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地名探究

庐州地名里的百家姓(上)

时间:2020-10-12 09:43:51


QQ截图20201012090253.jpg

  丁家巷 

QQ截图20201012090349.jpg

  丁家巷的路牌


QQ截图20201012090402.jpg

  美丽的大魏村  方华 摄


QQ截图20201012090410.jpg

  王庙村  方华  摄


QQ截图20201012090420.jpg

  李府巷的“德成当”景致 虞俊杰 摄 

QQ截图20201012090428.jpg

  罗埠河

QQ截图20201012090437.jpg

  刘老圩  王和平 摄 


QQ截图20201012090445.jpg

  唐五房圩

QQ截图20201012090453.jpg

  罗家埠 

  合肥历史上留下来的古老地名,既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地名里的百家姓,能让人回味历史长河中的地理沧桑,解密乡土深处的人文密码,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绽放出独特的地域魅力风情。

  丁家巷:老城中最富历史韵味的古巷之一

  合肥老城中有很多街巷均是以姓氏命名的,丁家巷、李府巷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老巷子。

  丁家巷位于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南侧,西起桐城路,南至红星路,是合肥老城中最富历史韵味的古巷之一,有着“张氏四姐妹”故居及“九曲水上升仙桥”的传说。很多老合肥都说,到了丁家巷,你才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巷子,庭院深深,小巷幽幽,虽地处闹市,却异常安静,是一条适合安放怀古之情的所在。

  丁家巷历史悠久,不论是唐时的金斗城,还是宋时的斗梁城,丁家巷都处于老城的中央。早在《嘉庆·合肥县志》上就记载有它的名字。

  丁家巷曾一度改名叫健民巷,因为巷子的西边有一家妇婴保健院,那时它的东边出口还在舒城路。1981年,安徽省计算机站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占用东边大约60米巷道盖大楼,巷子从此向南拐向了红星路。

  过去丁家巷还有座礼拜寺,大约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后屡遭战火摧残,至合肥解放时已残陋不堪。1955年,安徽省卫生厅在丁家巷兴建宿舍时,将礼拜寺移址重建,也就是今天逍遥津对面立志巷里的那座礼拜寺。《合肥县志》云:“礼拜寺,明洪武中建,色目人百姓祀之赦回回岗(现三里庵)。柏氏宗谱载先祖驸马公克马丁于元末宦游于此尽室偕来居丁家巷。沙氏宗谱亦云先祖哈吉公钦天监于明永乐年间来合肥住南油坊巷,建有丁家巷清真寺。”

  丁家巷里流传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和传说,“九曲水上升仙桥”便是其一,仙女即民间故事经典人物“八仙”中的何仙姑。

  升仙桥原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桥,大概在现在益民街与桐城路交口的地方,是相对细长狭窄的九曲水上的一座小便桥,主要就是方便两岸百姓的生活来往。传说很久以前,升仙桥畔居住着一个名叫何仙姑的少女,因为母亲去世得早,继母对她是百般虐待,她经常可怜兮兮地坐在升仙桥上望着河水发呆。

  有一天,何仙姑发现桥下躺着一位骨瘦如柴的要饭花子,已经奄奄一息。她连忙从家里端出一碗稀饭喂给要饭花子,救了他一命。不料给继母看见了,破口大骂,说是败坏了门风,将何仙姑逐出家门。

  走投无路的何仙姑“扑通”一声跪在要饭花子面前,苦苦哀求道:“你就带我走吧,只要离开这个家,你把我丢在哪里都行。”要饭花子说:“男女授受不亲,我咋能带你走呢?”“反正我也活不了了,你不带我走,我就死在你的面前!”说罢,何仙姑又给要饭花子磕了三个响头。她哪里知道:眼前的要饭花子就是天上的八仙之一汉钟离。汉钟离早已得知何仙姑是位善良的姑娘,特奉观音菩萨之命,前来收她为仙。但汉钟离为了进一步了解何仙姑到底心诚到何等地步,嘴上就是不答应带她走。不仅如此,他忽地从地上爬起转身就走,何仙姑跟后就追,汉钟离走到哪,她就跟到哪。汉钟离一连走了两天两夜没停步,何仙姑也跟了两天两夜没歇脚,她的双脚全部磨破,一步一个血痕,一步一个血印。汉钟离回头一看,不由大吃一惊:一眼望不到边的两行血印远远伸向天边。

  第五天,汉钟离带何仙姑又转回了升仙桥,告诉她,前面都是对她的考验,现在真的要带她离开家了,要是想家的话还可以回去。何仙姑坚决地摇摇头,再看要饭花子时,发现他已在半空中,何仙姑两袖一甩也腾空而起。后来当地百姓就把这座桥命名为升仙桥,以至于流传着民谣:“仙人桥上走一走,大病小病都没有。”“仙人桥上稍停留,升官发财不用愁。”

  关于“升仙桥”的来历,还有另一个说法。据说明朝时,那里有个永贞观,里面住着一位姓林的道人,平时行踪诡秘。羽化仙去后,大家在永贞观大门外东边的九曲水上建了一座小石桥纪念他,名为升仙桥。据《合肥县志·方外传》记载:“林道人,永贞观羽客也。踪迹诡秘,人莫能测。每得钱,与数丐传瓢而饮。终日酣醉,箕踞而已。同辈恶之,莫与为伍。然临终白日冲举(白日冲举,旧指成仙)。至今名其桥曰‘升仙’云。”

  丁家巷还曾经是合肥四大姓之“张氏”家族聚居地,也是“张氏四姐妹”的故居。合肥张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名门大族,与同乡李鸿章家族齐名,张家的发迹人物、四姊妹曾祖张树声是赫赫有名的淮军将领。据说张氏四姐妹的妈妈陆英嫁给张武龄时,光是抬嫁妆的队伍便从四牌楼一直延伸到龙门巷,足足排了十条街。

  张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姊妹深受传统文化浸染,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她们平和温润、知书达理,昆曲、书法、丹青、诗词无一不精,皆有才女之名。如今,改造后的丁家巷还专门设有“张氏四姐妹”的图片墙,精选了张家四姐妹的合影,以及旧时合肥人生活场景的黑白老照片,展现了百年间居于这条巷子里的人们生活的痕迹。

  李府巷:李鸿章曾在此开当铺

  李府巷顾名思义,与李鸿章故居有关。它位于中国著名商业街——合肥淮河路步行街,是著名的逍遥十八巷之一,已有百年历史。早在清同治年间,李鸿章及其兄弟在淮河路北侧李府巷广置房产,这个大院占据步行街中段的半条街,所以也有李府半条街之称。 


  据相关资料记载,历史上李鸿章家族一共在合肥开了三家当铺,最早的两家是在东门大街上,分别叫义和当和德成当。

  其中义和当是李鸿章和他的弟弟李鹤章合伙开的,被当时的百姓称为“老当铺”,这也是李府在合肥开的第一家当铺。除此之外,1890年,李鸿章家族还在合肥城南的小马场巷与官盐巷之间开设了一家规模庞大的“同兴号”,合肥人称其为“新当铺”。而德成当,则是在1909年李鸿章之侄李经羲当上了云贵总督后开的。

  李府的当铺很会做生意,月息只收一分多,逢年过节时还会让利五厘至一分,年三十通宵营业,至大年初一寅时,才放爆竹迎接财神后关门。

  经过庐阳区逍遥十八巷改造后,如今的李府巷为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虽然当铺旧宅已不见,但在南巷口建造了一处浮雕,还原了昔日当铺的情景。高高的木质柜台,上面装着一排铁栏杆,中间开了一个拱形的窗口,供典当双方沟通交易,当铺上方挂着一块黑色的牌匾,上面写着“德成当”。一位铜塑的老百姓正在朝当铺走去,立体生动地将典当场景重现。

  大魏村: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朴村落

  合肥还有很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庄。这些村庄的先人多由外乡迁徙而来,在此安家落户、勤勉劳作,历经数百年岁月沧桑,将曾经的荒芜之地开垦建设成一处处美丽富饶的家园,人文底蕴十分丰厚,如今更是成为美丽乡村,在新时代中熠熠生辉。

  巢湖市柘皋镇有以“魏”姓命名的村庄。据说,元末明初,有魏姓三兄弟自江西迁徙到巢湖岸边,其中老大、老二定居在巢湖南岸,如今的坝镇(魏家坝)即是老大一脉聚居地。老三则选择巢湖北岸的一处坡地定居,形成今天的大魏村、小魏村。

  大魏村,位于巢湖北岸约五公里处,属柘皋镇驷马行政村下面的一个自然村。时光抹平了往日的履痕,古村的痕迹已是难寻。村中最久远的留存,是一口古井。井栏为青石质地,有26道磨得非常深的绳沟槽,井内壁都是小青砖砌成,下面部分为黄麻石。据村民介绍,此井建于明朝,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现被列为巢湖市不可移动文物。

  美丽乡村建设,给古老的村庄带来巨大的变化。如今,村中到处鲜花盛开,犹如原野里一处绚丽的花园。村中的文化休闲广场,让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村边的栈道、观景台、石桌凳,给辛勤的劳作的人们添加一份闲情逸致。村内村外,触眼都是和谐祥和之景。那些美好的愿景如藤攀援,花香盈门。

  2018年,大魏村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点,如今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古老的村庄再换新颜。

  王庙: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

  以“王”“吴”“李”姓命名的村庄更是常见。王庙中心村隶属巢湖市中垾镇三圩村委会,地处中垾镇北的圩区,由王庙、吴李、井泉、山人户四个自然村组成。

  王庙村现有王、陈、杨、杭四姓。约在明末清初,有位江西的王姓男子来此定居,并在村口处建一座寺庙、一座祠堂,故此村命名为王庙。

  井泉村现有吴、王、张、陶、黄、徐、丁、李、周姓组成,村口有一口水井,井水好,村人及周边村民都爱喝此井井水,故此村命名为井泉。

  吴李村由吴、李、姚三姓组成,因村内只有吴姓、李姓,姚姓为后期搬来,故命名吴李。

  山人户村单姓吴,据至德堂《吴氏宗谱》记载,一世祖鸾公、张氏祖居安徽休宁,二世祖涧公带领一支吴姓族人移居巢湖,移居地命名“涧吴村”,因部分族人居住于河渠之东,曾称涧东吴村,后不知何因改名为山人户村。山人户村清朝末年曾出现过两个文武举人:吴邦鼎、吴定璨。

  随着岁月的变迁,四个小村渐渐连成了一片。一条沟渠从村中穿越而过,旱时引水灌溉,涝时排水。沟渠上,东、中、西现各有一座坚固的水泥大桥,将四村相连、交通方便。王庙村口曾经的寺庙和王氏祠堂早已不存,难寻旧貌。井泉村口的古井仍在,被保护起来不再使用。井边的空地被建成文化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也成为乡人生活的一部分。村庄幽静安谧,道路平坦整洁。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村里展开,村容逐渐改观。

  2018年,根据村庄现有布局、道路交通,以及建筑风貌等,规划为整体的王庙中心村,打造“生产生活一体化、人居田园和谐化、生态景观共生化”的省级美丽乡村。一座和谐宜居的新农村呈现在巢湖北岸。

  罗家埠:警示故事世代流传

  罗埠村,以其姓氏聚集地和标志性地物而得名。位于庐江县庐城镇正北部;东与冶父山镇铺岗、大岗村相连,南接迎松村,西与石头镇芮岗、邱岗村接壤,北与新桥村毗邻。

  罗埠,原名罗家埠。据地方文献记载:该村境内有河名清水涧,源于鸭池山,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该村至钱渡,右汇代桥河水,倒向拐入白石天河下巢湖。

  此地原为古渡口,明初,罗姓在此开埠,遂名罗家埠,简称“罗埠”,其河亦更名为罗埠河。明末清初,沿河南岸店铺增多,发展成一条50多户的半边小街,粮油鱼虾贸易颇盛,渐成市镇。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乡人章廷粱建3拱大石桥跨河南北,时为庐州府至庐江大道中的铺驿。

  清光绪《庐江县志》(卷之二·山川)载:“罗埠河,距治北二十五里,即今罗家埠。水出黄犊诸山,合清水涧水北流经苏城河,入巢湖。旧志黄犊做黄独。”

  罗家埠历史悠久,文明古老,也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其中有些故事足以警示世人。

  相传,罗家埠很早以前就是一个上千人的大村庄,在村庄的东南角有一片大竹林,竹子长得特别茂盛,郁郁葱葱,林中有的竹子高达十多米,碗口粗,高大挺拔。春天,竹园里到处可见毛茸茸的竹笋。

  当时,家住竹林旁的农民说,他们在夜里经常可见到竹林中金光闪闪,于是,村里人便传开,竹林中有宝,是宝发出的光芒。

  村中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汉,平时,游手好闲,不爱干活。他一听说竹林中有宝,心想;如果我能把竹林中的宝物找到,就一辈子吃穿不愁,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决心要探个究竟,同时,也碰碰运气,或是真能找到宝。

  一年夏天,那汉子晚上便扛起家中的破凉床睡在竹林旁边,等着宝物出现。他一连守了几个夜晚不见竹林中有何动静,已经有些不耐烦,为了得到宝物,只好耐心地等待着。就在这天夜里,当他睡到鸡叫头遍,东方刚泛鱼肚白,他睁眼一看,只见竹林中在一棵最粗的竹子边,突然出现一只金光闪闪的老母鸡,老母鸡昂头扑打着金黄色翅膀,顿时,后面便出现一群小鸡,紧跟在老母鸡后面,此时,竹林中,红光闪闪,就连小鸡毛茸茸的身体和鹅黄色的小嘴也看得清清楚楚。那汉子一见此欣喜若狂,心想真的好运来了。只见他轻轻地脱下长衫,不顾一切发疯似的向小鸡扑去,不巧被竹林中的竹根绊倒,在倒地的同时,顺势用长衫向小鸡罩去。当时他便逮住了一只小鸡,老母鸡见有人抓小鸡便冲过来向那汉子扑去,只见老母鸡用嘴在他抓小鸡的手背上啄了一下,他感到疼痛难忍,但却死也不肯松手。他抓着小鸡,不顾手疼,飞快地跑回家,当他打开长衫一看,是一只金黄色的小金鸡,顿时心里乐滋滋的。

  不多时,他被老母鸡啄了的手背,肿得很高,像只小馒头,钻心的痛。无奈之下,只好去找郎中看。可是,他手中无钱,只好怀揣小金鸡,来到郎中家,郎中仔细看后说,你的手要抓紧看,要不可能就废了。他连连答到是,郎中给他上好药,并开了中药回家吃。就这样,那汉子让郎中看了半年多,手才治好。当他与郎中一算账,正好那只小金鸡卖的钱是付给郎中的医药费。自那以后,竹林中再也见不到金鸡出现。

  姓氏圩堡:淮军文化发源地

  说起合肥的姓氏地名,“圩”是不得不提的一笔,诸如刘老圩、张老圩、周老圩、唐五房圩……大多都是以姓氏命名,它们承载着合肥这座古城的悠久历史,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千年文脉和珍贵记忆,已成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作为居住地的“圩子”,一般始于晚清时期淮军兴起之后。作为淮军故里,合肥肥西地区走出了一大批淮军将土,功成名就之后,这些准军将领纷纷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在家乡兴土木、建庄园、购田地、置产业。由此,肥西各地建成了众多各式各样、规模不一的庄园、圩堡,从而形成肥西独特的淮军圩堡群。而这些圩堡大多都以姓氏命名,如刘老圩(刘铭传)、张老圩(张树声)、张新圩(张树屏)、周老圩(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唐五房圩(唐殿魁、唐定奎兄弟)、叶大圩子(叶志超)、王家圩子(王孝祺)……这些圩堡大多建筑在丘陵地带的两冲之中,或山地的两山夹坳之间,以保证水源充足。圩子一般外环深壕,内砌石墙,四角建有碉堡,与外通行利用吊桥,圩子的防御功能堪称古城池的翻版。也有部分圩堡建在旱地,无外壕,则称为“旱圩子”。当然,还有不少并非淮军起家的富户豪强,也修建同一类型的圩子。

  圩堡内的建筑形式,则汇集了中国传统建筑学上的精华,体现了江淮民居特色。一般建有正厅、客厅、堂楼,内设书房、小姐楼、起居室,以及花园、菜园、库房和兵勇、仆人住房等上百间,建造精细,雕梁画栋,花园则仿苏扬园林建筑,少数还有西式建筑设备。位于柿树岗乡的唐五房圩中,就保存有一座“走马转心楼”。

  虽然年代久远,这些圩堡群原先的建筑物有些已毁灭或损坏严重,但基本保持了原先圩子的建筑格局,一些存留建筑物尚能还原原貌。今天我们走进圩堡群,犹如走进历史的深处,抬眼望去,便能发现历史残留的文化遗存:更楼、转心楼、抱鼓石、旗杆石、柱础,还有皂荚、广玉兰、银杏等数株百年古树。这些既富有地方人文特色,又具有自然特色的圩堡群,是对当地旅游资源的重要补充,是一笔有待于切实加以保护和着力开发的珍贵财富。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秦鸣 方华 汪德生 王运楠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