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党史频道 > 共产党人

时间:2021-07-21 09:17:48


 


  ○位于界首的豫皖苏军区旧址内景


 


  ○部队进入豫皖苏地区后开仓济贫


 


  ○1947年9月,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地区


 


  ○豫皖苏建国学院学员佩戴的胸章

  一次次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配合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创办豫皖苏建国学院……1946年12月12日成立的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豫皖苏地区革命斗争的坚强战斗堡垒。

  豫皖苏区党委成立

  提到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就要从抗日战争时期的豫皖苏边区说起。

  豫皖苏边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新四军第四师的基本活动区域。1944年8月,彭雪枫率四师主力越过津浦铁路、挺进路西,恢复了原豫皖苏失地,建立了中共淮北苏皖边区二地委。1945年10月改为中共中央华中局第八地委,并成立了苏皖边区第八专署、华中军区第八军分区。抗战胜利后,豫皖苏地区广大军民以满腔热忱积极投入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解放区的建设工作。但在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大举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华中八分区成为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重点。经过半年多的坚守,八分区部队奉命西撤,随部队活动的地方干部和武装亦随之离开,该地区一度被国民党军占领。

  中共中央对豫皖苏地区一直非常重视。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领导,1946年11月8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决定以冀鲁豫六分区(即睢杞太地区)和华中八分区(即淮北路西地区)为基础,成立豫皖苏区党委和军区,领导津浦路徐蚌段以西、陇海路徐郑段以南、平汉路郑(州)马(驻马店)段以东、涡淮河以北广大地区的斗争。这年的12月12日,豫皖苏区党委正式成立,同时成立豫皖苏军区、行署。原华中八分区改为豫皖苏区三分区。

  “豫皖苏区党委和豫皖苏军区的成立,是豫皖苏地区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加强了领导、统一了指挥,而且集中了力量,同时对敌军也是很大的威慑。这为坚持豫皖苏地区敌后游击战争和迎接大反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诚如中共阜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人员所说,1947年1月,取得回师胜利的豫皖苏军区部队经过改编,士气更加旺盛。3日,部队由鹿邑县魏店东进,拉开了恢复豫皖苏解放区的序幕,并取得了首战涡阳县城的胜利:全歼敌保安团200多人,缴获轻机枪7挺、步枪380多支、子弹4万多发及电台一部。

  1月底,豫皖苏军区部队攻克亳州、鹿邑、柘城、睢县、宁陵、杞县六座县城;5月,连下界首、临泉、沈丘三城,并于6月25日攻克阜阳;在反“清剿”中,豫皖区三分区共进行大小战斗400余次,毙伤俘敌3400余人,缴枪1500余支……在豫皖苏区党委的领导下,豫皖苏地区军民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一次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合击计划,取得了许多胜利。半年内,共解放县城20余座,消灭敌人1.5万余人,缴获各种炮50余门、轻重机枪250余挺、步马枪8000余支。到1947年9月,豫皖苏军区地方武装发展到2.5万余人。

  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

  豫皖苏地区军事力量的发展壮大,还与一件事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是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

  1947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活动于鲁西南的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主力,由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率领,南下豫皖苏边界,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路以东的广大地区展开,与挺进大别山的刘邓野战军和挺进豫西的陈谢集团,共同经略中原。于是,在当年的9月26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率西兵团5个纵队越过陇海路,挺进豫皖苏,与刘邓大军和陈谢兵团相互配合,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品字形的有利态势,犹如三把钢刀插入敌人腹部。这一战略格局,极大地支援了在大别山区作战的中原野战军,使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处于被动防御地位。

  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区后,将开辟新区、建立新政权作为首要任务。“他们深入发动群众,开仓济贫,并筹集粮款补充军需。部队每到一地,都从调查阶级状况入手,了解当地豪绅、地主的财产状况,对其中民愤极大者予以逮捕,将浮财和粮食分给贫苦农民。”据中共阜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人员介绍,一次在黄泛区,他们就打开国民党政府的蔡沟粮仓,周围30多个村庄的群众共分得粮食15万多公斤,受益贫民达2万多人。

  为了帮助新区建设,陈粟大军还通过形势任务教育、土地改革教育,要求全军一定要树立建设根据地的思想,坚决支持农民群众进行土地改革斗争;同时,从部队抽调2000名干部到地方工作,另抽调2个师部、3个整团和4个团的全套干部作为发展地方武装的骨干。在此情况下,豫皖苏区党委决定,乘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的有利形势,在原来3个分区的基础上,再建四、五、六3个军分区。华东野战军前委对此十分重视,专门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给予帮助和支持。中共阜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人员告诉我们,新建的军分区在安徽境内的主要有四、六分区。四分区建立于1947年10月,区域为沙河以南,淮河以北,东至阜(阳)颍(上),西至平汉线,先后建立了沈丘、项城、临泉、新蔡、阜南、泉南、泉阳、颍阜、临泉市、阜阳市等县市政权;同样建立于1947年10月的六分区则完全处在安徽境内,区域为涡河以南,淮河以北,东至怀远,西到阜亳公路的广大地区。

  当然,豫皖苏区党委对陈粟大军、对解放战争也给予了大力支援。豫皖苏区党委在1947年11月就要求各地委和分区,下最大决心,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财政开支困难,支援战争。豫皖苏区党委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保障几十万军队征战后勤供给工作与根据地政权建设相结合,解决了关系解放区生存和发展的粮食问题,使广大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没有后顾之忧,放手打仗和进行政权建设。

  创办豫皖苏建国学院

  除了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外,在豫皖苏区党委的领导下,豫皖苏解放区的教育、文化等工作也开展得很好。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创办豫皖苏建国学院,培养各种建设人才。

  “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时期,为培养干部以适应边区各项建设的需要,豫皖苏区党委和豫皖苏行署在1947年底筹办了豫皖苏建国学院。”据中共阜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人员介绍,豫皖苏建国学院自1947年12月创办,1949年3月结束,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学校随军队流动办学,曾于1948年10月迁驻安徽界首,也正是在界首期间,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据党史资料记载,1948 年 7 月至 10 月,豫皖苏建国学院随边区行署迁驻界首,校址设在界首市沙河南岸刘兴区东头玉皇庙内。在界首期间,豫皖苏建国学院的各项政治制度、组织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起来,教学工作开始走向正规化,学员从开始时的百十人发展到600多人。

  而在教学中,豫皖苏建国学院积累了许多现在看来都值得借鉴并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宣传革命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当年豫皖苏边区领导全区人民开展旨在抵制国民党法币和金圆券的斗争时,建国学院就组织学生深入各集镇向群众宣讲,使人民懂得国民党滥发金圆券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民众因而积极响应民主政府号召,拒用法币和金圆券,使用民主政府发行的货币。豫皖苏建国学院充满着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氛围。当时建院实行的是供给制,吃粗粮,睡草铺,有些来自南方的青年开始吃不惯,经过一段时间锻炼,都习以为常了;有位女教师肖曙英是从国民党统治区来到豫皖苏边区的,开始还穿着旗袍,不久就穿上了粗布衣,赤着脚下地干活,适应了艰苦生活。

  豫皖苏建国学院虽然存在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作为革命的大熔炉,它先后培养出2000多名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这些人后来分布在全国多个地方的各条战线上,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程堂义 卫晓敏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程堂义 卫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