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党史频道 > 中共在安徽

千坪村的红色往事

时间:2020-11-27 09:49:28


 



 


  2020年11月8日中午,应朋友陈校长之约,前往金寨马鬃岭看红叶。

  因为是周六,游客猛增,很多农家乐爆满,饭菜一空。陈校长曾在马鬃岭千坪村当过山村教师,很受当地老百姓爱戴,一村民主动带我们去她亲戚的饭馆,自己带菜自己烧,让我们享受了一顿正宗的“农家土味”。

  茶余饭后,陈校长说起了李先念在千坪村借稻谷和红军松的故事,出于敬仰和好奇,我们来到了圣掛尖下,采访了80多岁的杨老,他为我们讲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李先念(1909年6月——1992年6月),湖北黄安县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7年入党,曾发动和领导黄麻起义。

  李先念出身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常常是野菜充饥,吃了上顿没下顿。他回忆说:家里烧菜只能用“抹布沾油抹锅”,为了生计他只身来到汉口学木匠。在城市里他看到军阀混战,资本家剥削工人,欺压百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同时,他也接触到了一些进步思想,发誓“要给旧社会打棺材”。遂于1926年返乡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和发动黄麻起义。由于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在地方有一定的号召力,于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0月,李先念率领300余名青年加入红军。后任红四方面军十一师三十三团政委,1933年年仅24岁的李先念任三十军政委,成为红四方面军最年轻的政委。

  金寨县西南的花石乡境内帽顶山、马鬃岭一带,山高林密,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清朝人汪八斗曾在帽顶山占山为王,建城墙抵御外侵,让捻军连攻数日,无功而返。白色恐怖时期,帽顶山曾是便衣队开展武装斗争的据点。马鬃岭麓有个千坪村,村附近有“中共鄂豫皖边区委员会”旧址和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苏维埃卫生所等红色景点。1927年底,年仅18岁的李先念曾率部分黄麻起义军撤退至金寨帽顶山一带休整,在千坪村进行为期七天的整训。

  由于受国民党保安团的威胁和反面宣传,说红军是共产党队伍,搞“共产共妻”,当地群众和豪绅听说红军来了都躲了起来。

  千坪村南端的金狗岭,因有块巨石裸露,可能是某种矿物质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道家认为是块风水宝地,人财两旺。山岭下有一明清古建筑,名叫李家老屋,又名李家湾。这里住着几户李姓人家,是附近一带富绅,户主叫李士俊。李家老屋粉墙黛瓦,画栋飞甍,有会客厅,天井、书房、仓库等。谱载:咸丰年间,李家“一门两国学生”,李家在民国时期“四名士”闻名乡野,可谓是深山藏虎豹。

  红军到达千坪村时,雪下得非常大,道路阻隔,粮草不足,加之队伍比较疲倦。李先念看到这里山势险要,地形平整,遂决定在这里宿营,对部队进行休整。闲暇之时,李先念走访当地群众,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当他看到李家祠堂比较气派,便走了进去,祠堂无人值守,正堂的香案上,恭恭敬敬摆着李氏族谱。李先念看到是李氏族谱,他随手翻开看看。户主是李氏分支,属陇西锦绣堂,正好与李先念是同宗同郡。

  一晃七八天过去了,天气放晴,部队准备出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解决部队后勤补给,需要从李家粮仓里借一点粮食,可户主又不在家。为了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李先念要求战士用李家的粮斗从李家粮仓量了少量粮食。并亲手写了一张借据,如实写下自己的姓名。李士俊清楚地记得,借条是这样写的:“李部路此入鄂,村民皆匿,见宗谱知是本族,冒用稻谷一石五斗(大约450斤左右),因未见主人,无可奉银,他日复回,加利还钱”。署名为“黄麻义军李先念”,民国十六年冬月二十日(即1927年冬)。

  李先念率部出发,途经宋家河时,冰雪融化,河水泛滥。河边有位小青年叫石尚驹,一心向往着当红军。他熟悉河道深浅,主动要求给队伍当向导,并背着李先念过河,并向李先念透露想当红军的意愿。不久,他就加入红军队伍,后在解放战争中受伤复员,组织安排在水竹坪乡卫生院工作。

  李先念部队走后,保安团随即赶到,调查了解可有“通匪”嫌疑的村民,对红军在墙上写的宣传标语,统统进行铲除。还“约谈”了借稻谷给红军的李士俊,李士俊轻描淡写解释了一番,必竟是当地豪绅,强龙不压地头蛇,敷衍一下也就算了。

  户主李士俊从族谱里看见李先念的借条后,知道他是共产党“大人物”,一直没有声张,他心想还账不还账不重要,只觉得这张字条有“来头”,就把它暗藏在自家祖像的背面供奉着。全国解放后,李士俊才敢说出这段往事,并亲自把这张“借条”面呈给当时的水竹坪乡乡长张万品,张乡长是位“工农干部”,大字不识一个。加之李士俊家庭是地主成分,属于“无产阶级专政”对象,为了划清“界线”,避免引火烧身,没把这张借据亮出来,以致“借条”下落不明。这张“红色文物”的遗失,实属一大憾事。

  千坪村不愧是“红村”。村南的圣掛尖下,有一棵巨松,直径约2尺余,有350余年树龄。村民们一直敬称它为“红军松”。它是“安徽省二级古树”,受六安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红军松又名“赤军松”,树身有三四道箍痕,传说是当年国民党“老八团”捆绑红军时留下的疤痕。红军松高耸入云,苍翠茂盛,浓阴覆盖。大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红军游击师一大队大队长俞天奇(音),在帽顶山遭遇战中腿部受伤,不幸在牛王寨下被国民党老八团围捕,敌人把他带到圣掛尖下后绑在这棵松树上,先是威逼利诱,要他供出师部所在地,然后用烧红的大铁锹烫的他全身血肉模糊,他就是死不开口。敌人见他软硬不吃,无计可施,就用刺刀捅向他的胸膛,鲜血染红了树干。千坪人为了纪念这位红军大队长,就把这棵树命名为“红军松”。红军松旁芦花似雪,随风摇曳,像是在为烈士忠魂翩翩起舞,告慰“人间曾伏虎”……

  走在千坪阡陌的水泥道上,层林尽染,红叶似火。一幢幢小楼依山傍水,小汽车穿梭不息,乡亲们把幸福感和获得感洋溢在脸上。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了伟人的一句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来源:皖西日报  作者: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