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地名探究 > 要闻播报

繁昌老地名中的 “三国”元素

时间:2020-12-08 10:10:08

墓.jpg

墓2.jpg

墓1.jpg

  三国时期,芜湖是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南齐书》载:“刘备谓孙权曰:‘江东先有建业,次有芜湖。’”当时,芜湖作为拱卫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的门户,一直有重臣守护。这段历史,给芜湖,乃至其周边的南陵、繁昌、无为等地,留下了非常丰富的“三国”元素。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繁昌老地名中的“三国”元素……

  繁昌 本不是繁昌

  这个侨置县 是历史活化石

  繁昌,这个地方原名为春谷县,县治就在今荻港。原春谷县域范围非常广大,包括了现在的繁昌、三山、南陵、湾沚及铜陵市义安区的一部分。两千多年来,随着历史变迁,行政区划多次调整,今天的繁昌又撤县设区。

  如果溯本求源,“繁昌”这个地名,起源还是在“三国”。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死,曹丕继位魏王和丞相。在曹丕威逼利诱下,于十月二十九日,导演一出汉献帝退位将皇位“禅让”给曹丕的大戏。曹丕在汉朝末都许县西南繁阳亭(今河南临颍县繁城镇)坐坛顶受禅登基,以魏代汉,改元黄初。为昭示曹魏新朝的千秋伟业,繁荣昌盛,随后将繁阳亭改繁昌县,将许县改为许昌县。“繁昌”县名随之诞生。

  到了东晋大兴元年(318),襄城郡繁昌县随司马睿帝南迁侨置于春谷县移风乡普照院(今湾沚区陶辛圩)。后区划几经变动,于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年),以“繁昌”二字在本地冠名设县,并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千百年的沧桑变化,如今全国仍在使用的侨置县县名已属凤毛麟角,“繁昌”二字,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件珍贵的“活化石”。

  繁昌 真的很繁昌

  这里“三国”元素遍地

  春谷大地,处长江南岸,土地广袤,河网纵横,既是当时东吴的重要兵营驻扎之处,也是极其重要的钱粮征集地。正因如此,三国鼎立逐渐形成后,春谷为吴国属地,当时的名臣黄盖、周瑜和周泰先后都担任过春谷长。

  虽然三国朝代延续时间并不长久,但是由于东吴重要人物黄盖、周瑜曾任春谷长,在本地任职和驻兵期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所以,繁昌至今仍留有许多“三国”印记的老地名。

  据传说,原繁昌县“中沟”乡(现为龙湖街道)及“都斗门”地名,与三国时东吴水军都督周瑜有关的。水军都督周瑜屯兵春谷县,为解决战时军用粮草之需,他带领士兵和春谷县的老百姓,围湖造圩,垦荒为田,筑成了保大圩。并在此地疏浚了三条主要排水沟,上游主沟是由三山月子桥通过陡门至窑头。下游主沟是由龙湖街道办事处驻地经下堪桥,至都斗门。中游主沟,是从三山的老中沟闸、中沟的黄村头至五贵桥。此处就以“中沟”为地名一直延续至今。

  保大圩原是繁昌最大的圩口,也称首圩。拥有十万余亩肥沃土地,俗称为繁昌粮仓。它的年收成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县人民生活的安危。传说为沟通保大圩内外排水系统,当时修建了23个明斗门,24个暗斗门,工程全部完成后,周瑜召开庆典大会,犒劳军士和百姓,这天晚宴上,由于他高兴就多喝了两盅,昏昏欲睡,不一会也就进了梦乡。梦中,他见一块石碑,上刻一首民谣:

  河堤虽好斗门单,

  廿三明来廿四暗。

  都督再来大门开,

  开门就在百丈塘。

  周瑜惊醒后,请军师一同释梦,明白了河神告知还要造一个最大的明斗门,正好凑成24对,而斗门最好开在一个名叫百丈塘的地方。派人一打听,果有一段河道名百丈塘,是河床最深的地方。于是周瑜让水工技师画出斗门结构图,又挑选了几百名技术最精的木工、石匠施工,布告四方,广采石料,并委派得力大将坐镇指挥。当漳河又一次涨起桃花汛时,这里已出现了一座石基、石础、石栏杆的宏大斗门。竣工那天周瑜前来观看,很是高兴。正在差人提字刻碑之时,只见河堤下一个白发童颜老汉背负一块又长又宽的青石板走过来,说:“这是周瑜都督主建的,依老汉一言,就叫‘都督门’吧!”众人叫好。老汉就在石板上刻起字来,刻了“都督”二字以后,石板上竟自动出现了“门”字。这虽然是神话,但保大圩“都督门”一直沿用,甚至于斗门附近的村庄也改名“都督门”了,就是为纪念周瑜而命名的,现标准地名为“都斗门”。

  在平铺镇山河村有个“马头街”。据民间传说该地名起源于三国时期。那时漳河两岸水网如织,纵横交错,界面宽广,水上交通比较方便,水陆兼优。然而自然水系,易旱易涝,不宜家居。于是,当时的东吴名将在这里设立了兵营。著名的大将黄盖公馆,就设立在漳河东岸与洋河交界之处。如今那里还叫“黄公渡”。当时,他们不仅训练大量水军,还驻扎着大量的马步兵。军马多了,就出现与马有关的放牧、圈养场所,后来便成了地名:如牧马垾、马园墩、走马墩、上马场、中马场、下马场、拦马埂。在靠近小山丘陵地区,较适宜人们居住活动,靠近山边的地方居住的牧马人、管马的人就多了,做生意的人也多起来,“马头街”也就形成了。

  由于春谷之地成为军事重镇,在平铺岱湖滩(古代是吸纳五华山水的布袋湖)的东侧,有个村庄,叫俞垾,却从来没有住过姓俞的人,传说当时是周瑜行营设帐的地方,台基较高,称为“瑜垾”。魏吴交战日久,军费劳役增多,对农业生产又有一定的破坏。于是吴军推行军民屯田,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境内圈垾造田者甚多。相传在瑜垾的北边,周瑜亲令圈造“周阳垾”(山南、水北为阳),也因周瑜而得名。不仅有大量农田,也是驻军大本营,后来成为本地最大的村庄。

  周瑜24岁来东吴,在他任水军都督时,曾经在布袋湖操练水军,使这汪湖水有了“用武之地”。赤壁一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军队,成了古代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也使周瑜成了留名千古的历史名人。国民党川军(刘湘部队)其中一个营驻扎在新林、平铺一带,士兵在山边挖战壕,拥得一笆斗周瑜水军腰牌,上刻铭文日:东吴水军都督周。

  周墓与黄墓

  三国时期,将相们对身后陵寝墓地的选择也有讲究。不仅讲究风水,还要求安全隐蔽。

  传说当时周瑜和黄盖都把自己死后的葬身之地选择在这里。传说周瑜精通堪舆之术,生前为自己选择了安葬之地,还安排了善后事宜。据《三国志·吴书》载,周瑜病死后“道于巴丘病卒”“丧当还吴,吴主(孙权)迎至芜湖。”周瑜的灵柩由漳河而上运往当年在训练水兵的新林、平铺一带安葬,也是有道理的。为了防备盗墓,出殡时在长江两岸不同的地方有72口棺材,一齐出殡,使人弄不清他究竟是葬在哪里。传说漳河之西,被称为“周墓”的地方可能是他的墓地。《繁昌县志》上只提及到平铺周瑜墓,而且还有墓冢、碑记。

  其墓址也可能在茅垾周墓村西南的枫墩上。那地方为什么叫“枫墩”?枫的同音字是“风”,风的对应词是“雨”,雨同“瑜”音近;墩即土墩,引申为“瑜墓”。为了掩人耳目,那上面确实植了枫树,后来成了一个自然村。而名叫“周墓”的村庄,也不一定是真正周瑜的葬身之处。

  为了保护他的坟墓,他安排的守墓人也按照八卦赐了姓。现在这些姓氏的后裔们还有人居住在这里。这里还有一个村庄叫“小村”,原名是“孝村”,即为周瑜守孝之意。为了守墓人的人身安全、衣食无虞,在他们居住的地方,有足够的垾地和畅通的水网。不仅能丰衣足食,若遇到战乱或劫匪,进退方便快捷。

  黄盖死后,安葬在他的公馆以南十华里的漳河东边,与布袋湖隔河相望,两边当时都是春谷县的地界。因为他的坟墓原因,那里被叫成了“黄墓”。后人在那里设置了渡口,则被称为“黄墓渡”。

  流传于繁昌及周边的三国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伍先华 文 王家才 摄

来源:大江晚报  作者: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