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珍档揭秘

时间:2022-07-08 10:21:15


 


  《合肥市科学技术干部管理暂行办法》(1979年)


 


  合肥市科技业余进修学院后来发展成为合肥职工科技大学(资料照片)


 


  《关于召开合肥市科技成果授奖大会的请示报告》(1981年)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始热烈地拥抱“科学的春天”。合肥市也通过制订规章条例、举行授奖大会、开展科研活动等,迎来了科技发展的一股浪潮。

  出台《合肥市科学技术干部管理暂行办法》

  “经市政府批准,我市今年晋升了两名总工程师和七名副总工程师。”这是1980年4月11日《合肥报》刊发的一条科技方面的新闻。这则新闻着重介绍了两名晋升的总工程师,一名是合肥矿山机器厂的文伯行,年仅44岁,精通日、英、俄、德四国语言,在主管和参加wr60全履带挖掘机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中,他和同事们采用国内外多种新技术,最终研究成功,填补了国家一项空白,荣获一机部的科学大会奖。另一名是老知识分子荣德馨,从事纺织工业已有五十多年,对纺织工业生产和纺织技术都比较熟悉,他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最终从原安纺一厂副总工程师晋升为合肥市纺织局总工程师。

  “在工装夹具改革方面做出显著贡献的全国劳动模范黄龙兴,由七级车工破格提为副工程师,并正式授予技术职称证书。”这是1980年4月23日《合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又一条新闻《全国劳模黄龙兴当上了副工程师》。从这篇新闻中我们了解到,黄龙兴是合肥液压件厂一名工人,从1974年开始致力于工装夹具研究,革新各种工装夹具、刀具423项,他革新的各种夹具平均提高工效4倍以上;他还自己设计制造专用机床3台。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中,像这样的新闻还有不少。“全国科学大会以后,我市各级党组织重视科技工作和科技人员,把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摆到了重要位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委决定在市人事局设科技干部管理科,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正如合肥市档案馆馆藏的1979年11月24日《关于合肥市落实科技人员政策情况的汇报》中所说,“……技术职称绝大部分已经恢复;晋升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到9月底已提总工程师1人、副总工程师4人、工程师141人……有120名科技人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科技队伍,达6412名。”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早在1979年1月,合肥市就出台了《合肥市科学技术干部管理暂行办法》,从制度上加强科技发展工作。这份《暂行办法》从科学技术干部的技术职称、晋升技术职称的条件及科学技术干部晋升审批权限和管理办法等几个方面规范了科技干部管理。其中,科技干部的技术职称分为工程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等;并分别规定了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工程师和技术员的技术职称晋升条件。

  《暂行办法》实行后,不仅为科技人员的考核评定和晋升工作提供了保障,而且选拔了一批科技人员担任领导职务。在《关于合肥市落实科技人员政策情况的汇报》中就指出,“市化工系统自去年以来,已选拔33名科技人员担任了局、厂、车间、科室的领导(其中一名担任化工局副局长,三名担任厂级领导),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科技人员选拔到领导岗位以后,党组织积极支持他们工作,使他们真正有职有权,“市无线电一厂党委放手让提拔上来的科技人员管理生产技术,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该厂试制的1.7兆有线载波传输测试仪,由于解决了生产技术上的难题,使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授奖大会“坚决杜绝平均分奖”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怎样才能体现呢?怎样才能使有价值的项目得到应有的评价,使付出辛勤劳动的科技人员得到应得的奖励呢?基于此,合肥市在1980年5月成立了合肥市科技成果评选奖励委员会。在一份《关于成立合肥市科技成果评选奖励委员会的通知》档案中,我们看到最亮眼的就是,聘请的31名委员会组成人员中,90%都是各行业的专家和业务干部,保证了评选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对于评选出来的优秀科技成果如何奖励呢?召开授奖大会可以说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在一份1981年3月28日市科委向市政府呈报的《关于召开合肥市科技成果授奖大会的请示报告》中,就指出,“为了尊重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拟对我市自科技大会以来各条战线所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进行一次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奖励。”科技成果评选奖励委员会对各基层单位报来的110余项科技成果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召开了18次评审会,经过反复核实、协商、评议,评选出了70多项优秀科技成果,并评选出了各等级奖项。

  在这份请示报告中,还说明了奖励的条件和形式,“参照国家颁布的《发明奖励条例》《技术改进奖励条例》《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和省科技成果奖励标准等文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根据科技成果的实际作用大小和技术复杂程度,拟将科技成果分为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并且特别指出,“坚决杜绝那种不区别有无贡献和贡献大小、平均分奖。”

  其实,早在1979年9月,合肥市就召开了青少年优秀科技作品授奖大会。据档案记载,为迎接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这年3月中旬,我市开展了全市青少年科技作品征集评比活动。共征集51件作品,评出较好作品18件,其中13件获选参加全国展览。9月25日,全市青少年优秀科技作品授奖大会召开。

  科技宣传、培训交流全新发展

  科技要发展,教育培训是不可缺少的。1980年4月,合肥市科技业余进修学院成立,招生对象主要是在职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业务领导干部和部分具有高中文化水平,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1982年5月,合肥市第一所农民业余科技学校——东方红公社农民业余科技学校开学,学校开设农业技术、财会业务、建筑工程和医疗卫生四个班。

  这一时期,科技的宣传、交流协作也都有了新的发展。1980年4月,我省第一个大型立体科技画廊——合肥科学技术画廊落成并正式展出。首期展出的有合肥地区轻纺、电子、化工、机械、医疗卫生、农业等系统28个单位和企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1982年4月,合肥地区首届科技成果交流会举办,会上展出科研成果453项、生产技术难题217项、技术服务项目446个;4月10日至30日,还召开了首届合肥科学技术协作交流会,张榜招标的227项生产技术难题中有103项被揭榜投标,转让科技成果8项,正式或草签攻关合同20项,同时还开展了人才交流,28名工程技术人员提出对口调整或兼职参加技术攻关。

  正是因为这些措施的施行,合肥拥抱“科学春天”的脚步越来越快。在1981年6月23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今后合肥市科技工作要坚决贯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以促进国民经济调整和发展为中心,从“盲目赶超”转向“生产技术、实用技术”,从“高精尖”转向“吃穿住用”,为轻纺、电子等工业的发展服务,为农副业生产的提高服务,为人民生活的改善服务。

  □程堂义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程堂义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