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钓台
教弩台
廉泉亭和廉泉井
淮浦亭
三士亭
巢父亭
三河古镇朝阳门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子是园林中重要的景点建筑,多建于路旁或水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在建筑形态上的特征是“有顶无墙”。包公祠有能辨忠奸的廉泉亭,姥山岛有千年传说的望姑亭,银屏街有可观淮浦春融的淮浦亭。台,则是而高者。在古代,高而平的建筑叫台,一般筑成方形。有三国时期名扬天下、曹操所筑的教弩台,传说中浮丘公垂钓之处的浮丘钓台,以及千古风云战场三河的古炮台……
在中国的山水园林中,亭台楼阁轩榭廊舫是不可缺少的元素。那些或恢宏巨制的高台楼阁,或精巧别致的亭廊轩榭,给山水添诗意,给风光增画意。即便一些寻常的风景,也因有了亭台楼阁的点缀,而显得幽雅脱俗。如今在合肥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在这座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宜居之城,这些美丽却不失历史韵味的亭与台,无疑成为这座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廉泉亭 铁面无私辨忠奸 廉泉如镜鉴贪官
提及合肥的历史人物名片,包公首当其冲。自古便被黎民百姓誉为“包青天”,正是由于他的廉洁奉公,铁面无私。如今,在合肥的芜湖路上,还建有包公园、包公祠这样的地方,纪念这位流芳千古的包大人。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包公祠里还有一座有故事的亭子和这座亭子的传说。
来到包公祠,出正殿东行不远,即是一座六角攒尖亭,这就是祠内著名的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天花板上有一块圆形彩绘龙像木雕正对井口,井水动,龙影舞,别有一番趣味。井因亭生辉,亭由井得名。
亭壁上嵌有一方《香花墩井亭记》石碑,碑文系李鸿章侄孙李国蘅所著,曰:“闻昔有太守来谒祠,启开汲饮,忽头痛,复堙如故。是说也,余窃疑。命从人开井汲泉,煮茗自饮,味寒而香烈,饮毕无异,目而笑谓诸曰: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
传说这口古井为包公生前所挖。当时,包拯任庐州太守,天大旱,河干沟涸,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包拯探得一处泉眼,命人穿凿成井,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远近病人还来汲水治疗。原本井上无亭,系只为满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包公个人及家庭之物许多神秘的传说。昔日,有一太守游览包公祠,喝此井水后头痛不止,原来是个贪官,因此井得名为“廉泉”,亭为“廉泉亭”。原本井上无亭。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一座八角亭,便是这廉泉亭。由于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天气晴朗的白天,龙影映入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又俗称“龙井”。从此井亭作为一“景”留存至今。
廉泉的井沿上,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为井绳长期摩擦所致。如今,到包公祠参观的游客都会到“廉泉井”边,趴在井口往下看。井很深,井水水面犹如一面铜镜。合肥地方戏曲剧团还曾用廉泉传说编演了一出新戏,叫《廉泉试官》,专门用来讽刺那些原本贪劣却硬要冒充清廉的官吏。被廉泉水试出了真相,显示了民心舆论的力量。
望姑亭 陷巢州传唱古今 敬姑姥诗咏千古
巢湖姥山岛,是一亿多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心岛,与中庙隔水相望,形成整个巢湖景区最为优美壮观的一片风光,被誉为巢湖一颗璀璨的明珠。
乘船上岛后,可以步行上山。山道很平缓,走过一段路便可见到一座古老的亭子,名唤望姑亭,顾名思义,在这里可以眺望不远处的姑山。而这座望姑亭实际上是亭与台型建筑的融合,既有亭子的休憩之用,又有台的“观四方”特点。
望姑亭有两层,有旋转阶梯可登。登高即可眺望姑山以及巢湖的美景。湖岸四面环山,景色妩媚,湖面浩淼,波光帆影,碧水荡漾,一望无垠,四时之景不同,水动水静又别具一格。自古,春秋时节以雾锁平湖和渔舟唱晚的绮丽景色而闻名,隆冬时节则以大雪沐湖,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为文人墨客所喜爱。而提及“望姑”又不得不提的就是这一段《陷巢州》的动人传说。
以前的巢湖没有湖,只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叫巢州。因旱魔魃兴妖作怪,这里连续三年不雨大旱。一天,小白龙巡游天界,发现巢州大旱。为拯救巢州百姓,小白龙萌发慈悲之心,施法术布雨,私降甘露。却因违反天规,被玉皇大帝打下凡尘。还被当地恶霸黄家五兄弟割下龙肉。这时人群中站出一老妇和她的女儿。老妇姓焦,人称焦母,女儿名叫玉姑。母女俩找来许多草帘,和在场的百姓小心翼翼地将小白龙残体包裹起来,再将小白龙送进不远处的白龙潭内。经过九九八十一天修炼,小白龙得龙潭之灵气,取天地之精华而起死回生,还原真身,跃出龙潭,向焦氏母女九叩三拜,腾空而去。
一天夜里,小白龙托梦焦氏母女,说要水淹巢州,陷州为湖,让巢州百姓世代免遭旱灾之苦,永享丰年太平。到了那天,焦氏母女却为救城中百姓,未能及时逃出,被巨浪洪峰卷走了,淹死在水中。
为能让百姓永记焦氏母女舍生忘死的大善义举,小白龙将焦氏母女托起,施法术让母女化作两座山屹立在大湖水中。一座大山后人称之为姥山。离大山不远处一座小山,人称为姑山(孤山),两山相对,母女相望,当地人称儿不离母。焦母在城里奔跑喊人出城时,跑掉了双鞋,也长出两个小岛,人称鞋山。后人为纪念焦氏母女舍身救人的义举和功德,称湖为焦湖。焦湖,也称巢湖。
1964年5月,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途经巢县(今巢湖市),在临湖宾馆休息吃饭。席间,询问巢湖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听讲《陷巢州》的传说,了解到湖中姥山、姑山的由来,于是写下了诗作《咏巢湖》。其中,“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如油”成为咏巢湖的名句。
淮浦亭 淮浦春融第一亭 万古长淮二月春
银屏街,古称淮浦巷,是庐阳八景之一“淮浦春融”的所在地。从沿河之路口这边开始,便是第一景:淮浦亭,淮浦亭又有“庐州第一亭”的美誉。
“淮浦春融”在明代就颇有名气,明人熊敬《淮浦春融》流传甚广,“碧波如练草如茵,万古长淮二月春。落尽桃花风力软,海潮先涌化龙鳞”。与其有关的还有一位合肥名人,他就是李鸿章。
清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被庐州府学选为入国子监学习的优贡生,当时在北京的父亲李文安催促李鸿章进京准备次年的科举。离开故乡前的李鸿章,在淮浦巷写下诗词。如今淮浦亭四面的立柱上,分别悬挂着这四句诗词:“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李鸿章首次离开故乡,奔赴京城,在满天霜华的季节到达地处华北平原的蓟门。亲朋好友馈赠饯行,但当发现京中家庭经济拮据时,惆怅抑郁之情又油然而生。
许多研究“老合肥”历史文化的人则认为,古人所述的“淮浦春融”正是如今南淝河东西两岸,也就是今天的淮河路桥、长江路桥周边区域。古时,那一带绿草如茵,风光秀丽,每当春日阳光明媚之时,才子佳人纷纷前往踏青游玩。
如今,在合肥瑶海区的银屏街上,淮浦春融景色得到重现。而在银屏街靠近沿河路的路口,这座“淮浦亭”临南淝河而立,亭上有一块匾额,上模仿的是李鸿章“庐州第一亭”的笔迹,题为“淮浦亭”,而那一首离别的诗,则正是李鸿章当年初次离开故乡时,在淮浦春融写下。如今,不少游人都会来到这座“庐州第一亭”,感受李鸿章当年的激情与惆怅。
三士亭 牵牛饮水批好友 洗耳恭听士高洁
相信你一定听过“洗耳恭听”这个成语,而它的出处则是来自于咱们合肥的一个流传悠久的故事。
据《巢县志》记载,古巢城东城门有一方池叫“洗耳池”,池边有一条巷叫牵牛巷。相传5000年前,巢父在池边牵牛饮水时,批评一代圣贤许由“浮游于世,贪求圣名”,许由自惭不已,立即用池中清水洗耳、拭双目,表示愿听从巢父忠告。后人为颂扬许由知错就改的美德,遂将该方池取名为“洗耳池”,成语“洗耳恭听”的典故也由此产生。
故事是这样的。巢湖东岸的卧牛山南麓与东山之间,从北面万家山上,一汪清泉流经此地进入天河,人们为了方便生活生产,在下游处垒了一个滚水坝,坝上形成了一潭池水。著名贤士樊竖游历到巢湖边,被这里湖光山色、青山绿水的风光吸引,在池边结庐而居,与巢父成了好朋友,巢父就封樊竖为池主。北方的另一位贤士许由,仰慕巢父、樊竖之名,也游历到巢湖边,与樊竖住在一起,三人整日垂钓、茗茶,谈古论今,悠然自乐。
当时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但恰巧许由是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之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还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掬水洗耳。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条小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这是做什么。许由就把来龙去脉告之,且说:“我听了这样的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名声,现在惹出麻烦来了,完全是你自讨的,还洗耳恭听什么。算了吧,别玷污了我小牛的嘴。”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如今,在洗耳池公园内,今人建起了三士亭、巢父亭和二贤亭,以纪念巢父、许由、樊竖三位贤士的高洁。
教弩台 教强弩以御吴师 望敌情运筹帷幄
“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唐代诗人吴资一首五言诗,道出了教弩台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虽历经无数风雨,但教弩台始终屹立,成为合肥三国故地的历史见证。如今,这座曾经沙场点兵的点将台,位于合肥的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淮河路步行街东段北侧,成为了过往游客争相游览的旅游景点,它也始终见证着合肥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壮大。
据碑文记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点将台,台基陡峭,边缘勒以砖石,东汉末年曹操在此“教强弩以御吴舟师”,故名“教弩台”。
教弩台高5米,面积4000平方米,略呈正方形,距淝水、津水和逍遥津都不远。三国时,教弩台位于淝水与逍遥津汇合的三角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曹操在此筑台,教练强弩手500人,以抗击东吴水军。可以说,当时的教弩台是不折不扣的战争机器。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教弩台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三国归晋,转眼到了南北朝。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教弩台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座名为“铁佛寺”的寺庙在台上拔地而起。盛唐时期,铁佛寺规模扩建,唐代宗李豫把庙的名字也改成了“明教院”。明朝时,此处又更名为“明教寺”,沿用至今。
虽然经历了千年历史的变更,教弩台上仍旧留下了筑台时的遗迹。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两处古迹。屋上井以超过民房屋脊得名,为当时曹军将士饮水之源。相传该井是当年魏军为汲水所凿。在西晋时得到整修,井栏周围现尚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12字,可见此井至少已有1700多年历史。井口石栏拙朴古老,尤其是井栏口遗下的二十多道由汲水绳索长期拉磨形成的绳沟,更是光亮如玉,它仿佛在向游人诉说着“屋上井”的历史沧桑。抚摸着这道道绳沟,令人不禁顿发怀古之幽情。
听松阁是曹操“望敌情、运筹帷幄、纳凉休息”之所。据记载,原来教弩台上本无松树,因为当年庐州夏天炎热,士兵难熬酷暑,曹操便令广植松柏。松树长成后,清风袭来,松涛阵阵。为了纪念古人,寺僧在此建阁,从此,“教弩松阴”成为闻名的古“庐阳八景”之一,“听松阁”也由此得名。站在“听松阁”上眺目远望,心旷神怡,合肥城历历在目。故前人有诗曰:“登临收楚豫,吞吐尽江淮。”
浮丘钓台 矶头坐迹依然在 数片飞花点钓苔
《居巢十景》云:“居巢素有‘五牛三龟十大景致’之说。康熙《巢县志》有‘大秀晴云’‘焦湖秋月’‘金庭曲水’‘王乔仙洞’‘半汤温泉’‘浮丘钓台’‘洗耳芳池’‘牛山晚眺’‘云阁揽胜’和‘芙蓉翠霭’十景形胜图。”而这其中的浮丘钓台在民间也俗称钓鱼台,位于古巢县濡须河畔(现名裕溪河)。
浮丘钓台位于今巢湖市银屏镇钓鱼行政村(原钓鱼乡)境内,为一块延伸至裕溪河面的巨石。台面平整,形如棋枰,传为浮丘公曾垂钓于此。尚有碧座、钓竿、足迹和宋时“浮丘钓台”四字石刻,依稀可辨。
《康熙·巢县志》上是这样记载的:“相传李浮丘公钓鱼处,三面石崖嶙峋森列,临河一大石,如棋枰,方广平整,上有迹,如钓竿及踞坐形,深可寸许。”宋人刻四字“浮丘钓石”于崖上,虽经近千年流水冲刷,其字迹仍可辨认。崖下有石洞,长约5华里,长年湮没于水,唯逢特旱年份始露出洞口,游人方可进出。
关于浮丘钓台的传闻也有很多,《康熙·巢县志》载:“浮丘公伴随周灵王太子乔(字子晋)云游各地,适至居巢,王子乔慕其北紫微洞,居洞种药炼丹,浮丘爱其南濡须水,至此垂钓。”这里是说,相传浮丘公姓李,名浮丘伯,是个道人,曾在河南嵩山修身养性50年,遍尝百草,济世救人,得道成仙。东周灵王太子名晋,人称太子晋,又名王子乔,性秉直,喜吹笙。他不满当朝腐败,于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吹着玉笙,在师父浮丘公陪伴下,游览了巢湖之滨。王子乔慕北边紫微山,便居洞炼丹。浮丘公爱南边濡须水,至此垂钓。三年后,王子乔得道成仙,驾鹤而去。浮丘也离别巢水,云游天下。后人为纪念这两位仙人,将王子乔炼丹的洞命名为“王乔洞”,并列为“天下第十八福地”,将浮丘公钓鱼的地方命名为“浮丘钓台”,并列为“古巢十景”之一。
明朝弘治年间,巢县知县林宗哲,有《浮丘钓台》诗一首。诗曰:“几度乘舟访钓台,浮丘是否钓鱼来?矶头坐迹依然在,数片飞花点钓苔。”如今的浮丘钓台早已是另一番景象,一座古色古香的浮丘公园拔地而起,观景亭、假山、绿植、路灯、游步道、亲水平台、木质廊道等景观设施一应俱全,站在新修的浮丘亭中远眺,只见宽阔的裕溪河上处处波光粼粼,大小船舶顺流而下,穿行在繁忙的航道中。再回望这千百年来浮丘钓台的景象,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古炮台 戏曲声声荡古城 铁马金戈入梦来
地处江淮大地、巢湖之滨,拥有2500多年历史,古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青石板路光滑清澈,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在此交汇,勾勒出千年古镇三河的古朴气韵。尽管过了几千年,如今走在古镇的街上,路过这古城墙、古炮台、太平军指挥部旧址、一人巷、万年台等历史遗迹。
处处散发着古老而清悠气息的三河古镇,你可知它曾拥有“千古风云古战场”的称号。公元前537年,春秋吴楚相争的“鹊岸之战”发生于三河,三国魏主曹操曾在三河边的巢湖训练水军,1642年,明朝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在此同明军大战,缴获巨舟300余艘,并由此入江,建立起大西政权。清咸丰八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在此歼灭湘军悍将李续宾部及曾国藩胞弟曾国华等共6000余人,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不仅保证大本营天京得以化险为夷,也让三河名声远扬至今。而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的古城墙、天王府四合院、古炮台,古炮台则是合肥历史遗迹中的又一座“台”的古建筑。
万年台是三河镇的中心点,过去这里是一个古戏台,如今的万年台是在以前的旧址上重建的。这个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可以同时容纳几千人观看演出。如今,这个文化休闲广场上,拥有十二生肖和梅兰竹菊共十六个石鼓,还刻有三幅三河古民俗的迎亲图。大家可以看到在台面的两边有两个大柱子,而这个柱子象征着佛教生生不息。在万年台,每逢节假日及周末,都会在这里举行庐剧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