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游人来潜山,总会对痘姆、割肚、鞔鼓等几处地名,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暗自纳闷:“怎么会叫这个名字呢?”其实,这些地名都是有些缘由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痘姆——与一场瘟疫有关。当地老人们说,很早以前有一年,这一带的孩子们出天花不治,夭折的儿童坟茔一座接一座,“像农田里炒烟包一样”。后来,从很远的地方来了一位老奶奶,用自制的单方制服了天花。她故去后,人们感念她的功德,称她为“痘姆娘娘”,并在“城西十五里,始由叶姓施建,继由僧尼募化,地方捐资”(《潜山县志》),建了痘姆庵,世代供奉。天长日久,“痘姆”这个名字便传开了。
割肚——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早些时候,岳西、潜山同属一个县,岳西称为潜山的后北乡。相传元末,一位周老相公屯兵天堂,号令潜山各寨抗元。白云寨寨主王诗元蓄意卖寨降元,借机设宴用毒酒毒死周老相公。周老相公饮酒后,到潜山各寨巡视,行至今岳西头陀头痛河,感到头痛。至塔竺岭冷水坑口发干,喝了几口清泉。到了响肠河,肠道里发出咕咕响声。至割肚,他只好将腹部切开,用河水冲洗毒汁。当地人说,周老相公洗腹的水潭,说来奇怪,如今一边清水,一边浑水,泾渭分明。周老相公折返天堂寨,与王诗元决战,一箭射死王诗元,保住了天堂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老相公的抗元功绩,将冷水坑泉水池,用石块嵌成方井,旁边立一块镌刻有“原泉池”的石碑。在割肚,周老相公洗腹的河边,刻楷书阴文“洗腹溪”三字,以志不忘。割肚,因此得名。时至今日,河岸边的石板上,石刻“洗腹溪”的字样,还隐约可见。
鞔鼓——牵扯着三国战事。三国时期,潜山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吴、魏两国的军队常在这里交战,成为他们相争相融之地。相传曹操号称83万兵马下江南,曾驻扎在鞔鼓一带。大军宿营地如今叫“营盘岭”,路过的地方叫“马道头”。在古代,军队作战离不开鼓。战鼓有报时、警众、鼓舞士气之功能。“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一鼓作气”,士兵听到战鼓声,定会冲锋陷阵杀向敌阵。既然曹军驻扎在此,自然少不了要战鼓。于是乎,当地的能工巧匠都被征用来鞔鼓。“紧紧蒙上皮,密密订上钉,晴雨天同音。”老人们流传下来的俗话,说的就是制鼓的工艺。有了这段历史,鞔鼓的地名也就这样被人们传开了,流传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