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皖人故事

时间:2022-03-15 09:53:21

  【珍档面世】

  在中国近代史上,一支以江淮子弟为骨干的军事政治力量,深刻地影响了清末民初数十年间的国祚命运,这支劲旅就是晚清名臣李鸿章创立的淮军。这支力量为清廷打下一场场战役,享誉海外。而现在散落于肥西县的张老圩、刘老圩、周老圩等大大小小100多个圩堡便是当年淮军团练的根据地,正是从这里,淮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青山绿水间的淮军旧地

  “圩堡群概念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计划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及调解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便让中央大学地政学院(现南京大学)相关专家前来合肥调研肥西地区大地主圩子的租佃制问题。专家们寻访当地,十分惊讶当地有如此多而整齐集中的圩堡。追其根源又是晚清淮军将领的故居,实为罕见。”从事史志研究、编纂及文学创作近30年的肥西县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马骐对肥西一带的圩堡群颇有研究,他向我们介绍说, “上世纪90年代后,省有关部门组织对肥西圩堡群进行了学术研讨,圩堡群才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据马老介绍,圩堡俗称圩子,是江淮之间特有的建筑形式,兼有居住和防御功能,但初期的圩堡建筑是在肥西一批批的地方团练组织的财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较粗糙简陋。只是到了后来,肥西团练武装转制为世人皆知的淮军,昔日的团练首领们因功勋卓著,衣锦还乡。当这些淮军将领功成名就后,他们都一个个回到故乡,在山林之间建起一座座四面环水的私家圩堡,给圩堡带来了二次建筑革命,使其走向成熟。圩堡在第二次的建设热潮中,有的在原址基础上翻修、扩建,有的屯田圈地另选新址,也有的放眼于邻县。圩堡由早期的泥、石结构向砖、瓦结构转变,有的圩堡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断改造,前后历经30余年的发展。

  马老告诉我们,肥西圩堡群特点是以水圩居多,四面环水,壕沟深三四米,高耸的城墙可以走人走马,四面还有碉堡、箭楼,从外表看,如铁桶一般刚硬不侵,圩内又瑰丽得如同庄园,丝毫没有兵荒马乱的景象。圩内房屋似于徽派建筑又有别于徽派建筑,以皖中特色为主,兼有皖南元素和质地,自成一体。更楼、四合院、子药房、炮台、曲桥、抱鼓石,还有皂荚、广玉兰、法梧、银杏等百年古木掩映其中,充满着徽式气息。

  “这些淮军将领的旧居曾经在当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圩堡,以其独特的清晚期建筑风格林立于世。在总共100多座圩堡中,大潜山紫蓬山一线,尤以张树声家族的张老圩,刘铭传家族的刘老圩,周盛传家族的周老圩,唐定奎家族的唐五房圩最为著名。”马老说,四大圩堡各有特色,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紫蓬山的青山绿水之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形成了江淮古民居的一大特色——缘山、环水、宽敞、高大,在小小的空间里,营造出大大的世界。

  的确,我们在坐落于肥西大潜山北麓的刘老圩就看到,这座建于清同治七年的圩堡,北临小河,南界塆田,东西为冲田,呈南北长而东西略短的矩形状。圩子面对大潜山,圩基包括水面占地近百亩。圩内四周是深濠石围墙,大潜山汇流的金河水穿流而过,围墙的四面建有五座碉堡、炮台,圩内九间厅后还有小岛,上面建有武器弹药库,仅有小桥相通进出。圩内还设有仓库、稻米加工房等数处建筑,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在静谧的山村里显得恢宏气派。

    二、他们为何要建圩堡

  据史料载,肥西的团练武装在与太平军、捻军的长期作战中,逐渐形成了两大中心,其中最主要的一处就是以“三山”即周公山、大潜山、紫蓬山为中心所创办的团练:张荫谷与其子树声等在周公山下办的一支;刘铭传在大潜山北办的一支;董凤高在大潜山南办的一支;唐定奎、唐殿魁兄弟在大潜山西南袁店办的一支;周盛华与弟盛传、盛波在紫蓬山北罗坝办的一支等。这些大支团练外围还有众多中、小团练相呼应。马老告诉我们,他们以“三山”为中心,凭借有利地形和人多势众,给太平军以极大的威胁,连太平天国后期两个最优秀的将领陈玉成、李秀成都惧怕三分,“相戒,勿犯三山”(《合肥张氏族谱》:《张荫谷墓表》)。另一处以东南的三河为中心,其中以潘璞、潘鼎新父子办的一支最为出名。

  “为什么要建这些圩堡,除了是那些淮军将领为‘显摆’衣锦还乡外,更多的还是因为他们想起到防御的作用。”马老说,“这些将领当年无论是办团练还是参加淮军打仗,在家乡都树敌太多;而且这些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是舒城、六安、合肥三县交界的‘三不管’地带,土匪强盗众多,因此,圩堡建设多在山区,森林茂密,十分隐蔽,且防御功能强。”

  “这些圩堡不仅是那些淮军将领为保护自己而建,而且在抗日时期也曾起到关键作用。”马老说,“1938年合肥地区沦陷后,重建的合肥县府址和主要抗战根据地就在刘老圩。由于刘老圩所在地大潜山地处偏僻,又离城镇、公路都较远,基于隐蔽性,抗日时期合肥县政府长期驻扎在此。刘老圩的防御工事给予了政府极大的方便。”

  周老圩则是抗日时发生在合肥地区著名的“龙舒之战”的战场之一。当时广西军有一个旅驻扎在周老圩附近。这一天日军外出扫荡,在碉堡上守圩堡的士兵立即发现了情况上报旅长。广西军以为是日军发现了旅长的所在,立刻主动发起了进攻,同时要求师部增援。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新四军也第一时间掌握了军情。本来只是外出查探的日军,没成想被几支队伍层层包围,直至把日军逼退到合肥郊区七里塘。随即两军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新四军击中了日军指挥战役的一名少将。这也成为龙舒之战时在合肥地区赢得的一场漂亮的战役。

  而1949年,刘邓大军路过唐老圩,受到了当时开明圩主唐松岩的接待,并提出把整个圩子献给政府。刘、邓等首长表示欢迎,并协议地方政府把圩子作为军用仓库之用,所以解放初期唐老圩这里是粮站,后来又成了乡政府办公场所。

    三、举足轻重的意义

  肥西圩堡群这一古民居群落,历经百年沧桑,现在作为珍贵档案保存下来,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众所周知,140多年前,从合肥西南的葱郁山林和水乡古镇里走出一个个彪形大汉: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周盛传、唐定奎、董凤高、潘鼎新……几百个大小团练首领率领着一支支长龙般的队伍,走向安庆、驰往上海,在中国大地纵横驰骋近半个世纪。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淮军。而圩堡,可以说是这些淮军的发源地,因此,研究淮军文化,首先就必须关注圩堡群。

  其次,圩堡群对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挖掘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资源等都多有作用。从圩子里走出的近现代革命家、文化名人众多,据统计,从圩堡中走出的肥西籍淮军将领,参将以上的就有81名,其中提督衔以上的35名,威震海疆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扼守津门、屏障京畿的湖南提督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坐镇岭南的两广总督张树声;出兵朝鲜、屡战日军的直隶提督叶志超;还有抗日保台的福建陆路提督唐定奎等。1948年秋,杨振宁回国看望老同学唐德刚,他们就相会在唐德刚的老家唐老圩……这些人无疑对近代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虽然圩堡经历了数次破坏,如今有的已凌乱不堪,但外部环境依旧。马老告诉我们,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县里从宣传到对尚存旧址的圩堡进行修缮,逐步深化人们对圩堡群的认识。1985年,安徽省主办了第一届刘铭传在台任巡抚100周年纪念活动,第一次向来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展示并参观刘老圩。这也是研究圩堡群的专家第一次走进圩堡,近距离了解历史。从此,圩堡群越来越为世人所知。

  今天我们走进圩堡群,犹如走进历史的深处,抬眼望去,便能发现历史残留的文化遗存:更楼、转心楼、抱鼓石、旗杆石、柱础,还有皂荚、广玉兰、银杏等数株百年古树。想起那段历史,将领们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弘扬,圩堡群建筑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生存状态与环境保护也应予以关注。

  (感谢肥西县档案局提供采访支持!)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吴宇婕 程堂义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