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珍档揭秘

时间:2022-05-10 09:40:51


 


  曾经的米捐局巷(资料图片)


 


  芜湖市档案馆馆藏1945年《商业概况》中记载:芜湖“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十九世纪末,停泊在芜湖青弋江口的船只

  □李亦为 程堂义

  为何设立两个“米捐局”

  据档案记载,芜湖米市兴盛后,米行的房子从江堰上直伸到江心里,从大砻坊到宝塔根,一年365天全是运米的帆船,首尾相接。大清银行、安徽地方银行、美孚洋行和数不清的钱庄银楼在芜湖展开米金融;世界航运巨头如英国太古、怡和、日本日清等都到芜湖运米。于是在1898年,安徽在芜湖设立了米捐局。

  米捐,是当时官府征收的苛捐杂税中的一种。芜湖既成米市,米捐自不可免。米捐局也就形成了。据档案记载,当时政府规定,所有运输米粮的船只,出安徽境内必须停靠于芜湖缴纳米捐,这就使得安徽米粮必须在芜湖集散。

  但让人不解的是,芜湖除了有安徽米捐局外,江苏米捐局也设在了这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江总督张之洞要在江苏境内设置米厘卡,立即遭到芜湖米商的强烈反对,因米船过江苏境内还需要重复缴税,必将导致米商设法逃避芜湖而直接运销江苏,分散芜湖粮源。后经两省协议,决定在芜湖另附设江苏米捐局,预征米船过大胜关等应缴之捐银。并规定从芜湖出口一石米,需要缴纳捐银一钱一分七厘二毫,江苏捐银七分。通过这种强制手段,从而保证了芜湖米市充裕、稳定的粮食来源。

  据档案记载,自1898年芜湖设立米捐局,芜湖米市也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芜湖成为当时我国长江中下游最大的米粮集散地。有数据表明,解放前芜湖计有米号124家、米行48家、小市行218家、砻坊和碾米厂134家。上世纪初的《芜湖县志》中记载:米粮输出量多时达500多万石,少时也有三四百万石。直至1919年连续两年大丰收,经芜湖输出的米粮更是突破1000万石。当时曾有“堆则如山,出则如江”的说法,来形容当时芜湖米市的盛况。

  因为米捐局的设立,还专门有了一条米捐局巷。据档案记载,它南起芜湖的中二街,北至镜湖路,全长约100米,宽2米。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米捐局巷已难觅旧貌了。

  “米捐局巷”的历史印记

  米捐局巷因米捐局而成名,虽然不长也不宽,但却“卧虎藏龙”,因为这里除了设有米捐局,见证了芜湖米市的繁荣外,在这里还发生了不少在历史有影响的大事。例如这里曾是安徽省革命党人组织的大本营——安徽公学的旧址。

  安徽公学,是清朝末期由著名教育家李光炯和卢仲农共同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是当时安徽省反清运动的大本营,公学聘请的教师大多是当时安徽省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或一些有名的领袖人物也曾先后来到公学任教。而米捐局巷内右侧大半条巷子的房屋都是安徽公学用房,一色徽式平房,共有房屋三四十间。

  芜湖光复后的1912年7月,李光炯和卢仲农鉴于安徽职业教育落后的情况,将安徽公学改为私立甲种实业学堂,并将校址由米捐局巷迁到芜湖东门外校场街,分设农、商两科,卢仲农任校长。后来学校规模逐渐扩大,1914年改为公办的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后来从这所学校中走出了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例如合肥的早期党员胡允恭、陈原道等。

  而另一件发生在此的大事则是孙中山曾在米捐局巷逗留。1912年10月30日上午8时许,孙中山乘坐“联鲸”号兵舰到达芜湖市弋矶山附近的江面,然后,兵舰上驶到达中江塔附近的接官厅停泊。当天上午,芜湖各界人士聚集在米捐局巷附近欢迎孙中山。孙中山下船后乘坐马车到达米捐局巷附近的会场。会场门前用竹花扎成辕门,两旁围以色布。辕门之内,列菊成山,极为美丽。由会场至米捐局巷延长半里皆用彩布为棚,巡士守望为卫,各界来宾赴会者约以万计,场为之满,途为之塞。欢迎场面十分隆重。

  据档案记载,当时孙中山在这里做了一场演讲,受到在场安徽公学、皖江中学等广大师生和广大市民们的热烈欢迎,掌声和口号声接连不断,整个会场十分隆重。欢迎大会后,孙中山一行乘马车到米捐局稍事休息,后又到广东会馆参加了广东同乡会举办的欢迎宴会。下午3时许,孙中山至江口乘坐“联鲸”舰,观阅芜湖东西梁山炮台后,便回到了上海。

  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一直颇为发达。据史料记载,南唐时就呈现出“楼台森列”“烟火万家”的景象;南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芜湖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市镇,境内大工山古铜矿遗址就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从明代开始,芜湖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浆染等手工业已闻名遐迩,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之说,形成号称“芜湖巨店”的大型浆染工场,直至清朝时芜湖米市的形成。

  因此说,虽然芜湖米捐局早已不复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芜湖米市的形成与繁荣,带动了芜湖经济的全面发展,如金融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方面。同时,米粮大批量、长距离的运销,促进了芜湖工商业和埠际贸易的发展,芜湖的早期工业也随着米市的兴起逐步形成。

  1876年,中英签订的“烟台条约”将芜湖与浙江的温州等四个城市辟为通商口岸,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给芜湖民族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也从此打开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大门。据档案记载,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芜湖和上海为起讫点的芜申运河,更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芜湖开放通商口岸后,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的同时,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刺激了芜湖近代工业的发展。

  因此,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不少都是在芜湖建立的。例如,1883年芜湖架设了有线电报线路,为全省第一个使用电报的城市;1897年投产的益新(机磨)米面公司,规模居当时全国同类工厂首位;上世纪30年代还曾开通民航,飞上海和武汉两市……这些都像芜湖米市一样被载入了史册。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李亦为 程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