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党史频道 > 中共在安徽

时间:2021-06-07 09:06:32

  无为 “皖南事变”突围将士的集结地

  今年是“皖南事变”爆发80周年,80年前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出2000余人,其中的700多人——多数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红军战士和中高级指挥员,在当时的中共铜繁中心县委等党组织的帮助下,并经当时的“渡江指挥部”和中共无为县委的多方努力下,由铜陵、繁昌一带接应到无为县的五洲、神塘河、姚王庙、五号、泥汊、刘渡等地,重回党组织的怀抱。

  无为成为突围将士集结地的缘由

  无为因抗日活动风起云涌而声名远播,无为地区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军事准备,无为是军部通往江北的便捷通道这一概念已广为新四军指挥员所知晓。

  1940年11月初,新四军军部电示留在无为的曾希圣就地组织“渡江指挥部”,从速筹集渡船、粮草,以接应渡江部队。渡江指挥部随即在无为东乡东枴村(今无为市福渡镇河坝社区东枴自然村)成立,曾希圣任指挥长。

  无为各级党、政组织立即落实指挥部的命令,在沿江地区组织党员,发动群众,筹集了二、三十条大船和几十条渔船。对所有船只实行有偿征用,按船只大小每天支付50斤至100斤大米,并对船工进行了编队组织,以保证不发生混乱。船停渡口待命,随时可调;同时还筹集了大量的门板、稻草和粮食,以保证部队过江后的食宿问题。其时,长江南北两岸的渡口大部为各地党组织所控制,无为沿江预设渡口12处,一次可渡数千人员。在渡江指挥部成立之时,军部派总兵站站长张元寿等人,携带电台渡江至无为白茆洲,具体落实渡江有关事宜,并在无为沿江的姚沟、五号垅两地设立了渡江兵站。总之,接应渡江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尽管接应的准备工作都是极为保密地进行,但江北的国民党桂系军队早已得知新四军军部将从此渡江的消息。驻无为的国民党桂系部队第176师在牛埠、土桥、襄安、刘渡等地抢占渡口,收走部分船只并派部队巡逻。中共无为县委发动群众机智地保存了大部分船只,仍控制了大江南北的一些渡口;江南的荻港、大通等据点的日伪军也几乎同时行动,封锁沿江木船,还偷袭江北大窝子,抢去我们集中待命的部分木帆船,拖到荻港放火焚烧。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从无为渡江北移已非常危险。12月30日,新四军军部来电告知,北移路线改为东进苏南继而进入苏北,不从铜、繁渡江。

  得知军部和皖南部队改道苏南后,考虑到可能还有少数人员会从铜陵、繁昌渡江,接应渡江指挥部和中共无为县委遣散了大部分船只,仍留一小部分渔船,以备不时之需。谁知这个以防万一的措施日后竟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后,分散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将士一部分沿着既定路线向苏南方向行进,还有一部分选择了由章家渡附近渡河,经过泾县、南陵交界的山地,然后插向繁昌,再渡江到无为。

  时任皖南特委委员兼南(陵)芜(湖)宣(城)中心县委书记的孙宗溶同志,当年就是按这条线路协助李志高、谢忠良、马长炎、杨汉林、陈仁洪等六、七十名指战员成功突围渡江到无为白茆州。他在亲自撰写的《协助马长炎同志从皖南事变中胜利突围》一文中,记录了当时他和这些新四军中高级将领在研究确定突围路线时的情况分析,认为:“这条路线的有利条件是:一、国民党主力部队已经撤退,章家渡及其以北地区属川军144师防地,这个师反共不坚决,战斗力不强;二、这一线原是我军三支队的防地,群众条件好;三、地形有利,都是山地和丘陵,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熟悉这一带地形;四、铜、繁敌后和江北(即指无为,编者注)有我们的部队可以配合。同时这条路线比经宣城、广德向苏南突围的路要短得多,大约三个夜晚可以到达江边。”

  这个形势分析,代表了当时很多突围到无为的将士想法,故而无为成了突围将士主要的集结方向。

  无为人民不负众望

  “皖南事变”爆发后,中共无为县委书记胡德荣和组织部长陈力生,分别带领地方干部负责接应工作。在无为和江南的100余里长江沿线,设置了众多联络点,派人昼夜值班。突围出来的人员为了躲避日伪和国民党军的追捕,绝大多数选择深夜渡江。我们的接应同志就化装成渔民,在数九寒冬的深夜里,冒着凛冽的寒风不断地到对岸接应和搜寻。凡是有人要过江,无论是身着军装的新四军战士,还是像普通老百姓的,都迅速地把他们接到江北再说。

  1941年1月中旬开始有突围人员化装过江。胡德荣同志在他的回忆录中记录了1月18日一批到达无为时的详细经过:“有一支近百人的突围渡江来的同志,他们提出找白茆洲的胡家(胡竺冰家——编者注)或找县委胡德荣书记,据说这是军部之前曾对团以上干部交代的。这时正是凌晨,我在白茆洲安排接应工作。这批突围渡江来的人员有新二支队政委黄火星,军部特务团团长刘别生等。我报了自己的姓名,同志们围过来和我紧紧握手,大家热泪盈眶。我先给同志们安排早餐饭食,让大家多做休息。这时又接到情报,鬼子兵要来扫荡。我带领这批人同志到莲花套九棚隐蔽,这里人迹稀少,比较安全。天黑之后我派党员黄德才带送这批同志到陡沟,在过河向北,经石涧进入银屏山区,安全的到达了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得到了纵队的安置。”

  就这样一直到4月初,先后有700余名同志突出重围,他们分别从无为的五洲、神塘河、姚沟、五号、下复兴洲、六洲、姚王庙、泥汊、刘渡等地登岸。最多的一批是5团营长巫希权带领的两个连(200人左右),也有百余人,三、五十人,一、二十人一批过江的,甚或三三两两零散过江。

  突围人员抵达无为之后,一小部分人员安排集体开伙,大部分都由无为地方党政组织安排到沿江地区群众家中搭伙住宿,伤病员则安排在三官殿何正宏私人医院精心治疗。突围将士在江南时为了躲避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围追堵截,过着游击隐藏的生活,到达无为时大多数人都是衣衫褴褛、身体虚弱。此时恰逢春节前后,无为百姓除盛情款待分散搭伙住宿的突围将士外,还给集中开伙的将士送去鸡鱼肉蛋等年货,及时地给缺衣少被人员解决御寒的衣被,有的群众甚至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给将士们穿。突围人员在广大群众热情、细致的照顾下,很快恢复健康。中共无为县委为了不增加群众负担,曾一再要求所有搭伙住宿的百姓人家,记清一应账目,将来由地方政府统一结算,但事后数年间,竟无一户向地方政府结算过衣被、粮油款项。无为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在物资和精神上大力支援抗日的人民军队,使突围将士渡过了这段最艰难的岁月。

  突围将士在集结地踏上新征程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后决定将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到达无为的新四军指战员,和原在皖江地区坚持斗争的无为游击纵队,以及三支队挺进团共1900余人组建成新四军第七师。5月1日,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县白茆胡家瓦屋宣告成立。从此,集结在无为的皖南事变突围将士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此后,七师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驰骋大江南北,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胜利凯歌,创造了辉煌的战斗业绩。

  丁以龙

来源:芜湖日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