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地名探究 > 要闻播报

合肥“井”字地名传说: 一桶水汲出千年岁月

时间:2020-11-27 09:48:34


○杨玉井村  杨钧  摄

○杨玉井村的古井  杨钧  摄

 ○周井村

○百花井

○育新小学曾叫“双井巷”小学

○双井巷和育新小学只有一墙之隔

○一年四季繁花似锦的义井路

   

  ○美丽乡村小墩井 方华 摄

   

  ○杨玉井村原貌依旧 杨钧 摄

  当你行走在合肥的大街小巷,时不时会偶遇一口口古井,它们有的已成历史景观,有的井水依旧清澈可见。翻开合肥的地图,你还能看到很多带“井”的地名,如百花井、义井路、双井巷、周井村、杨玉井、小墩井……从这些地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井与人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合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带“井”的地名?这些“井”字地名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庐州历史文化?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声,从合肥的“井”字地名中感受独具特色的庐州市井文化。

  百花井:这里有座“公主井”

  在合肥市的庐阳区,有个地方叫“百花井”。对于老合肥人来说,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地名,这里,还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百花井位置在原市政府宿舍附近,南起寿春路,北转西至阜阳北路。现在那里有一个居民小区,名“百花井巷”。在庐州历史文化中,百花井和逍遥津、三孝口等一样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

  《安徽省合肥市地名录》中云,百花井相传为五代吴王杨行密女儿百花公主府中的井,巷因井而得名。

  杨行密,合肥人。相传他相貌奇伟、力举百斤,屡建战功,是唐朝末年叱咤风云的人物。

  唐末因朝政腐败,国祚日衰,引发战乱,以致各地藩镇纷纷崛起,展开了互相兼并的混战,形成了全国大分裂的五代十国的局面,杨行密是当时吴国的国王。中和三年,杨行密被朝廷招抚,任庐州刺史,自练庐州军,不仅占了庐州全境,而且开始拓土扩张,纵横于江淮之间,其势力涵盖今江苏、安徽的大部分地区,兵力之强,领域之广,成为十国之最。景福元年(892年)被任为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902年),被唐昭宗封为吴王,成为唐朝的藩王。

  杨行密被封为吴王之后,在合肥大蜀山建立了行宫。杨行密有一个女儿,名百花,自他当上吴王后,就把爱女百花从吴山集接到城内,并为她单独建造一座府第。在百花公主府第的院中,有一口深不见底的老井,井水清澈,冬暖夏凉,而且不论旱涝,终年水源不竭。百花公主年轻貌美、光彩照人,每天不但汲井水梳洗,而且她必以井水为镜,临井水梳妆打扮。

  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病卒,其棺椁由长子杨渥和百花公主护送回乡,葬于合肥城北吴山镇之南侧。吴王陵墓十分高伟, 其碑文曰:“唐吴王墓”。百花公主至爱至孝,建屋为父守墓,死后亦葬于吴王墓不远处。

  据在百花井巷居住多年的老人们说,很早以前,古井已被厚厚的水泥盖子封死,在上面用青石圈起一个假设的井栏,外面又用砖块把井栏围了起来。到了1987年旧城改造时,就把这口古井填平了。从此,百花井名存实亡,在八方市廛、车水马龙的市中心,每天摩肩接踵的来往行人,口头上常会说到“百花井”,但很少有人知道“井”在何处了,倒是有一宾馆就取名百花宾馆。

  听老一辈们说,关于百花井巷也有着这样一段回忆……

  据当地老人回忆,百花井巷外的寿春路曾被定名向阳路,后来又改名为柳陌巷,上世纪70 年代改造时改为寿春路。那时,百花井巷口有个向阳路粮站,旁边还有个卖自来水的商店,一桶水一分钱,大概50斤,家家户户都要在那里买水吃用……

  “百花井的水煮出来的稀饭好吃”闻名于合肥,远远近近的居民都来百花井挑水回家煮稀饭。直到1987 年,随着旧城改造,百花井一带的平房都被拆除了,百花井终被填平掩埋在楼房之下。

  现在,百花井已经不单指那口井了,很多老合肥人对这个百花传说很有记忆,所以很多建筑、门店等都想和百花沾个边。从公主府第,到寻常人家;从百花井水,到高楼大厦,时间的烙印在百花井巷内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百花井巷随着时代的变迁,积淀得淡定且安详。

  义井路:这条老街一年四季繁花似锦

  穿越蒙城路,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路,长不过600米。卖花卉的商家把园子装扮成小花园,萌萌的多肉、攒簇的绣球、缤纷的月季,点缀以翠绿的铜钱草、绿萝、兰草,每一次呼吸,鲜花馥郁扑鼻而来。

  这便是庐阳区义井路民俗花卉街。这是一条由鲜花编织的鲜活街区,整条街是绿植、花卉的世界,间或还有售卖金鱼、书画、奇石的小店。“春夏天这条街很美,到了雪天更有一种景致。那时候树叶落光了,枝头一片纯白,静悄悄的,非常美。”附近的居民如是说。

  义井路吸引人的不仅是其鲜艳欢快的花卉市场,更是其浓厚的文化底蕴。

  如果说,花鸟鱼虫、满目皆绿,为义井路带来了鲜活的外表,而几间极富文化气息的小店,则为这条街源源不断提供浓郁的底蕴。

  比如售卖吴山铁字的“铁研居”,小店里的铁字全都由吴山铁字传人邓之元的各种书法为蓝本创作。“以锤代笔,以铁代墨”的吴山铁字向来被称为中华一绝。铁字书法与用纸保存的书法作品相比较,保存时间更长,而又比石刻碑刻更为轻便,易于携带。

  售卖婺源砚的“砚石轩”,老板吴乔自己就个书画爱好者,十几平米的店铺里,摆放着各种老坑砚台。不少书画爱好者、收藏爱好者隔三差五就要来店里看看、聊聊,或者带一方自己的心头好回去。

  为什么会闹中取静,规划出这样一条市场?

  一位家住附近的老人说,2005年以前,这里还叫正丰花市,生意清冷。2006年9月,庐阳区百帮创业社区服务双岗义井路一条街开门迎业,道路两侧共有商铺、门面近百个,是双岗街道为拆违对象、下岗失业人员以及辖区内的无业人员专门设立的就业经营场所。

  到了2010年中秋,双岗街道利用正丰花市的花卉优势和庐阳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打造成合肥乃至安徽省首条民俗花卉街。不少店家反馈,这次改造让义井路人气更旺,生意也更好了。

  而义井路的名字也有些来历,作为一条新修的城市支路,记载不多。在起名字的时候,也有两种说法:一是周围有纵横交错的几条路,形成个井字形;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一带过去就叫一里井,后来修建义井路的时候,因为北边已经有一条短短的巷道叫一里井了,这里就按照一里井的发音起名叫义井路了。

  如今,民俗花卉街已经发展成为合肥北门最大的花鸟虫鱼市场,字画、奇石、绿植、渔具、花卉作为其五大“招牌”。

  未来,这处闹中取静的商业街,还将继续陪伴在合肥人身边,为老城生活注入灵动和鲜活的气息。

  双井巷:这里流传着凄美的“双锦”故事

  在今长江中路与徽州大道交口(原范巷口)西南,有着一所百年名校——合肥市育新小学(该校现位于固镇路,此为原校址)。育新小学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 1905 年,始名为合肥县官立城西两等小学堂,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时合肥最早创办的小学之一。后曾多次易名。1953 年改名为合肥市“双井巷小学”,1967 年取“培育新人”之意改称合肥市“育新小学”,沿用至今。而长不过百米、宽不过三米的双井巷就在育新小学的东边,和育新小学只有一墙之隔。

  双井巷因巷内曾有两口古井,水质清澈而不苦涩得名。据合肥地方志记载,双井巷东南起徽州路,西转北至安庆路,原巷南通长江路。曾分东双井巷和西双井巷,巷由古色古香的青石板铺就,抗战时期,有一口古井坍塌,被填平,但巷名未变。东双井巷今位于银成公寓南侧,如今仅存百米左右。而西双井巷在原育新小学教师宿舍楼院墙以外,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因城市建设发展,天徽大厦破土动工后不复存在,但双井巷的美丽传说依然流传民间。  

  双井巷有着一段迷人的传说。相传在南宋时期,双井巷内有两家织锦机房,两家织锦手艺各具特色,为乡邻所喜,因此此巷便被称作“双锦巷”,因两家各有一井故又名“双井巷”。巷东首锦房有一男织工,姓蒋、名云宝,年三十好几而仍单身一人,善织飞禽走兽且栩栩如生。巷西首锦房有一女织工,姓金,人称金姑娘,年近三十亦未婚嫁,善织花草树木而形神兼似。

  传有一买锦客户在比较两家锦料后,觉得虽各有特点,但又总觉得互有缺憾,便随口说道:“若金姑娘所织花草树木能配以云宝的飞禽走兽,那就相得益彰、举世称绝了。”虽说两户人家同操一业,各自营生,如何能合而互补呢?  

  话分两头,买锦人当是“说者无心”信口道来,然颇善算计的金姑娘养母却是“听者有意”,其经一番苦苦思索便萌发欲招云宝为赘婿之念,既可得云宝织锦之长,又可发自家营生。金姑娘与云宝虽平日不曾往来,但各自均未婚嫁,平素亦有钦慕之心,经金母两头搭叙,两人便当即应允成就姻缘。  

  自蒋云宝入赘金家后,金家织锦营生自此日渐兴旺。然金姑娘之养母一心赚钱,只想着发财,丝毫不顾念云宝和金姑娘新婚,逼迫二人没日没夜地干活,而少予两人闲暇。云宝与金姑娘虽近在咫尺却要忍相思之苦,过着挂名夫妻的生活。

  一日,云哥正在锦上织绣,望着锦绣中几欲振翅飞出的仙鹤,忽然想起与金姑娘日夜劳作之苦,不禁感叹:“仙鹤、仙鹤,你若有灵,就当将我和金姑驮向远方他乡,早脱劳役之苦,共襄秦晋之好,白头偕老便好了。”哪知此语一出,话音刚落,锦中仙鹤竟真破锦而出,而后将云哥、金姑驮起,一直飞到南京才落下。从此两人就在南京织锦传艺,更被南京人尊为织锦祖师爷蒋公。  

  民间传说二人落户南京后不忍家乡双井巷衰败,央求仙鹤驮一道人在原双井巷机房处辟为道观,名曰“白鹤观”,复使双井巷重聚生气。有《庐州府志》载明代诗人万廷诗:“经过此地见瑶台,曾是仙人跨鹤来”为证。

  如今,古老的双井巷虽已难窥原貌,百年名校育新小学也早已搬迁,但这里留下的动人传说和记忆里的美丽校园仍然让人难以忘怀。

  周井村:这里有5000年前的大城畈古城遗址

  庐江县有个“周井村”,村庄全是周姓人家居住,村庄内有一口千年古井,村由“井”得名。据周氏家谱记载,均为周瑜后裔。

  有一条山脉叫大别山,由北向南山峦起伏,在这里形成了绿色屏障。山脉脚下千里沃野,富饶辽阔,万亩良田,河流相串,是庐江县西南的天然粮仓。溯源历史,这里原本就是一座千年古城,进可攻退可守,自古为吴楚战略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岁月湮灭了一座三千年前的古舒国都城,两千多年前庐江郡郡址所在地,皇天后土掩埋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这个地方叫“大城畈”,坐落在庐江县城西南的柯坦镇城池村,方圆十华里,可以想象古庐江郡当年商贸繁华与兴盛。

  城池的旁边有一口大塘,当地百姓称之为“大汉塘”,如今已被改造成为排灌庄稼的当家水库,树木葱郁,白鹭飞翔。当年高耸的古城墙被剥蚀成“埂”,“城池埂”或“古埂”村由此得名。虽历尽沧桑,但古城墙遗址依旧,古城池地貌依然,护城河仍依稀可见,碧浪清波,蒿草萋萋,环绕着古城址相依相伴。农民耕地时,偶尔还能挖到古城砖、古陶罐碎片等生活器具。虽时过境迁,仿佛仍能看到当年诸侯争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一代枭雄曹操筑城为都,囤粮积谷,备战练兵的热闹场景。

  古城池的中心地段占地方圆约一平方公里,呈四方形,内城虽变成粮田,但从整体上看仍不失原貌。据当地老人说,古城分东城、西城,前城门向东,后城门向西,与《庐江县志》等史书资料记载基本相似。东城门护城河前有水圩,即今天的水圩村民组,是用于进攻或防御敌人侵犯的安全屏障。西城门前有“荷碧塘”,是后城花园赏景地方,退可进入深山。距城西门2公里,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古运兵道,南通桐城大关,北通长冲设有冷水关。从古城遗址的外部环境看,东有小烟墩、大烟墩,即“烽火台”,是两处用于燃放狼烟报告敌情的“报警”前哨。古城以北地势平坦,是兵马操练的地方,旁边有大汉塘,现为新建水库,面积300多亩水面。专家考证为兵马饮用水的地方。古城右侧有一“草院”,今草院村民组,是兵马屯积粮草的场所。大荒田、小荒田,即今徐田村民组,近百亩良田荒废专供放马、练兵或布阵。在古城西边有老曹山、小山,即今土院村民组的两处土山,曾出土过石斧、石镞、麻布文陶罐等文物,为古人类活动居住遗址。1958年,当时人民公社组织挖掘队,在老曹山挖开一座千年古墓,出土大批的金银珠宝、佩剑、青铜器、陶器等随葬品,按墓葬的豪华程度可确定主人为武将,为“曹王墓”,无史料记载,当地百姓传说与曹操有血亲关系。

  古城遗址东南方有一座白兔山,此山由三座山峰相连呈圆顶形的小山脉,传说是“宝兔”拉下三粒屎变成的,现已被石料场挖掘利用,整个山体遭到破坏,失去了原貌。山下有一个村庄全是周姓人家居住,村庄内有一口千年古井,村由“井”得名,即“周井村”,据周氏家谱记载,均为周瑜后裔。1986年村民淘井,无意中淘到石斧、石箭、陶鼎,上交县文物管理部门,经鉴定为商周时期文物,证明了5000年以前大城畈古城遗址就有人类活动居住。当地百姓在田间劳动时,还经常犁出“石矛”,“石锤”之类原始石器。当时人类在这里建城池,看中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可农耕可经商兴业,气候、自然和山水环境,适宜人类的繁衍生息。从整个古城布局上看,可见古代先人独具匠心的聪明智慧。

  省文物专家从古城墙脚下发掘的文化堆积层考证,从出土的一砖一瓦、一瓷一陶碎片鉴定,该古城几兴几废,经历过繁荣与衰败,断定这座城池的形成推到春秋时期,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从古城遗址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的自然环境分析,先人的智慧与独到之处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古城遗址曾经的辉煌与历史演变过程,随着沧海桑田与时光的轮回,留给今天的永远是一个有待于人们探索、研究和进一步发现的话题。

  杨玉井:这里有段与三国曹操有关的传说

  在巢湖市栏杆集镇西山脚下,有一个住着五十来户人家,大约有200人的小村庄——杨玉井。由于该村地处庐州通往金陵的咽喉要道,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巢湖北部,栏杆集一带,多丘陵山地,其间泽水成河,自古以农为主。作为饮水之源,村中有井,井栏构造多相同。而在栏杆集镇,却有口不同寻常的古井。古井栏形似玉环,天然青石材质。围绕着古井,有段与三国曹操有关的故事和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领兵途经此地。因为酷暑,士兵们焦渴不止。于是曹操屯兵驻扎,饮水此井。

  将兵众多,汲水不断。一天下来,却见井中水位如一。曹操闻听部下来报,十分意外,亲到井边观望,大喜!遂赐个“御”字,因井边住有杨姓人家,所以取名杨御井。

  又有传说,曹操在巢湖地带征战。这日烈日当头,曹操率兵从庐州城而下,翻山梅亭,口渴不已,曹操以梅臆想,促将士前行。行数里,人马已是暑热难耐。曹操正焦灼,忽探马来报,说有井水之源。众将士欣喜,一口甘甜井水解部队口渴之急,士气大振。曹操大喜,赐名“御井”。

  杨御井作为地名代代相传,后人嫌御字笔画多,看井栏又如玉环,所以改成杨玉井。

  栏杆集多村庄,是巢湖北部传统农业集中区域。村口,一口杨玉古井,不仅是村落地理所在,也是村名来源。杨玉古井常年蓄水,巢北地区少雨即旱,旧时旱灾,邻村井水池塘都干涸,唯有这口古井成为饮水之源。

  杨玉井井栏为一块整体青石,形如玉环,在整个环巢湖古井中实为罕见。关于古井栏来历,传说古时村里四位放牛娃,在山间放牧,忽然看见一块天然青石,圆润如环状,想起村中老井,于是合力运到村前。放牛娃举力只将井栏放在井上,井栏石并没整齐对着井底,如今栏口仍偏置一方。

  杨玉古井曾是热闹之地,扁担石旁的担水人络绎不绝。杨玉井水甘甜,村人说,过去村中醉酒头痛者取井水饮用,消痛醒酒有着奇效。

  如今,走在杨玉井村中,原貌依旧,是曾经村落模样。杨玉井人许多走出乡村,出外谋求发展。随着乡村建设,村村互通道路,彻底改变过去出门难的境况。饮水思源,杨玉井人对老井赋予深厚感情。作为一口有着历史和传说的古井,也希望得到更多关注和保护。让这口有着人文气息的老井,在巢北之地重新闪亮起来。

  小墩井:这里有个历史悠久的美丽乡村

  小墩井位于巢湖市槐林镇西南,西临兆河,南依龙王山,是槐林镇龙王行政村下的一个自然村。村庄与龙王山之间有小河蜿蜒西流,汇入兆河,通达巢湖。这里有乡道村边穿越,连接316省道,通达四方。

  小墩井位处巢南丘陵地带的一座小冈,有小墩之名。小墩井村以徐姓为主,徐姓先人在明初大移民中从江西迁往含山,后又从含山迁到此处,历时已五百余年。村北冈坡有一棵不知年月的古朴树,郁郁葱葱,华冠一方。其年轮间,不知记下小村多少喜怒哀乐!偏隅一方的村庄显得尤为安静。阳光无声地散落,仿佛让时光静止。葳蕤的草木间,自有一份乡村生活的率意随性。

  小墩井村2019年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新一轮乡村建设正在村中展开。美丽乡村的愿景,更给小村带来无限美好的期盼。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秦鸣 通讯员 苏昉 杨钧 方华 (除署名图片外,其余均为资料图)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