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党史频道

时间:2025-06-26 15:28:15

  王昭忠接受采访团的采访。

  王昭忠编写的《新四军淮西独立团抗日斗争革命故事》。

  年轻时的他,扎根长丰工作十余载,常听当地老人讲述新四军淮西独立团的烽火故事,被艰苦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感染,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把这些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记录、整理、编写出来,让更多后人了解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业绩……

  近日,合肥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王昭忠接受了“铁军魂・江淮情・合肥红”抗战故地行采访团的采访,讲述编写《新四军淮西独立团抗日斗争革命故事》的难忘经历。

  听在耳记在心 挖掘珍贵故事

  “我一直关注你们推出的‘铁军魂・江淮情・合肥红’系列报道,很有深度,很有意义。”一见到我们,王昭忠就连连夸赞。

  今年79岁的王昭忠神采奕奕,脸上挂着温暖的笑容,给人一种亲切感。

  王昭忠说,关于新四军淮西独立团在合肥一带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故事,知道的人还真不多。而他却与新四军淮西独立团有一段特殊的情缘。他想讲述这段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一段峥嵘岁月。

  “1976年,我从合肥师范学校毕业,怀着报效祖国教育事业的梦想,来到当时长丰县最北部的三和人民公社胡集小学工作。”这期间他常常听到当地老人们怀着敬佩的心情,讲述杨效椿、李国厚、赵凯等新四军将士在长丰县中北部(当时属于寿县东南乡)领导军民进行抗日斗争的情景,这些革命故事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写作的种子。

  故事源于历史的真实,更源于人民的口碑。在当年淮西独立团战斗过的地方,许多革命故事流传久远而广泛。有心的王昭忠听在耳,记在心,他利用语文老师的优势,把这些故事记录在大大小小的本子上。

  1941年6月,新四军十八团政治处主任杨效椿带着四连50多名官兵,从水家湖翻过淮南铁路,冲破日军封锁线,进入今长丰一带。据王昭忠介绍,“刚抵达不久,我军三天三仗显军威,打死20多个顽军,俘虏了50多人,以大获全胜打开了局面。”1942年6月,淮西独立团宣布成立,隶属新四军二师。

  王昭忠对新四军淮西独立团的历史研究,始于他对长丰的热爱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据史料统计,从1941年6月至1945年9月期间,淮西独立团同日、伪、顽军作战,大小战斗200余次,在合肥地区新四军抗日的历程中,淮西独立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昭忠深知,在他脚下的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抗日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为还原历史的真相,王昭忠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资料收集之路。

  追寻革命足迹 还原历史真相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昭忠走访了大量的新四军老战士和历史见证人,倾听他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每一次访谈,他都认真记录,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这些新四军老战士和见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谈起当年的战斗经历,依然热血沸腾,眼中闪烁着光芒。”在与老兵们的交流中,王昭忠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更加坚定了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决心。

  在新四军老战士回忆的众多战斗故事中,有不少让王昭忠印象深刻。高塘集是淮南铁路线上下塘集至高桥湾宫路线上一个重要集镇,这里据点的敌人不仅欺压百姓,还经常下乡“扫荡”。杨效椿领导的新四军游击队决定袭击高塘集据点。

  在讨论会上,有人提出只有化妆成鬼子来个速战速决,“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日军服装,二是要有人会讲日本话。干部陈新一在上大学时学过日语,但到哪里去找日军军服呢?”杨效椿高兴地说,6月中旬在薛桥伏击扫荡鬼子的时候,从他们身上扒下来十几套没有打烂的衣服,洗干净存放在一户村民家里,正好可以用上。

  “1941年10月15日,袭击战打响。新四军战士身穿鬼子服装,顺利潜入到日军据点,毫无防备的鬼子被打个措手不及。随后,化妆成赶集农民的游击队员冲入据点用大刀、刺刀消灭20多个鬼子。当伪军赶来救援时,我军早已安全撤离。”说起这段,王昭忠声调变得激昂起来。

  1979年工作调动后,王昭忠有了更多空闲时间,于是他对新四军淮西独立团在长丰县中北部地区的重要战斗地点进行了实地考察,例如小古堆集、杨公庙、朱家集、三和集、兴隆集、马场集等处。为此,他还专门绘制了一张《寿县东南乡(淮西地区)平面图》。

  除了实地走访,王昭忠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和地方史志。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他仔细筛选,寻找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珍贵信息。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从一张张泛黄的矿工发言稿,到一张张模糊的老照片,都成为他研究的对象。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逐渐勾勒出了新四军淮西独立团抗日斗争史的清晰轮廓。

  在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后,王昭忠开始整理编写革命故事。由于诸多原因,曾一度搁笔,但这个梦想一直在他心中萦绕。

  传承革命精神 激励后人前行

  时间来到2013年,在包河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支持和帮助下,王昭忠终于如愿完成了《新四军淮西独立团抗日斗争革命故事》书稿。全书18万字、45个革命故事……这本书不仅成为了人们了解新四军淮西独立团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成了传承革命精神的生动教材。

  书中关于“智取三和集”的故事,有几段这样的描述:“正在桥头、十字街口值班和在集上巡街的稽察,听见枪声,还在东张西望,不明白哪里发出枪声,突然感觉身后被一样硬硬的东西抵住,同时听到‘不准动,举起手来!’的威喝声,才明白被游击队俘虏了,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双手把枪高高举过头顶。这一仗就开了3枪,击毙了蒋子文和勤务兵牛娃,其他30多个稽察全部被俘。缴获了两支轻机枪、31支长短枪、大量弹药和军用物资。”

  “彭继五副团长跳到十字街口的一个高台上,大声地对老乡们说:‘乡亲们,我们是新四军淮西独立团的,是抗日的队伍。今天,我们端了三和集汉奸稽察蒋子文的据点,我们还要狠狠打击日本鬼子和日伪汉奸。现在全国抗战形势很好,小日本鬼子日子不长了。我们号召广大有爱国心的男女青年打日本鬼子,我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解放全中国!’”

  王昭忠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如“夜袭杨公庙”“火烧兴隆集”等故事,亦十分出彩,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王昭忠说,他在创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力求将每一个故事都讲述得精彩动人。

  “我身体状态目前很好,还可以继续发挥余热。”王昭忠笑着说道。“以笔为剑”,他并没有满足于这本书的完成,而是更积极地开展各种宣讲活动,向更多的人讲述革命故事,传播革命精神。此外,他还收集了300本关于新四军的书籍、杂志等资料,整理出超过3000个革命故事。

  接下来,王昭忠希望能再推出一本关于合肥新四军的战斗故事集,将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以故事的形式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珍贵的历史,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晓峰 文/摄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王晓峰  编辑: 钱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