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珍档揭秘 > 要闻揭秘

淮北市 “因煤而建” 从何说起?

时间:2020-04-14 10:26:46

  

325地质队在淮北地区开展煤田普查工作场景

上世纪50年代末,大规模开发淮北煤矿的场景

淮北煤矿筹备处启动的相关文件

    “因煤而建,缘煤而兴”。是现在人们提到淮北时经常说的一句话。而这句话所包含的历史,则与淮北市的诞生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60年前的煤炭大开发、大建设,也就没有淮北市的成立。

  淮北煤炭开采始于1200多年前

  说到淮北煤炭的开采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中期。据史料记载,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在现在淮北所在地的相地,筑城时就发现“投火可热”的“石墨”。而到了明代中期万历年间,濉溪口和烈山一带的煤炭已被开发利用,成为那一地区规模最大、煤窑最多的采矿区。

  在中共淮北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我们还看到《淮北市志》等史料上记载,明天启初年(公元1622年)前后,宿州知府祁承业在一些私人信件及其所著《符离弥变纪事》中称,“开窑已至七十余处,计众当不下三千”。乾隆十年(1745年),清廷批准在烈山开煤矿。而到了1900年,宿城秀才周绍棠获得开采权,组建合众公司;1904年,徐州道台袁大化抢占烈山煤矿;1905年,临涣绅士周玉山出资组建普利公司;1915年,安徽督军倪嗣冲组建普益公司。

  时间到了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把烈山煤矿收归国有,成立农矿部烈山煤矿总局。当时的烈山煤矿辖南北两矿,南矿产无烟煤,10口井中有2口生产;北矿产烟煤,1口井生产。“矿内运煤采用电力,生产和经营的职能机构以及浴室、医院、学校等附属设施比较完善,日产量达到500吨。”据淮北史志研究室相关人员介绍。但到1938年5月日军占领烈山后,烈山煤矿属日本“华中株式会社”。1945年日军投降后,国民政府又筹划修复烈山煤矿,但直到解放前夕,烈山煤矿的生产一直没有得到恢复。

  随着1949年1月淮海战役的胜利,烈山煤矿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949年12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同意地方开采烈山煤矿无烟煤。1955年3月,安徽省成立地方国营烈山煤矿筹备处,同时,濉溪县成立采煤团,在烈山矿区进行旧矿井的修复及小规模开采煤炭工作。

  拉开淮北煤炭大开发序幕

  我们知道,勘探是煤矿开发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淮北煤炭的勘探和开发。

  “1955年5月,安徽省工业厅勘探队首次组队进驻烈山地区进行勘探,初步获取了一些地质数据。一个月后,国家地质部华东地质局又组建宿县地质普查队,在徐州以南、宿县以北,津浦铁路以西、青龙集以东1500平方公里内展开地质普查。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工作,普查队明确提出该地区是一成煤远景区。”淮北史志研究室相关人员说,在此基础上,1955年9月,华东地质局决定成立325地质队,进驻淮北地区开展煤田地质普查工作。325队到达后,很快在烈山陆庄以东打了第一眼钻孔,见煤8层。又经过两年大规模的正规勘探,325地质队正式提交了一份报告,充分肯定了淮北这一煤层聚集地区的开采价值,估计总储量8亿吨左右,具备了建设成为一个煤炭工业基地的条件。

  根据地质勘探的结论,当时的安徽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大规模开发淮北矿区。

  据《淮北市志》等史料记载,1957年8月底,中共安徽省委指令淮南煤矿负责淮北矿区开发的筹备工作。同年10月,淮南煤矿的先遣人员来到淮北,进行实地勘察。根据所掌握的材料,拟定出一个初步的开发规划和施工方案。方案包括铁路线、公路线、高压输电线路的修建、河流改道设计以及煤矿最初建设规模和市区所在位置等。

  根据这一方案,中共安徽省委先批准成立了淮北矿区的闸河煤矿筹备处,开始破土动工建设。到了1958年5月5日,淮北煤矿筹备处成立,全面负责和领导淮北地区中央投资和地方投资煤矿建设工作,受国家煤炭部和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双重领导。5月上旬,淮北煤矿筹备处提出煤田开发规划的初步意见,并向中共安徽省委作了汇报。

  应该说,淮北煤矿筹备处的成立,拉开了大规模开发淮北煤矿的序幕。

  “先有濉溪市再有淮北市”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淮北市下辖濉溪县。但你可能不知道,上世纪50年代末首先成立的则是濉溪市,然后才有淮北市。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加强党对煤炭开发工作的领导,1958年6月4日中共淮北煤矿委员会成立,自此安徽省加大了对淮北煤矿的建设力度。抽调的大批干部、工人等各路建设队伍和数万民工数日内云集淮北。到1959年1月初时,全矿区职工增至2.4万多人。”淮北市史志研究室相关人员告诉我们,“几千名建井工人和数万名民工一下涌进淮北,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吃和住等生活问题。”

  的确,据淮北一些老工人回忆,比如有些井口远离村庄,无民房可以借宿。建设者们就在平地上搭起窝棚。一个窝棚少则数人,多则几十人挤在一起。为了解决住的问题,大家一起动手拓土坯,自建简陋的住房。吃饭问题也同样困难。无论干部、工人,一律吃大锅饭。一日三餐,山芋面窝窝头就咸菜。至于文化、卫生等福利设施,更是一无所有。井口刚刚开挖时,矿区甚至连个澡堂都没有。工人下井后一身泥水,只能在水坑沟沿或水井旁边打水淋洗。器材、材料、设备以及动力的匮乏,更是筹建初期的严重困难。没有机动车辆,没有起吊设备,广大职工就采用人拉肩扛,马车驴车一起上的方法搬运和安装设备。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虽然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艰苦拼搏,任劳任怨,推动着淮北矿区的开发建设,但随着矿区人员的不断增多,急需建立商业网点,为矿区供应大量生活必需品;需要建立文化设施,满足日益扩大的文化需求。因此管理矿区,建立煤矿城市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据史料记载,1958年10月和11月,中共淮北矿委两次向中共安徽省委报告,建议早日成立淮北市。安徽省委原则同意设市,但名称定为濉溪市。1959年1月31日,经安徽省委批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濉溪市委员会。濉溪市委主要领导均由中共淮北矿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实行市、矿党委合署办公。

  “中共濉溪市委成立之后,围绕淮北煤矿建设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除了加强党的建设,重点是围绕煤矿建设组织劳动生产竞赛活动,加强新工人的思想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的组织纪律性,并在职工中开展遵纪守法、有关政策和安全生产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还安排了矿区生活供应和落实职工福利。”淮北市史志研究室相关人员介绍说。

  随着淮北矿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到1959年底时,淮北矿区连同职工家属已超过6万人,符合了建立城市的标准。这样在1960年1月,中共濉溪市委遂报请中共安徽省委,要求早日成立濉溪市。1960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濉溪市成立。据淮北市史志研究室相关人员介绍,当时的濉溪市人民委员会与濉溪县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中共濉溪市委以淮北矿委为主组成,统一领导市区工作。“为便于统一安排矿区的工作,决定将当时属于萧县的杜集、朔里两个公社的全部及其他11个大队划给濉溪县,连同濉溪县和矿区有关的地区为基础,统一规划市政建设和组织支援矿区生产建设工作。”

  濉溪市建市初期,中共濉溪市委、市人民委员会把加快淮北煤矿建设作为全市工作的重点,团结全市人民开拓前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市属厂矿企业分布于萧县、濉溪、宿县三县,于是在1964年5月7日,濉溪市人民委员会向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上报《关于请求将“濉溪市”名称改为“淮北市”的报告》。1971年4月2日,经同意,濉溪市改名为淮北市。这样,1960年4月6日,就作为濉溪市(淮北市)建立的日期,被载入了历史史册,也就有了“先有濉溪市再有淮北市”的历史渊源。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沈怀文 程堂义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