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五兄弟数百年前从江西迁到合肥
○武老介绍武氏起源
○武氏祖祠
○80岁武道方担起修普重任
○古色古香祠堂围墙
○武老手绘谱系图
○武老修的武氏宗谱
□实习生 汪慧英 张欣悦 本刊记者 赵杰 张宇泽
说起百家姓中的武姓,人们一般会想到武则天;有人还会把武姓与练家子联系起来,认为姓武之人一定喜好习武……
在肥东县杨店乡,有一座武氏祖堂。显然,这是武姓的家族祠堂。在此附近,如今仍有千余武姓村民。日前,记者驱车来到杨店乡,探求这里武姓村民来源,听族人说武家故事……
五岔路口忆五兄弟
“这座祠堂是新建的,以前的老祠堂打仗的时候被火烧了,连着谱书都一起烧了。”谈到家族故事,今年80岁的武道方惋惜地说。
武道方是武氏家族“六份”这一支的第十五世子孙,同时也是肥东县杨店乡武氏祖堂的修谱人和撰稿人。“在我们家族里,有着‘上有五岔路,下有八卦田’一说。”武道方告诉记者。数百年前,武家五兄弟经过山西、江西,辗转迁移到安徽合肥。看到有一个岔路口,像蜘蛛网一样分别通向五个不同的地方,于是,他们选择在这个“五岔口”居住。后来,兄弟五人有四人分别去了凤阳、长丰、定远、六安,留在本地的便是排行老二的“万爵公”。
起初并没有“五岔路”这个名称,因为万爵公的长子在这个路口的东南侧建立一个村庄,叫塘稍武,其他五子也建立五个村庄,分别名为:柯塘武、武大坝、五巷、西份武和北份武。从空间上看,塘稍武和武大坝距离五岔路最近,而其他几个分布距离较远,但最远也不过十里左右。总的来看,五岔路既是武氏后裔分布的区域中心,又是他们先祖万爵公和四兄弟分手的地方,所以,这个路口就有了多重意义。
祠堂族谱多次被毁
如今,“五岔路”早已没有当初的模样。路边有一处祠堂,叫“武氏祖堂”。祖堂的规模很小,只有前后两进。宗祠的大门前矗立两座石狮子,正堂里供奉着始祖万爵公,以东西为序,供奉着六位二世祖的石刻神位。祠堂大厅挂着三块匾额,写着“承先启后”“懿德承驻”“奉先思孝”。
据《武氏宗谱》记载,明朝中后期,武氏六份房支共同建立一座宗祠,在塘稍武的西边。咸丰年间天平天国运动时期遭战火影响,宗祠被夷为平地。“六份武合族家谱”和相关家族的文字资料也一起被毁。后来,长房中份塘稍武又在村庄的西边重建一座宗祠,不过,规模较原宗祠小。所以在族人中有大、小祠堂之说。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安徽省保安三团占驻宗祠,在1947年冬大雪时分,保三团为炊事、取暖而拆屋,导致宗祠被毁。2016年春天,武氏家族商议重建宗祠,但是,因为国家土地管理政策和经济状况尚不具备,商量过后,决定建一座小型祖堂,以祭祀先祖。
八旬老人手制布谱
由于宗谱早期被毁,一直以来,武氏族人都在筹划重修家谱。今年80岁的武道方毅然承担起修谱重任。为保证一户不漏,一人不少,他曾远赴豫陕甘,也曾走江南淮北,去冀东川西,只为续修谱牒,继衍家声。
在武老家中,记者看到一张边长约4米的布谱。原来,这均是出自武道方一人之手。在布谱上,记者看到了满满当当的地名和人名,还有各种美丽图案。“这些都是我一个人写的,要是我没有别的事情,专心做的话,大概20天就能完成这样一张布谱。”记者惊讶于布谱上的画太过形象,字也写得十分工整好看。当询问是否学过书法绘画时,武道方笑着说:“从来没学过,我都是照着纸谱上的画和字,一点一点模仿出来的。”
原来,出生于1940年的武道方,只读过一年私塾,九岁就外出放牛了,直到1955年才回到家,十九岁时他成为生产队会计。做了十几年之后,武道方就回到家一直务农,直到祠堂重建,武道方觉得自己又有事情可做。
值得一提的是,武道方不但重修了自己家族的族谱,空闲的时候,还会给其他姓氏家族制谱。“年龄大了,闲着也是闲着,难得乡亲们看得起我,请我去制谱,何乐而不为呢?”武老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