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珍档揭秘

巢湖的防汛之“路”

时间:2020-07-23 17:05:03

                                                                             

                          

   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巢湖控制运用办法》的通知(1993年)                                                          

                                                                          

                           

         中共巢湖地区委员会《关于我区防汛抗洪工作情况的报告》(1998年)

            

        巢湖闸(资料图) 

          

       巢湖中庙(资料图) 

  在今年的这场大水中,巢湖的水位一涨再涨,屡超警戒水位,牵动着众人的心。众所周知,位于我市的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入湖河流近30条,流域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约35亿立方米。因此,在我市的历次大洪水中,巢湖防汛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严峻的巢湖流域防汛形势

  据档案记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巢湖全流域发生大洪水主要在1954年、1969年、1983年、1991年和1998年等。

  在合肥市档案馆,就馆藏着一份1998年7月5日由中共巢湖地区委员会向安徽省委、省政府呈报的《关于我区防汛抗洪工作情况的报告》。其中“严峻的防汛形势”部分这样写道,“今年我区汛情来势迅猛,形势紧迫,实为历史罕见。一是到4月底全区累计降水422.3毫米,比常年平均多129.4毫米,致使水库、塘坝暴满溢洪;二是自6月25日以后全区突降暴雨,三天累计平均降水200毫米,致使内河水位陡涨,全部逼近保证水位;三是我区长江水位迅速升高,到6月27日全部越过警戒线,并超过1954年同期水位……到目前为止,全区溃破中、小圩19个,共计1.9万亩,受涝面积196万亩。”

  除此之外,据《巢湖志》等档案记载,1954年,巢湖地区“仅5~8月的降雨量就达1054.8毫米,接近或超过正常年份的全年降水量,水位上涨后,江水倒灌,加上山洪暴发,到6月底水位高达11.32米,大部圩堤溃漫成灾。”使得“全地区淹没农田约27.52万亩,约4.1万户16.52万人受灾”。1969年,“梅雨季节雨量偏大、降雨集中,仅7月14日至18日5天降雨350.9毫米,连续大暴雨致使江湖水位猛涨、山洪暴发。使得全巢县受灾面积22.1万亩,减产约1.03亿斤,受灾人口达15万。”1983年,巢县“自6月25日至7月17日累计雨量428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的40%。湖、河水位迅速上涨。7月26日巢湖闸最高水位12.29米。警戒水位持续时间长达两个半月。大小圩口险情不断出现,全县共破圩83个,淹没农田约15万亩,受淹集镇、村庄436个6568户,受害群众2.07万人;淹没电灌站218座、机房236间、电机100台”。

  一波三折的“两河一站”工程

  据档案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巢湖只是自然调节巢湖径流和长江之水,这样一到汛期时,就会出现江水倒灌,导致巢湖水位上涨,沿岸百姓几乎连年受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巢湖人民为了有效地控制巢湖,把汛期损失降到最低,就对巢湖进行了多次治理。

  这些措施包括:1959年10月至1962年12月,在巢湖湖口修建巢湖闸,控制了巢湖径流;1966年10月至1967年5月在裕溪河入江口修建裕溪闸,防止了江水倒灌;1971年冬至1972年春,又整治了裕溪河,提高了泄洪、引灌和航运的能力。不仅如此,从1951年起,沿湖的各区乡还相继修建机电排灌站,到1985年时已建机电排灌站491处,装机10多万千瓦,排灌面积约200万亩。

  为了更好地解决巢湖洪灾,从1986年开始兴建巢湖流域“两河一站”工程。所谓“两河一站”工程,就是巢湖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开挖牛屯河分洪道、西河小断面整治、兴建凤凰颈排灌站等三项骨干工程的总称。这项工程是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初期利用外资建设的一项重大水利项目,其间还经历了一些波折。

  “早在1954年大水后,水利部就决定对巢湖、滁河、皖河三流域统一进行规划治理,并于1958年4月完成《巢、滁、皖流域规划报告(初稿)》。在这个规划报告中,已对巢湖分洪道问题作了最初的研究,提出了金河口分洪道和牛屯河分洪道两个方案。但因为投资过大、工程艰巨,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实施。”李卫华,当年在巢湖行署水利利用外资项目办公室工作,是这一项目的亲历者。他回忆说,“1969年大水后,有关部门在1974年12月又完成了《巢湖流域水利规划(初稿)》。在这次流域规划中,选定‘四河两站’作为治理方案。内容包括:疏河筑堤,治理裕溪河、西河、兆河,开挖牛屯河分洪道,兴建凤凰颈和神塘河两座大型排灌站。不过,虽然这个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方案中过重的财力、物力和劳力要求,使其难以一下子实现,再加上当时国民经济调整,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这项工程就此缓建。”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安徽省的水利建设开始以引进外资的方式增加投入,加快水利事业的发展。正赶上1980年、1983年的两次洪水,使巢湖流域内的工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损失。解决巢湖流域的洪水出路及引江灌溉的问题,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据李卫华介绍,1984年,有关部门对巢湖流域的洪水出路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明确了新的巢湖流域治理思路:借助外资,先行实施“两河两站”工程,即开挖牛屯河分洪道、进行西河小断面整治、兴建凤凰颈和神塘河两座大型排灌站。“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国内配套资金不足,‘两河两站’工程又调整为‘两河一站’工程,神塘河排灌站工程缓建。”

  东大圩蓄洪区由来已久

  “两河一站”工程的实施,开挖巢湖牛屯河分洪道,分洪流量455—700立方米/秒;整治西河小断面工程,底宽30米;兴建凤凰颈排灌站工程,排洪流量240立方米/秒,引江灌溉流量200立方米/秒。通过综合治理,巢湖入江通道增为三条,这不仅初步解决了汛期巢湖的洪水出路等问题,而且为今天的“引江济淮”工程奠定了基础。

  为了治理巢湖、确保巢湖防洪安全,充分发挥水工程效益,根据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在1993年7月,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还特地制定了《巢湖控制运用办法》。在合肥市档案馆,我们就看到了这份馆藏档案。该《办法》中不仅规定了巢湖流域裕溪河、西河、牛屯河的正常控制水位,而且对汛期时巢湖闸上水位高于规定控制水位、裕溪河水位高于巢湖水位时,都作了明确的处置规定。更为重要的是,在当时的文件中就明确指出,“白湖垦区的东大圩为西河上游蓄洪区。”且对东大圩蓄洪区的运用条件做了详细规定。而我们知道,就在7月18日20时10分,巢湖流域的东大圩蓄洪区开始蓄洪,从而减轻了部分抗洪压力。

  正是经过多年的治理,巢湖的防汛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一组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03年,巢湖流域的滁河、西河发生了历史上较大的洪水,滁河最高洪水位达13.99米,比1991年还高0.21米,但整个流域千亩以上圩口无一溃破,316座水库安然无恙。而对于今年巢湖屡超警戒的水位,有关部门也将以非常之举应对,并科学有序安排。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程堂义 任连慧 刘庆婷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