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科技开发中心章程》(1984年)
《关于举办合肥科技协作交流会情况的报告》(1982年)
《关于促进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意见的报告》(1983年)
发展科技,主要目的还是为经济建设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就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这一方针,合肥市通过协作交流、科技开发等多种方式,使得科技和经济建设更加密切结合。
协作交流结硕果
“合肥地区首届科技协作交流会,开得是成功的。实践证明,科技协作交流会是促进科研和生产结合的好形式……对于加速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982年4月10日至30日,合肥地区首届科技协作交流会举办。6月17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批转了市科委《关于举办合肥科技协作交流会情况的报告》。
从市科委的这份报告中我们了解到,这次科技协作交流会大有收获。首先是发挥了科技优势,加强了协作攻关,这方面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加强了与中央和省属大专院校、科研所的协作,“会上展出的二百一十七项技术难题,有一百零二项被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揭榜承揽,占百分之四十七……这些难题解决以后,对提高产品质量和工效,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以及满足市场需要等方面,都将收到明显的经济效果。”报告中还列举了具体例子。合肥保险粉厂因保险粉成品率低、成本高,企业长期亏损,1981年就亏损了20万元。这次会上由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承接了这项难题,采用甲酸钠做主要原料,用纯碱代替烧碱,这样不仅大幅度降低成本,而且提高了成品率,能够使该厂很快扭亏。
其次,这次交流会促进了推广应用。报告指出,这次交流会不仅展出了可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453项,而且从会上已成交的成果来看,应用范围广,技术先进,经济效果好。如合肥广播科研所试制成功的城市有线电视系统系国内首创,已有十几个单位提出订购设备或接转投产;安徽大学研制的冲床自动保护装置,有利于工人安全操作,颇受机械加工行业的欢迎;合肥工业大学研制的两种粘接剂,可分别用于金属与金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粘接,适用范围较广,引起不少参会者的关注。
从报告中还可看出,参加这次科技协作交流会项目共有1116个,大会期间前来参观、学习、洽谈项目的有12600多人次;更为重要的是,这次交流会不仅沟通了本地区的协作渠道,而且打破地区界限,促进了科技交流,南京、济南、杭州、徐州等市以及我省其他地市也参加了这次交流会,使得更多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了生产力。
为了使科技协作交流工作常态化、规范化,1983年10月,合肥地区科技协作委员会成立,这在全国可是第一家。委员会由市委市政府、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57人组成。12月10日,合肥地区科技协作委员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讨论通过了《合肥地区科技协作委员会工作条例》《合肥市人民政府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科技合作协议书》《关于有偿转让技术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这些举措的实施,标志着合肥的科技协作由松散走向稳定、全面的高级联合。
开发利用见成效
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在协作交流之后就是开发利用了。1984年4月13日,合肥市科技开发中心应运而生。
在1984年6月15日的《合肥市科技开发中心章程》中,我们看到科技开发中心的业务范围有十项之多,既有“开展科技成果有偿转让,促进科学技术的‘四个转移’”“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帮助企业寻找所需技术,组织科技力量对工厂企业的生产技术难题和科研课题开展技术‘诊断’、攻关和协作研究。”也有“组织大专院校、科研设计单位与工厂企业广泛协作或联合,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促进‘科研—生产联合体’和‘科研、设计、生产服务的一条龙’的建立。”“接受委托,为本地区生产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三废综合治理、产品升级换代、技术改造和生产建设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及可行性分析,提供技术方案。”还有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交流、交易会或专业技术培训班,为有关单位和部门引进技术设备,提供技术咨询,组织本地区的科技开发网络活动等。
科技开发中心虽然业务范围广泛,但主要是围绕“开发利用”这一主题开展的。同时,为了加强科技开发工作的业务指导,科技开发中心还成立了科技开发指导委员会。1985年1月24日,合肥市科委批准成立科技开发指导委员会。据档案记载,该委员会的成员“由市科委授权由中心聘请在合肥地区的高校、科研、设计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教授、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由中心颁发聘书”。
科技开发中心及科技开发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对合肥市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效果还是立竿见影的。1984年4月28日我省第一个大学与地方经济结合成计划联盟型关系的经济实体——庐光新技术开发公司成立,该公司是由当时的东市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科技大学化学教研室联合开办;1984年8月30日,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兴建的科研、生产联合体——新经济技术联合开发总公司成立;1985年2月14日,市科委党组批复同意成立合肥技术贸易公司……
举措先进引关注
合肥多举措促进科技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的做法引起了多方关注。在1983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发的《关于促进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意见的报告》中,就特别提到了合肥经验,“合肥市本身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各类科技人员仅占职工总数2%,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但是合肥市拥有中央和省属大专院校12所、科研院(所)49个,科教人员23000多人,占全省科技人员总数15%以上,是一个开展科技工作、发展地方经济的有利条件。市委、市政府把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协作,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一条重要措施。”报告中还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成绩,“近几年来,地方同院校、所协作完成的重点科研项目43个,占全市科研成果36.8%……有13项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仅两年,已收益597万元,超过这些项目总投资的五倍。”
的确,合肥市通过采取联合攻关、成果转让、科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合作活动,但要从根本上不断求得技术进步,还是要靠自力更生。正如1984年2月23日时任市委副书记在市委四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科技方面的优势与经济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即从科技方面的人才、科技成果、信息等宝库中取出优质的原材料,通过工厂的精心加工,生产出优质的现代化产品。可以说,实行教育、科学、经济三者结成联盟,是我们……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挑战的重要对策之一。”同时要由“鞭打快牛”变为鼓励“快牛”,“要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对积极推广科技成果,发展新产品的企业甚至个人,给予一定的扶持。”
科技与经济建设结盟,效果也是明显的。据1985年1月5日《合肥晚报》消息,1984年我市科技工作又有新突破,取得重点科研成果76项,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增加的年产值达1.8亿元。当然,科技与经济合作是多方面的,在抓好工业的同时,农业和其他各行业也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活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程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