古民居皆用一块块的红沙石垒砌而成,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村民称之为“里生外熟”。旧日交通闭塞,很多老房子长期有人居住,大都保存完好,有百余年历史。

  近年来,巢湖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深入挖掘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历史文化村落,规划打造一批具有丰富的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浓郁文化气息的特色古村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环巢湖乡村旅游品牌。山门李古村落被列为改造计划之中。目前,山门李古村落的环境整治正在实施,后期还将修缮老屋古巷、荒坡池塘等,并进行美化绿化等。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山门李正成为半岛旅游线上一颗冉冉升起的靓丽明珠。

  四许村:古往今来魅力无限

  四许村,位于巢湖市烔炀镇西北五公里处,由塘稍、坝拐、许咀和三份四个自然村组成,旧称“四户许”。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现存许氏祠堂、亮公古井等古迹。

  据《许氏宗谱》记载,四许村许氏来自皖南歙县许村,是唐朝宰相许敬宗和唐末户部尚书许儒的后裔。

  相传,明朝初年,迁巢始祖亮公肩挑一担箩筐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巢湖北岸,经古钱岗处箩筐索断,便落脚于此。古钱岗也就是今天的塘稍村。自亮公至此,繁衍至今已二十余代。

  明清时期,精于商道的徽商后裔,在经过两百年的资金积累后,修建了坝拐古村和许氏祠堂。精美实用的坝拐古村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仅建于清中期的许氏祠堂幸运保存。

  四许村如今是省市两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新农村大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取得显著成效。四许村,这个古老的村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发彰显乡村魅力。

  马家田埠:革命故事代代相传

  “马家田埠”如今称田埠,系沿用历史地名。位于庐江县冶父山镇北偏东北部;东与盛桥镇板桥、牌楼村接壤,南临梁岗村,西、北分别与三岔村和白山镇五艾、鸡鸣村毗邻。此地历史上称“马家田埠”,境内有“中马家田埠”和“下马家田埠”两个自然村庄(村民组)。

  《庐江县地名录》分别注释:“中马家田埠,村居马家田埠之中,故名。”“下马家田埠,村居马家田埠下首,故称。”

  “马家田埠”,顾名思义,即“马姓家族的田埠”。“埠”,本意为停船的码头。由于有很多码头后来成为市镇,故引申为有码头的城镇,或泛指城镇;又特指商埠;又用于地名。汉文字一字多意,“埠”,亦有“高埠”(高土丘)之解。依据“村居马家田埠之中”“村居马家田埠下首”之说,此“马家田埠”可以“高埠”(高土丘)来诠释:马姓族人在高土丘上的田地。

  村境内有革命烈士纪念塔。1948年1月,湖西独立团在罗埠、石头、戴桥等地找商家筹集冬衣,21日宿营汪庄。国民党部队一七六旅副旅长兼五二七团团长杨创奇率部从舒城出发,经百神庙向白石山、盛家桥方向搜索前进,途经戴家桥获悉湖西独立团驻防汪庄的消息,即窜往汪庄,包围了独立团宿营地,22日拂晓,从四面放火烧屋,用机枪猛烈扫射,继用八二迫击炮轰击。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湖西独立团领导当机立断,决定推倒院墙突围,由于受重火力压制,突围失利,仅团长黄亚东、政治处副主任李群珊和警卫排长黄家声等4人脱险,湖西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侯振东、湖西县大队大队长姚守永等30余人壮烈牺牲,侯振东牺牲时年仅28岁。此事件史称“汪庄事件”。1978年10月,立此革命烈士纪念塔,以示纪念。

  田埠革命烈士纪念塔为砖混结构,高10米,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建筑面积25平方米,2009年重修。该纪念塔的建成,为后人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革命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青少年德育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庐江县重要的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姚店村:宰相故事流传千年

  姚店村,位于庐江县泥河镇东南部。东、南分别与矾山镇乐华、田桥村和罗河镇高桥村接壤,西、北与洋河村毗邻。姚店,自然村庄,原名姚显殿庙。姚显之神,传说即唐朝“救时宰相”姚崇。

  姚崇(651-721),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文武双全,历仕盛唐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被称为“救时宰相”。

  姚崇执政三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721年(开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朝廷为表彰姚崇的特殊贡献,昭示天下为其立生祠。

  据20世纪80年代搜集整理的《泥河区简志》(资料稿)记述:“姚显殿庙,又名‘三圣庵’,位于洋河乡姚殿村境内。始建于唐,修于明天启二年九月十三日,1975年拆毁,其木材用于修建洋河中学。今发现当年‘庙碑’一块,此碑正碑高158厘米,宽78厘米,厚19厘米。正碑上有碑额,宽45厘米,长83厘米,厚18厘米。碑额上书‘护国庇民’四个字。根据‘庙碑记’考:‘姚显之神,传说即唐相公崇也。惟相贤,故其神显于唐,存于宋,修于明。’当地人因敬唐相公姚崇之贤,祭祀以垂久远。因屡修屡圯,乃建庙堂于前,建观音阁于后,‘夫金粧色像,神之赘宠,用以正衣冠也;粉饰殿土,苴用以尊赡视也。金钱银颗,神之糠秕,用以昭歆孕也。文镌碑立,神之刍狗,用以久远也。’时庙貌维新,香火极盛。”

  姚显殿自唐宋始,即为庐江南乡地标式建筑物。清末,姚显殿作为“疆域”地名载入方志。

  洼地吴村:百年老宅岁月沧桑

  肥东县长临河镇白马社区有个洼地吴村,这里有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百年老宅,曾是六家畈地区很有影响力的秀才吴凤标的家,承载着当地几代人的回忆。

  据1914年(民国三年)修成的六家畈《吴氏宗谱》记载:吴凤标,名补贞,字性存,号瑞鸣,邑庠生,配王氏。洼地吴村人现在还习惯称他“吴补贞”。早在1880年(清光绪六年)修成的《吴氏宗谱》里,登记的名字还是“补贞”,1914年的谱里,全称“凤标”。

  据吴凤标后人吴勤生透露,20岁时,吴凤标进京赶考,经过家门口的大树,一颗鸟屎落到头上,不过在他看来,却是一个好兆头。后来,吴凤标如愿考中秀才,但因当时家中有老人去世,需要守孝,所以他放弃了进京学习的机会。后期,凤标一直从事教育事业。

  村里人都说,当年吴凤标被称为“三老太爷”,也被人背地里称“三老头”,在六家畈威望很高。当地不正经的小青年一听说“三老太爷”、“三老头”要来,都吓得不敢再捣蛋。有一年,有人与六家畈有名的头面人物发生纠纷,头面人物要去打官司告那人,那人害怕,请吴凤标出面。吴凤标答应下来,头面人物听说吴凤标介入后,也就让步了。吴凤标还曾出任六家畈吴氏宗祠宗长,在他做寿时,民国总统黎元洪和代总统冯国璋先后题赠“大耄同春”、“端委高风”匾额两块。

  在洼地吴村,还有几处这样的百年老宅。虽说大多破败不堪,可吴氏后人仍尽力保护老屋。毕竟,老宅见证了家族的发展,见证了吴氏后人代代相传……

  上份叶村:红色历史风情画卷

  肥东县桥头集镇最北边有一个小村庄叫上份叶,显然,该村姓叶的百姓占据大多数,而“上份”这个名字,是按地势高低来取的,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下份叶”村。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在当年还有一个别称,叫“小延安”。

  上份叶村位于桥头集镇桥安社区,桥安社区姓叶的百姓占据大多数,这或许也就是“上份叶”、“下份叶”的由来。据了解,叶氏家族一世祖叶遇春,于明洪武年间从浙江迁至合肥东乡。当时,叶遇春一家老小包括管家、仆人共11人,来此安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叶氏家族已在此开枝散叶,人丁最兴旺的时候,这里有数千叶家后代,如今,大部分族人均外出发展。

  上份叶虽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可在当年,竟被称为“小延安”!

  解放前,上份叶这里非常闭塞,不论是日伪还是国民党势力,都难以掌控,于是就成了共产党游击队的活动范围。在日军占领合肥不久,这里就成立了一支兵强马壮的农民抗日自卫队,将袭击和“围剿”上份叶的日军、顽匪,打得落花流水。那时,村里仅仅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行,游击队就是利用这一地形特点,屡战屡胜。同时,军民齐心利用这一块相对平安的净土,开展军民大生产、军民学文化、军民习武训练,同心团结抗战。

  鼎盛时期的上份叶村,家家户户都驻扎了抗日武装。他们平时参加生产,有任务时拿起武器就是正规部队。因为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这里一度被抗日军民称为“小延安”。在十四年艰苦抗战中,上份叶村的地方武装在人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下,对周边敌据点各个击破,消灭了大批日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汽车。时光尽管过去了数十年,随着地区日渐繁荣昌盛,当年的红色故事仍被上份叶的百姓传颂。

  蔡岗村: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蔡岗村,地处长丰县义井乡南部,距离乡政府驻地3.77公里。东邻向东村、迎水村,西南邻下塘西葛社区,南邻涂拐社区、大郢村,北邻甄祠村、徐巷社区、楼丰村。蔡岗由蔡家岗简称而来,得名始于宋代末年,并沿用至今。《济阳郡·大学堂·蔡氏家谱》记载:蔡氏在宋真宗年间,迁居于此,就此得名。

  在蔡岗村阮大郢村民组南约200米处,有一处紫燕墩遗址。紫燕墩由訾堰墩讹称而来,得名始于战国末年。据史料记载,周灭商后,訾姓被分封于此,封地称訾郢(现位于庄墓镇杨湾村),后訾氏葬于现义井乡蔡岗村,“匽”意为“帝王退休”。“土”与“匽”联合起来表示“让水结束流淌,停下来休息的土坝”。称此地为訾堰,当地人称土堆为墩,故得名并沿用至今。

  紫燕墩遗址所处地势较高,高出地表约5米,遗址上采集的标本非常丰富,不仅有红陶、灰陶、硬纹陶、鼎足、鬲足、鬲口沿、鬲腹片等,还曾出土过六个保存较为完好的战国青铜甬钟。该青铜甬钟铣间大而舞部小。上有甬,为圆柱形,甬下有旋,舞广粗短。在篆间36个枚,两面各18个。篆带及正鼓部装饰有云雷纹。青铜甬钟的出土,再一次佐证了战国时长丰区域曾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生活既有战国时期贵族的特点,也逐渐呈现出地域性的特色,尤其是楚国的文化特质。该遗址属商至春秋古遗址,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岗小庙,始建于明代,又名小龙王庙。旧时专门供奉四海龙王,龙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电母,风神、雨伯诸神。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龙王庙历史上是官府及民众遇旱祈雨的地方,香火十分鼎盛。后庙被毁。

  近年来,蔡岗村立足农民增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以蔬菜、草莓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以大棚养鸡、稻虾共养等为主的特色种养业;立足樱花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群众收入不断提高。2019年,该村着力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主推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2020年,该村入围第七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秦鸣 盛利者 方华 杨钧 盛近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