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皖人故事

时间:2021-12-17 09:58:48

  在2021年这个新年到来之际,六尺巷文化刊发文章,说到安徽桐城人汪文斌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他用11国语言、向大家祝贺新年快乐,言及很多桐城学子与外国语结下不解之缘,成为著名的翻译家、外交家,还列举了朱光潜等人,其中也有方令孺。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在此,我就对方令孺作个比较全面的介绍和较为公正的评说。

  方令孺,生于1897年,病逝于1976年9月30日,享年虚龄80岁。她是我国现代女诗人、散文家、现代文学教授。方令孺是桐城派作家方宗诚后裔,世居桐城县城勺园。很可惜,特殊时期她深受过迫害,也怀有相信真理会战胜谬误的坚定信念,却没有见到这一年的十月,该年十月被人们称为“金色的十月”。

  方令孺出生在一个诗书礼仪传家的家庭,其家也是官宦之家。其祖父方宗诚做过官。其父亲方守敦是书法家和诗人。但他一贯为人清高,终生不仕。方令孺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弥漫着传统文化浓厚氛围的大家庭里,长期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这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父亲不仅是一位以书法、诗歌著称于世的名士,也是一位正义感、且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常向方令孺讲秋瑾等巾帼英杰的故事,使方令孺接受到了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与洗礼,使她培养出了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可贵精神。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打碎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思想观念的桎梏,民主自由的思想潮流汹涌澎湃起来。在此形势下,方令孺也和许多被压迫女性一样,开始萌发对自由与光明的憧憬,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她迫切地想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1923年,方令孺到达了美国,先就读于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成绩优秀得令人刮目相看。她继而转往威士康星大学攻读外国文学专业,这为她日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美期间,方令孺广泛接触社会与交朋结友,结识了一些同在美国留学的进步青年。方令孺不仅逐渐接受了西方文化和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时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与启迪。

  1929年,方令孺学成归国,家人十分欣喜。1930年春,她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请,成为当年国内为数甚少的大学女教师之一,她甚感荣幸。在校期间,方令孺结识了该校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和外文系主任梁实秋,他们之间过从甚密,友谊深厚。这两人对方令孺影响深远。与此同时,与她交往频繁、影响最深的是侄儿方玮德和外甥宗白华以及诗人徐志摩、陈梦家。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和志趣,这使得他们相聚在一起,和唱述志,谈天说地,常常徜徉于诗文与艺术的海洋里而乐而忘归。后来,由诗人徐志摩、闻一多为首的一些人组建了“新月派”,创办了文学刊物《新月》杂志,每月一期。方令孺加入其中,积极从事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方令孺与林徽因成为该流派的两位主要诗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日军占领我国东三省,并犯下滔天罪行。1932年,青岛大学爱国学生出于义愤,奋起抗议日寇侵略暴行。方令孺作为该校教师,也加入了这支抗议队伍。不久,方令孺因病离开青岛,先后到北平和南京治病疗养,时有五载。其间,爱侄早逝,给了她很大打击。在苦闷彷徨中,她陷入浪漫主义的幻想之中。这一阶段,方令孺创作了大量的新诗与散文。这个时期,人称是她前期创作的黄金时期。她当时的主要作品有《悼玮德》、《游日杂记》、《琅琊山游记》、《家》等。这些作品因其内心的苦闷与积郁,去追求虚妄的自由与美,从美学这个角度考察,其作品流露出了唯美主义的倾向。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处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方令孺重新振作起来,扫净了自己过去一度的哀伤与忧怨,思考着自己应有的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战的烽火中,以一种“新我”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她以笔作枪,积极撰文写诗,鼓舞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打败日本侵略者。1939年,方令孺到了重庆,那是当年的中国陪都。方令孺受聘于国立编译馆,任译员兼做教员。她工作很卖力。1942年,她辞去编译馆之职,专任战时迁校重庆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此期间,她全心全意地追求知识,传授知识,一心要把学生教好育好。据梁实秋所写《方令孺其人》一文说,即便在“逃难流离之中,……迢迢千里间关入蜀,随身带着若干册她特别喜爱的书”,一有时间就读,真正做到了手不释卷。这个时期,方令孺努力追求进步与真理,积极靠拢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团结在真正民主人士陈望道和洪深等进步教授周围,支持民主斗争,积极声援学生爱国运动,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复旦大学著名爱国民主教授之一,国民党特务把她列入了黑名单。

  中国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由重庆迁回上海,方令孺随校至沪,继续在中文系担任教授,她深受学生喜欢。来到上海后,她一如既往地支持民主与进步的斗争,与上海的一些进步教授携起手来,共同发表宣言,积极投身于“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行列,有效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受到广大市民和师生的尊敬。

  解放前,方令孺翻译了外国小说集《钟》,她在翻译方面也是有重要成就的。

  1949年5月,上海获得解放。上海解放后,方令孺兴奋不已,她感到中国人民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她高兴之余,浮想联翩,欣然命笔写下了《解放前后的一夕》、《一封家书》等散文,发表在上海报纸上,引起了上海广大市民和政府的关注。1950年,她被选为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后来,由于她参政和不断地赴多地参观学习,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创作热情也由此更加激发出来,她的创作路子也迅速拓宽。这样一来,在上海解放后的七年中,方令孺创作了很多很多富有真实情感的诗文,她的创作生涯进入到第二个活跃时期,一个更好更高更富有文学成果的时期。

  1956年,方令孺在上海因品行端正、成就卓著和对党的忠诚与忠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此后,方令孺被组织上调往浙江杭州,出任浙江省文联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她在搞好领导工作、带领浙江文艺界的人搞好创作的同时,自己也不辞辛劳地勤于笔耕不止,创作了很多好的作品。她心地善良,平易近人,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故而她又焕发出青春活力,写下了许多具有真挚情感、质朴平实的、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她通过这些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与深深的爱心。巴金先生在《随想录•怀念方令孺大姐》一文中写道:“我对她的了解是逐渐加深的。但有一点我的看法始终不变,她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被巴金先生肯定为善良者,足见方令孺是一个真正的善良的人。“善良优于伟大”。也正因为方令孺真的善良,所以她才能写出许许多多的好作品来,才能搞好工作,才能深得广大读者和人民群众的尊敬和喜爱。

  方令孺生前还担任过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动乱年代,身为浙江省文联主席的方令孺自然在所难免,她受到了残酷地迫害与批斗。这给她的身心带来了莫大的伤害,使她在饱含冤屈、为祖国的前途担忧、又满怀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的状态下而不幸于1976年9月30日病逝于杭州。她虽人驾鹤西去,但她留下的优秀作品将恒久不灭。正如巴金先生所说:“在我的心上那位正直、善良的女诗人的纪念永远不会褪色”。

  出生于桐城的女作家方令孺是一位心地善良、才华出众的知识且智慧的、卓有成就的女性。她毕生追求自由、民主、真理、科学与光明,她执著于纯真与高尚的文学。她的诗歌、散文有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她的诗歌抒情真挚,意境美妙;她的散文与诗歌都清秀飘逸,有诗情画意,给人丰厚的亲切感,让人身临其境,带入沉思。有人说她的散文是女性的,学者性的,笔者信然。方令孺在翻译方面和教育上也颇有建树、很有成就。她在担任领导工作时,也做到了为民谋利,造福一方。总之,方令孺是一位巾帼英雄,是一位值得我们桐城人民永远敬重和景仰的一位贤人能士。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徐长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