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皖人故事

时间:2021-09-01 10:16:05

  

QQ截图20210831114417.jpg

QQ截图20210831114425.jpg


      节衣缩食事收藏,志在拯危与救亡。

  万帙缥缃雅兼俗,杏花开处满春光。

  ——周退密

  周退密、宋路霞合著的《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出版于1993年4月)是我案头必备。书前计有郑逸梅、胡道静、潘景郑三位大家作序。书中从晚清藏书家丁日昌写起,到现当代郑振铎、唐弢、黄裳,一直写至现在健在的藏书家丁景唐。以年代为序,凡六十家。

  一日,听九四高龄的丁景唐谈及此书,说书中列他入内缘起胡道静先生。当年胡老在《梦溪笔谈校证》扉页上为丁景唐题签时,称丁为现代藏书家。以后,他嘱宋路霞在写作时前去拜访丁先生。丁老接着对我说,此书还应补上藏书家阿英,这是不能漏缺的。这样,我写此短文,并商请百岁周老再运思谋篇,配以七绝一首。周老亦有同感,欣然应允。这样,就了却了两老的心愿。

  在我国现代藏书家中,阿英与郑振铎可称“绝世双璧”。阿英原名钱杏邨,安徽芜湖人,生于1900年,现代作家、文学史家,也是藏书家、图书馆学家。他穷尽一生收藏图书,编纂多种书目,撰写出版专著,对我国文学史料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其实,阿英长期参加革命工作,经济并不宽裕,每次购书总是节衣缩食,说“价高的有时竟要占去我一个月或二个月的生活费”。由此,他与其他藏书家不同,只是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访书搜书。而他的藏书之路,也比别人更为艰辛。他是一本本到旧书摊上去觅宝,将少人问津的通俗小说、坊间唱本、小报小刊、石印画报等悉数收集,如评话小说《今古奇观》等,都是难得的珍本。久而久之,许多看似不起眼的书籍就这样得以妥善保存,也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文学史料。

  作为藏书家的阿英,不为藏书而搜书,主要是藏以致用。依据经年累月搜集而来的书刊,他编写了不少专题书目,起到了一个没有“图书馆学家”头衔的专家作用。如《中英鸦片战争书录》,他在每本书的条目下都写有简明扼要的说明,在《夷氛纪闻》一书下,他写道:“记载鸦片一役史籍,以此册最为确实可信”。有感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书刊不易得,亦鲜可考,他编成了《甲午中日战争书录》。其他还有《近代国难史籍录》《中法战争文学书录》《晚清戏曲小说书目》等。在书目的基础上,他编成多种大部头的史料汇编,如《近代国难史丛钞》《鸦片战争文学集》等,最著名的是编选了《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史料索引卷。

  以书刊史料为基础,阿英撰写出版了《中国年画发展史略》、《中国连环图画史话》、《晚清小说史》、《小说闲谈》等专著,这些研究成果,是他在掌握大量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取得的。

  为访求图书,他在工作之余奔走各地,从他的《城隍庙的书市》、《西门买书记》、《海上买书记》等文中,可以窥见他辛苦的访书经历,这不能不令人敬佩。在现代作家中,阿英是最早提出并撰写新文学书话的作者之一,早在1937年10月,为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他在上海《救亡日报》上发表了以《鲁迅书话》为题的读书小品,他写道:“特再就所藏,作书话三章,以见先生生前艰苦劳迹”。他第一次就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的两册《域外小说集》娓娓道来,如何淘得,如何与鲁迅书函往来,了解版本、题签等故实,写得简洁可读。

  阿英还有可贵之处,那就是得到好书与人分享。他在旧书店淘得夏衍的译本《北美印象记》,知道夏老手头不藏此书,即慨然相赠。他发现了孔尚任的《燕九竹枝词》,除了撰文向读者披露这一信息外,还把原版书借给别人作研究之用。当年鲁迅在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小说卷时,大量原版作品的搜集,就是靠的阿英帮助。

  说起阿英,丁景唐回忆道,1953年在京三个月,参加中宣部举办的理论学习班,有较宽裕的时间访书搜书,常去琉璃厂、福隆寺等处淘书。一次与好友戈宝权谈起,想去看看藏书家阿英的藏书。这样,他俩就去了阿英家。第一次见面,阿英一身布衣,朴素文雅,给丁先生留下深刻印象。宽敞的四合院内,书橱顶天立地,书香满溢,真有镇住人的藏书家气派。阿英去世后,家乡芜湖市专设“阿英纪念馆”,他的藏书大都陈列于此,以供后人参观瞻仰。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韦 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