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皖人故事 > 皖人要闻

巢湖岸边走出的 我国结核病防治事业 奠基人

时间:2020-03-17 16:36:18

1946年时的吴绍青

吴绍青夫妇

      结核病俗称痨病。在解放前,我国结核病猖獗,病死率居高不下,成为当时一大社会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包括结核病在内的诸多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而出生于我省巢县的吴绍青则是我国结核病防治事业的奠基人。

  “阴差阳错”研究结核病

  1895年10月21日,吴绍青出生于我省巢县农村一个清贫的家庭里。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他的父在乡间开私塾,靠微薄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生活,也还过得去。但不幸的是,在吴绍青3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没有办法的母亲只好带着小绍青回到芜湖娘家生活。在舅舅资助下,小绍青上了私塾,几年中凭着聪颖好学打下极好的汉文基础。

  10岁那年,吴绍青进了芜湖教会办的小学读书。这所学校有多名美国教师,因此他开始极为勤奋地学习英语。小学毕业后他升入当时著名的芜湖萃文中学。到高中三年级时,吴绍青的成绩一直很优秀,而且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眼看着就要到大学深造了,就在这一年,由于美国校长限制中国学生的活动而发生了学潮,作为学生代表之一的吴绍青,后果自然是没了学可上。但他坚持在家自学。因为在吴绍青心中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学医。这个梦想从他记事后得知父亲是因病去世时就有了。

  有心人天不负。1915年,对吴绍青来说是个转折之年,就在这一年,他从在上海工作的舅舅处得知由颜福庆等人创办刚一年的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即今天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正在招生,随即前去报考。果然,因考试成绩优异,吴绍青被招收为该校第一班插班生。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七年制,在这七年中,吴绍青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医学知识,终于在1921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据史料记载,从湘雅毕业以后,吴绍青先到上海工部局传染病院任住院医师,后到芜湖医院任内、外科住院医师数年,而后又转到南昌医院任内科医师。1929年他又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主要研究血液病。但就在这期间的一个偶然机会,促成了他用毕生精力研究结核病防治。

  1930年,在美国的吴绍青患了轻度肺结核,他在住进纽约多都疗养院休养的同时,还得以医师身份参加该院胸腔会议。从此,他开始对肺病学发生了浓厚兴趣,阅读了大量有关书籍和文献,深感肺结核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需大力防治。因此,当他的病治好回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后,就申请改攻肺科,立志救治众多的肺结核病人。并在1932年,婉言谢绝了师友的挽留,毅然回到哺育他成长的祖国。

  多种方式开展“防痨”活动

  我们知道,解放前,被民间称为痨病的结核病流行猖獗,结核病死亡占人口死亡原因的前列。可以说,当时人得了结核病较今日患癌症还要害怕,因此成为当时一大社会问题。回国后的吴绍青自然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肺结核防治方面。1932年,他回国到南昌医院后,除在该院加强肺结核医疗工作外,还在南昌西郊创办了西山肺结核疗养院,并经常通过各种形式呼吁“防痨”。

  时间到了1946年,此时担任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的吴绍青,把大部分精力投于防痨工作。他首先在上海医学院的支持下,在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前身)内拨出数间房屋,并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获得X线机和其他仪器,创建了上海肺病中心诊所,开展防痨工作。这也是我国首个肺病专业诊所。

  同时,通过十多年的防痨实践,吴绍青体会到,仅靠少数单位少数人是不能搞好防痨工作的。于是他积极活动,大力推动全国及上海的群众防痨工作。因此开创了好多方法,例如,根据他提出的“重点检查,查出必治,治必彻底”的方针,采用装有缩影X线机的流动车对部分大学、工厂、企业和一些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集体肺部健康检查,以期达到早期发现病例、早期治疗的目的;协助许多工厂和企业举办自办疗养所(室),并派专业医师和护士定期查房、访视,给予必要的指导,收到既少花钱,病人又得到合理治疗的效果。

  为了提高群众对结核病的认识,在吴绍青的倡导下,上海还开展了防痨宣传教育和劝止随地吐痰运动,宣传教育采取的也是今天看来都比较有用的方法:比如在路旁电线杆上漆刷标语;在火车、轮船、飞机、公共电车汽车上张贴宣传画;在中外报纸上刊登劝止随地吐痰运动的文章,在公共电车、汽车上进行劝止随地吐痰的广播;在电影院放映正片前,先放映防痨幻灯片;发动全市小学生在马路上劝诫行人不要随地吐痰……这些活动的规模和声势均十分浩大,并历时5个多月,不仅在上海收到了良好效果,且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

  今天我们知道,卡介苗接种对预防儿童结核病,尤其儿童粟粒型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有良好效果。这也被为国际所公认。但在上世纪40年代,人们对卡介苗接种尚缺乏认识。吴绍青就与同事撰写了一篇《卡介苗无害论》的文章,提高了许多家长的认识,使他们放心让儿女接受接种。

  结合国情防治结核病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吴绍青感到十分振奋,更加积极地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当1951年有国外报告说异烟肼(一种白色针状结晶)对医治结核病有效时,1952年,吴绍青就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协作,研制出了国产异烟肼。据资料记载,该药物在中山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一医院等对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后发现,国产异烟肼疗效高、副作用少、价格低廉。这项成果随后迅速向全国推广,使众多肺结核患者获得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不仅如此,吴绍青还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前瞻性地进行了结核菌对异烟肼的耐药性与致病力的关系的研究。并且得出结论:只要临床上需要,可不必因结核菌产生耐药性而在给药方面受到限制。这一研究为当时认为应对结核病人给以长期合理地应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的主张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1957年,吴绍青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防痨会议。在大会上他宣读了这一研究结果,受到与会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而且,早在1979年,吴绍青就提出了现在传染病防治还在运用的方针:要真正做到“防治结合”。他当时指出,结核病治疗必须把好“治必彻底”这一关,治一个好一个,治愈于防,治愈率愈高,预防的负担愈轻。那么疫情的控制应该是完全有把握的。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根据有计划的抽样检查,上海市结核病患病率自1957年的400/10万下降至1990年的64/10万;市区结核病死亡率自1951年的208/10万下降至1990年的4.3/10万;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型肺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明显减少,195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83.3/10万,1980年已无死亡……这一组数据的背后,凝聚的是吴绍青的长期辛勤劳动和为防治结核病的献计献策。

  开创肺病学科

  作为我国结核病防治事业的奠基人,吴绍青在推动结核病防治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我国肺病学科的研究,比如在肺功能测验方面。

  我们知道,肺功能测验在内科、外科、呼吸科和职业病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但在过去,我国的肺功能测验只有最简单的肺活量测验和测验常数。1956年起吴绍青带领一帮人开始开展肺功能测验,利用新陈代谢仪改为肺量计,以后陆续进口了新仪器,对中国正常人进行肺容量、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等一系列测验。在此基础上,吴绍青等人在1961年编写出版了《肺功能测验在临床的应用》一书。要知道,这可是中国第一本有关肺功能的专著。当时中国有关肺病学的书籍屈指可数,许多医师大多阅读国外出版的专著,而国外的肺疾病的患病率及临床情况与中国实际情况有时大相径庭。这让不少医生很是苦恼。据相关史料记载,这本书当时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一些医护人员当中备受欢迎,一时间“洛阳纸贵”。

  上世纪70年代,吴绍青还高瞻远瞩地指出:在抗生素和抗结核药物问世后,全世界肺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肺结核和肺部急性炎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一部分病例则演变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吸烟、大气污染和各种过敏原的长期作用,助长了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癌的患病率的上升。因此,他在当时就大力提倡戒烟。果然,到1990年时,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宣传戒烟的专门机构。而这与吴绍青的倡议相隔了近20年。

  但令人惋惜的是,1980年3月16日,吴绍青这位从巢湖岸边走出的我国结核病防治事业奠基人,因病在上海去世。虽然吴绍青离开了我们,但人们永远铭记的,是他丰富的肺科学识与经验,充实了中国近代的医学宝库,为中国结核病防治和肺科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沈智轩 筱 铖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