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区域文化

老合肥的这些“楼”(下)

时间:2020-10-14 15:46:28

QQ截图20201013103657.jpg

                                     五凤楼(资料照片)                                                                            

  在老合肥的历史上,曾留下来许多古建筑,这其中的“楼”就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篇中我们已介绍了“四牌楼”、“镇淮楼”、“稻香楼”等一些老“楼”。除这些之外,老合肥还有哪些有影响的“楼”呢?

  庐州第一“思惠楼”

  合肥城隍庙的思惠楼被誉为“庐州第一楼”,楼名取自“思民之惠”之意,是明代庐州知府徐钰于正德十年用地方捐资所建,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了。只不过原楼早已损毁,现楼为1992年重建的。

  《合肥县志·古迹志》记载,“思惠楼,在城隍庙后,明正德十年(即公元1515年),知府徐钰建,今废。有碑记载集文。”据徐钰自己在《思惠楼记》中称,“庐州府城隍庙,岁久倾……父老募财新之,庙后有隙,地基崇而平,颇为佳胜,予因其羡余建楼其上,广数楹,高倍之,制古而材,八窗洞达,俯视城堞……登楼一望,遐思悠然,思则惠之,所由起也……”

  因为修建了思惠楼,徐钰也为后世庐州百姓所称道。有关资料显示,徐钰为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曾任御史。其时宦官专权横恣,徐钰等上表弹劾,阁议将重治宦官之罪。事垂定而中途突变,钰亦因之罢官。稍后复出,于正德年间(明武宗年号正德)急调庐州任知府,剋日加固城垣,保障一方安宁;后官终四川左布政使。其一生“忧乐系乎民”,被百姓称之为清官。

  1992年,城隍庙二期工程兴建小商品商场综合楼,利用所剩结余资金,在原思惠楼遗址的一侧,仿古建筑飞檐耸角,亦名思惠楼,以示恢复之意。新思惠楼共分五层,高37米,高耸巍峨。底层的塔基、台阶、栏杆均以汉白玉砌筑,各层之间以上下交叉双向扶梯相通。每层楼以彩色玻璃隔扇方环绕,外通游廊。各层屏门隔扇、抱柱、栏杆、均通体朱红;飞檐翘角,覆以琉璃瓦,角系风铃。远望近观,殿阁峥嵘,美轮美奂。

  当年的思惠楼,可是文人雅士登高望远之处,他们在这里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当时有对联云:画桥烟柳,市列珠玑,负郭栽三春云树;翠幕风帘,户盈罗绮,登楼望十万人家。今天的庐州城当然远远不止十万人家,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早就高出思惠楼许多倍,但登思惠楼而“思民之惠”至今仍有它的积极一面和可取之处。

  五色鸟登“五凤楼”

  据《合肥县志·古迹志》记载,“五凤楼,(江南通志)在东城上,唐,天祐(即公元904-907年)中,杨行密将张崇建,落成时有五色鸟集齐上,因名。明,崇祯八年(即公元1635年),流贼寇城下,知府吴大朴纵火烧贼风不顺,拜风回贼遂退,更名回风楼,即今威武门城楼。”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凤楼”。

  五凤楼是我国城门楼子的一种样式,历史上许多城市都有类似的建筑。最著名的当然是紫禁城的正门,那里的城门楼子为五座崇楼,以游廊相连,东西各有一座阙亭,形如雁翅,俗称“五凤楼”。威武门上的五凤楼规模要小得多,据《嘉庆·合肥县志》记载:“楼五楹、二层。”楹的本意是柱子,古文里有“丹桓宫楹”的说法。不过这里的楹是量词,为计算房屋多少的单位,一列为一楹,说五凤楼就是五排房子。每逢重阳佳节,城里的市民百姓,也纷纷登楼赏景,极目远眺,煞是热闹。悠长的日子,伴随着太阳光下五凤楼的影子,就这样晃晃悠悠地过去了。站在五凤楼上,可以往东看见十里以外的田野乡村及自然景色。

  合肥的七座城门都有城门楼子,大都是平房式的建筑,而五凤楼是两层。五凤楼到底有多高?过去有一种说法,京城的前门楼子是九丈九,到了地方要减去三分之二,应该是三丈三。其实连这个高度都不到,合肥的五凤楼高度只有三丈,说五凤楼“城门楼子三丈三”,是文人的表述和猜想,是为了说起来顺口、好听,也是按京城门楼三分之一测算的。

  而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合肥城门外就是著名的庐阳八景之一“淮浦春融”,刚刚入秋时分,树叶尚未凋零,木芙蓉、菊花、麦冬、茶花、百合、西洋鹃竞相开放,桂花的香气弥漫在五凤楼的上空,将一应人等熏陶得醉意朦胧。五凤楼的前面是个瓮城,中间有个陷马坑。当然,既然有兴趣重阳登高,必定是在歌舞升平的年代。陷马坑上早已覆盖上石条,以方便行人、车马进出。据说有文人雅士经历了烽火连天的日子,在太平盛世登上五凤楼,看到城外田野里劳作的身影,不禁感慨,随口吟出了“向日满城骑战马,如今四野尽耕民”。这个文人就是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有一年在游历途中经过合肥,恰好时逢重阳,写下了著名的佳句,这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合肥的历史。

  神仙齐聚“五圣楼”

  其实,合肥有影响的古“楼”中带“五”的除了五凤楼外,还有一座“五圣楼”,只不过后来成为了一个巷子的名字,这个巷子西距宿州路大约150米左右。

  历史上的“五圣楼”,在今天淮河路的五圣楼巷口。笔者之前曾采访过上世纪20年代就在合肥教私塾的罗谷生老人,据他回忆说,他记得的“五圣楼”是临街巷口的上面有楼阁一小间,楼的宽度正好与巷子的宽度一般齐。进了巷子以后,大约在3米的地方,朝南有四扇老式格子门,因年久失修,较为破旧,给人印象较为深刻;1948年,合肥开拓东大街时,被国民地方政府合肥县拆除。较为可惜,一处历史文物,也就此消失了。也有人指出《合肥县志·疆域志》中记载的已淹没无考的“南五通巷”,很有可能就是罗老所记得的巷子。

  而关于这个巷子为啥叫“五圣楼”,也是有种说法的。据明代詹詹外史评辑《情史类略·情疑类·五郎君》记载,“杭人最信五通神,亦曰五圣,姓氏原委俱可考,相传其神好矮屋,高、长、宽不逾三四尺,而五神在此共处之,或配以五妇,凡委巷,若空围及大树下,多建祈之,而西泠桥尤甚。”的确,在我国历史上,民间一直广泛流传着,神、圣共处,互通互用的民俗约定和历史传承,如称三国著名将领关羽为关圣,二郎神为小圣等,因此,将五通神楼巷称为五圣楼巷,也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历史上合肥城内称“楼”的建筑远不止这几座,还有“砥柱楼”“三牌楼”“佛照楼”“新华楼”等。

  “砥柱楼”的遗址,在今天合肥矿机厂的南面附近的淝河东岸上,毁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合肥县志·古迹志》中称,“砥柱楼,在时雍门外三里,与文昌阁夹水为镇。”旧时,砥柱楼与文昌阁互为掎角之势,既是老合肥的重要观赏地,也是老合肥的防卫重地。“三牌楼”:在今长江路与九狮桥街交会处,此处的街南,当年庐州府惠民仓巷,有牌楼一座,临街,因故得名。

  而“佛照楼”当年则是一个酒馆,在佛照楼巷子里。南北走向,北首起东大街,南至金斗河沿,当年临街有佛照楼酒馆而得名。南首巷额上有清代状元陆润痒题书的“通河坊”三个字,1955年楼和巷子均废弃。同样是酒馆的“新华楼”则在今天的新华楼巷内。据档案记载新华楼巷呈南北走向,北首起北油坊巷,南至东大街,当年为李府(鸿章)内宅巷,巷上有瓦屋,抗战前,巷内曾有新华楼酒馆而得名,后废弃。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郎章正 程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