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地名探究 > 要闻播报

黟县的“黝县”说

时间:2020-05-11 09:31:50

  一、“黝县”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置黝县,属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01年),鄣郡从会稽郡分出,黝、歙两县改属鄣郡。

  就目前能查阅的史籍,“黝”字最早所见古籍的是被誉为“地方志鼻祖”的《越绝书》:“乌程、余杭、黝、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刻石徙之。”此外还有《汉书》《晋书》和《元和郡县志》等,都出现有关黝县的记载。《汉书》是正史,作者是历史学家班固。《汉书·地理志》云:“丹扬郡……黝,渐江水出南蛮夷中,东入海。成帝鸿嘉二年为广德王国。莽曰愬虏。”

  二、“黝县”为何改称“黟县”

  “黝县”后改称“黟县”,因“幼儿小”改“黑而多”,据考是因为黟县特产石墨和柿心黑木,且岁贡朝廷。对于朝廷进贡的不断丰富,黟县的价值逐渐地被确认,导致县名的改称。

  《汉书·地理志》:“黟属丹阳郡,今县南十八里有墨岭,山岭上有石特起十余丈,峰若剑峙,时有灵鼓潜发,岭傍窦山石墨可书。”《江南通志》刘煦:“黟,音同黳,黟南石墨岭出石墨故也。”《说文解字》:黟,黑木也,从黑多声;丹阳有黟县。《新安图经》:岁贡柿心黑木,黟之字系职此之。

  在文献的记载中,黝县何时确改为黟县,有汉说、唐说、宋说等,据舒甘来先生考证,黝字改黟字,源自东汉,其理由如下:

  首先,《说文解字》最早将黝县规范为黟县。《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作者许慎(约公元58年—约公元147年),在字典中对黟、黝的释解是:

  黝:黑部:黝:微青黑色。从黑幼声。《尔雅》曰:“地谓之黝。”

  黟:黑部:黟:黑木也。从黑多声。丹阳有黟县。

  清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丹杨有黟县。《地理志》本作黝……乃误本耳。今安徽徽州府黟县是其地。”这充分表明,至少从东汉《说文》时起,黟县的县名就由黝勘正为黟了,这是最早在古籍上拨误反正的记载。

  其次,东汉后的史籍基本上是写黟县。查阅东汉后的主要史籍,《水经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新安志》等等,都是采用黟县这个规范的称谓了。《水经注》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这里,黟县、黟山已是规范名称了。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黟县》云:“黟,《汉书·地理志》作“黝”,秦汉均写作‘黝县’,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改作‘黟县’。”

  三、“黝”字如何念

  在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和商务印书馆编的《新华字典》等仅一个字音,念“yǒu”音。而在大型辞书,如《辞源》则有“yī,於脂切,平,脂韻,影”的注音。

  汉语大辞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卷12载:黝[yī《广韵》於脂切,平脂,影。]⑴县名。即黟县。在安徽。《汉书·地理志上》:“黝,渐江水出南蛮夷中,东入海。”颜师古注:“黝音伊,字本作黟,其音同。”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乌程、余杭、黝、歙、芜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帝刻石徙之。”⑵黑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黝木,节以盅兽,可以焉鞭。”

  清朝翰林王念孙也早就提出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则,建立义通说,归纳《诗经》《楚辞》的声韵系统,定古韵为二十二部,以形音义互相推求,有独到的见解。他说:“黟从多声,于古音属歌部,于今音属支部。若黝从幼声,则古今音皆属幽部,幽之字无与支、歌部通者,黟字不得借作黝也。此因字形有似而误也。各史志或作黟,或作黝,其作黝者,皆为误本《汉志》所惑。《玉篇》黝字无伊音。《广韵》黝,於脂切,县名,属歙州。误与各史志同。”《太平寰宇记》亦云:“汉书韦昭音义,黟音伊,或从幼,二字相似,盖写而误焉。”

  古代考据学者意见基本一致的是,秦皇建的是黟县,因黟、黝两字字形相似,黟县被后人误写为黝县(《汉书》是始作俑者),以致以讹传讹,就这样流传下来。直至建安十三年,陈仆、祖山率山越二万户屯兵黟县林历山,吴将贺齐奉命征讨。此战,贺齐俘获山越士兵近万名;俘杀陈仆、祖山所部将士七千多名。平定山越后,黝县也正式改名黟县,正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从蛮荒之地走入中华文明的历史。

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