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区域文化 > 区域要闻

合肥之北曲水流觞至柔至刚

时间:2020-11-30 10:11:33


 



 


  热闹的吴山庙会。



  吴山铁字。


 


  树木青翠的三国城路。


 


  长丰县杜集镇龙虾基地,捕上来的龙虾。


 


  下塘烧饼。


  

庄墓圆子。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南淝河相传就是源于西北将军岭附近。一汪清泉奔涌而下,水脉悠远浸润整座城市的物华丰茂。合肥之北,既有着园林的秀美,又有着滨水河道的温润。以水土滋养文化,合肥以北诞生了无数英豪,书写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穿插在每一段历史记忆的缝隙中,却又总能隐约嗅到那属于江淮腹地的独特美味。岁月变迁,合肥之北,始终以无穷的文化宝藏,助力合肥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全新征程。

  【水脉悠远】

  穿城而过的南淝河被合肥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自西北将军岭一路南下,穿过现代化政务区、越过喧闹的老城区、流经老工业基地,最终,奔涌着城市五彩斑斓印记的一汪河水,汇入巢湖。沿着南淝河的脉络,就总能探寻到庐州大地的灵气所在。而合肥之北,这块南淝河发源地,以水盘活一座城。

  水利重地:两大水库对角相望 守护生命之源

  得益于南淝河的滋养,合肥以北绝对称得上是水利重地。曾经的合肥地区丘陵岗地农业用水皆赖塘坝蓄水灌溉。由于大多数塘坝浅小,蓄容量少,降水时流失多、拦蓄少,因而抗旱能力极低。盛夏水稻发育需水时期,连续抗旱能力在30天以上更是困难。多数塘坝只能维持20天左右,大部分农田“靠天收”。

  塘坝古称为陂、池、汪、荡、堰等。国家分等级把蓄水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下者通称为塘坝,而蓄水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者才被称为水库。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处于百业待兴的恢复阶段,灌溉工程除对旧有塘坝加以整修外,各县和郊区都兴修了一批新塘坝,以缓解当时农灌急需用水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从1953年起,合肥市也开始了修建水库的大工程。据合肥市志记载,至1988年底止,全市共建有大、中、小型水库473座,水库、塘坝总蓄水量10.20亿立方米。这对防御旱涝灾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给城乡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优质水源。

  “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时至今日,提起这座合肥市最有历史印记的“城市水缸”,董铺水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依然充满了自豪。“沿着水库大堤边走一走,吹吹水库边的风,诗和远方也在眼前漫天扑来。”习惯了以水为景,也耐得住寂寞、沉得下性子,守着800万人口的“生命之源”,也将董铺水库的历史娓娓道来。

  建设之初,董铺水库被设计成一座以防洪为主,集城市供水、郊区农业蔬菜灌溉、美化城市等综合开发利用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库。“1956年11月开工兴建,1958年4月完成大坝和泄水涵洞主体工程,并于当年拦洪发挥效益,1964年正式开始供水。”在水务人口中,60年光阴一晃而过,而每逢旱涝年份的一线奋战,都化作了他们望向这清澈水源的无尽情意。

  董铺水库建在长江流域巢湖水系的南淝河正源上游,拦河筑坝,库区位于城西北郊、大蜀山北麓。因坝址在距老城区大西门7公里的董铺(乡间小集镇),故命名为董铺水库。又因靠近大蜀山,曾一度被称为“蜀山湖”。“非汛期蓄水位达29米,库容0.95亿立方,正常情况下能满足城区人口50天用水。”

  而在董铺水库东北边的大房郢水库,尽管是个2004年才投入使用的“00后”,却被所有合肥人默认为董铺水库的“好姐妹”。这座坐落于南淝河支流四里河上的又一城市水缸,上可防洪下可供水。1991年的大洪水,淹了三河又灌入市区。从此,合肥市被列入国家31个重点防洪城市,却也更加坚定了合肥市复建大房郢的决心。这个合肥市重点民生工程,正常情况下蓄水量也达到0.65亿立方,与董铺水库对角相望,共同守护合肥城区用水安全。

  以水养园:滨水绿道连园成串 点缀城北风貌

  合肥的公园品类繁多,各有千秋。历史文化镶嵌其中,墨色晕染翠绿弥漫,一派生机盎然中,翠色欲流的环城公园,携风带雨将老城区紧紧缠绕。沿着环城路一路北下,大线条折线结构的庐州公园,将现代化游园设计引入合肥休闲生活的篇章中;三国遗址公园化历史为有形,写在诗与历史之间的是千年江淮文化斑驳;大房郢公园沿库种植粉黛乱子草,渐欲迷人眼;中铁湿地公园金桂飘香,枇杷正甜。顺着一条清脉叩动园中之城,“一河襟两水带多园”的独特生态环境,为创新之都缀上颗颗明珠。

  南淝河作为合肥水源的重要起点之一,自然也是城市滨水绿道带的开篇之章。城市森林公园借淝河之景,现代化设计手笔大刀阔斧,庐州以北一座家门口的大型游园拔地而起。地处一环、二环之间,西与董铺水库、北与大房郢相邻,南淝河从区域内蜿蜒穿越。

  已经建成的庐州公园一期作为合肥北部公园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2013年初由全球景观规划排名第一的美国SWA景观设计公司进行了规划设计。25米高的地标山、特色滑板公园、主题婚礼花园、儿童乐园、月牙剧场,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在北区如影随形。

  “一条安全的廊道”“一条生态的廊道”“一条缝合城市的廊道”“一条综合性活力廊道”“一条经济廊道”,秉承文化为公园赋能,董大水库溢洪道绿化景观通过公园建设带动沿线文化发展,还绿于民,打造公共游园空间。22万平方米区域绿化景观提升,木屋驿站、景观栈道、观景平台,一步一景散发绿色江淮、文化之都的自然韵味。

  【美食味香】

  鱼米之乡,稻穗泱泱,秋收冬藏。自然的轨道里留下了太多智慧而勤劳的合肥人用双手创造出的奇迹。“去北边有数不完的好吃的。”只要在合肥探寻过四季繁华的老居民,都知道这绝对不是一句妄语。

  庄墓圆子:Q弹鲜香 晶莹软糯

  提起圆子,老合肥的心头有三好:红烧大肉圆、油炸糯米圆、长丰庄墓圆。如果说庄墓圆子有什么自己的特色所在,那么软糯香滑、老少咸宜一定是它的魅力所在。庄墓圆子不仅在做法上有与众不同之处,蒸时更讲究烹调工艺。

  圆子的制作工序特别复杂,要做得美味可口,从选料起就要格外仔细。“猪肉要选上等五花肉,馍馍要用上等面粉做。”肉煮熟以后切成细小丁状,馍馍揉搓成粉末状,用面筛过滤。然后以猪肉、馍馍须、猪板油为主料,葱、蒜、姜、盐、老母鸡、味精等为作料,按一定的比例搅拌在一起,用手揉成面团状,最后用绿豆粉滚面一次。

  杨庙的老孙家两代人都做圆子,据他们透露,“用绿豆粉滚面,可以避免圆子破皮,有韧劲和咬劲。”最后将成型的圆子放进煮沸的开水锅里煮一下,用漏勺捞上来后放在白菜叶上冷却,只有经过这样一系列细致繁杂的工序,才能算真正庄墓圆子。

  下塘烧饼:干香扑鼻 外焦内软

  下塘烧饼是合肥市北边下塘镇的特产。干香扑鼻、外焦内软、酥酥绵绵,在合肥的美食文化里绝对占有一席之地。下塘烧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鼎立之时,传说曹吴两军大战,又饿又累的曹军吃了这种做法独特的烧饼取得了大胜,下塘烧饼的工艺也流传下来。

  “天锅地灶”的做法,馅料的讲究,面团的劲道,使得下塘烧饼有一种“香脆酥软、鲜美肥嫩”的口感。“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时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这一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下塘烧饼独具的特色。烘烤烧饼用的是穹形吊炉,炉壁悬在炭火的上方,火势能够达到均匀。此外,和面、揉面、烘烤均有一整套工序的完美操作,才能使烧饼酥脆可口。

  下塘烧饼的神奇之处在于“冷却之后不变硬。”这对很多在外谋生的游子而言,算得上是最长久且最柔软的家乡美味了。美食香飘千里,合肥的餐饮文化也随之飘香四方。每年有千万只下塘烧饼被端上市民餐桌,擦亮这张香气四溢的“名片”,总让人忍不住想涉足这片孕育了无数珍馐的天地,一探精华所在。

  龙虾、草莓:长丰经济 跨越腾飞

  提起长丰的龙虾、草莓,味觉的期待无言证明着招牌美味早已流传千里。不同于曾经的单兵作战,长丰人在岁岁年年的种植养殖中琢磨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

  长丰县年轻创客张海波说:“我们的销售已经搭载了线上平台模式,通过招募年轻创客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在微信、淘宝等一系列网络平台进行售卖。不仅打开了销售渠道,也让更多人了解合肥的品牌,用美食解锁自然新密码。”

  【艺术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园 留住时光的礼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光留给世界的礼物,也是勤劳点燃艺术殿堂的明灯。坐落于合肥市北城卧龙山自然生态风景区的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不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园,总占地面积3500亩。

  一座汇聚了无数历史文化印记的园林博物馆,以文化、欢乐、旅游、休闲为主基调,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多业共生。合肥人正尝试着打造一处以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的世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青少年体验教育活动基地。

  园区包含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中国传统与民间工艺遗产园、中国园艺及徽派盆景文化遗产园等16个核心项目。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不仅是旅游的天堂,也是彰显多元文化魅力的舞台和传承文化精华的经脉。按照历史和形态将文化加以分类,设置了楚汉文化园、千年文房四宝园、佛艺园、大自然玩乐园、中华物产园等子园区,寓教于乐间浓厚历史文化在此传承和发扬。

  30道工艺精心铸造一幅吴山铁字

  每年合肥文化博览会、对外交流平台上总有一处大气的艺术存在。有着山水泼墨画的豪迈,也有着江南秀艺的见微知著。“吴山铁字”里合肥人的铮铮铁骨彰刻其中,以柔克刚化解工艺之艰。

  合肥吴山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书法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民间书画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在这块土地上,历史赐予合肥人的天赋又孕育出一支艺苑奇葩——吴山铁字。吴山铁字以陶仁志、邓之元等一批民间艺人为代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工艺,取雕刻、雕塑、铸造工艺之长,以锤代笔,以铁作墨,再现名家手迹,熔铁之刚劲与书法艺术为一体,给古老的铁字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被世人誉为“中华一绝”。

  吴山铁字创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书写作品或临摹名家作品、样品上铁皮、裁剪、锤打、平整定型、修边钻孔、焊接、清洗、喷涂、制作底版外框、安装等。一幅字画的诞生需要经过30余道工艺,这也奠定了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获得无数大奖的基调。

  陶仁志创作的2000多幅约15万字的铁字书法,囊括了楷、隶、行、草、篆书体,经典名目同样震撼人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三百多言分别镶嵌在十扇古色古香的屏风上,赏心悦目。

  【文化隽永】

  尽管南来北往的游客甚多,合肥本土文化也大有兼天下容百川的开放气魄。扎根于江淮之间的独特地理,从最初就赋予了合肥人烙印永存的传统文化。“民俗就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记录一座城市的文化脉络。”上至城市谋篇布局发展规划,下至普通人家餐台上的一荤一素,“俗”得够彻底才能记录得够真实。在合肥北边的土地上,丽友文化、家文化、农耕文化等,洗净历史铅华,代代历久弥新。

  丽友文化:白水坝孕育美丽传说

  在合肥八大本土文化中,诞生于北一环白水坝附近的“丽友文化”位居前列。合肥《丽友桥》故事,与《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孟姜女》经典民间故事,并称为中国六大民间故事。

  相传隋唐年间,合肥白水坝附近有一户人家,勤劳的白老汉带着小孙女放鹅度日。孙女白小玉本是七仙女中的白衣仙子,非常漂亮,却被邪恶的蟹仙惦记上了。小玉每月都要过石桥买石胆粉治疗爷爷的病,来自云南的美少年名医段飞治好了爷爷的病,也收获了小玉的青睐。他俩结婚时,蟹仙便把毒药放在杯子里,使得段飞失去记忆,悄无声息地独自回到了云南老家。伤心的白小玉知道后与蟹仙斗法,陷巢州涨庐州,大打一仗后坠落云间失去法力。后千里寻夫,小玉从丽水走到丽江,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在大白鹅的帮助下与段飞相聚。

  就此,后人把他们美丽的爱情传说故事编成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合肥肥东肥西肥东西,下联是:丽友丽江丽水丽江水。

  家文化:传统礼仪传承敬老爱幼美德

  在合肥的北边,人们生老病死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有着传统文化的相伴。产妇分娩婴儿呱呱坠地,即由女婿前往岳父母家“报喜”,还得带上一篮红喜蛋,再由岳家分送给族内至亲。阖家喜悦在红色喜蛋的映衬下愈发和睦。婴儿出生后的第3天,由接生婆或孩子的奶奶等家中长辈用艾叶、金银花等煮水给婴儿洗浴,俗称“洗三”。而女婴诞生第9天、男婴诞生第12天,产妇娘家及亲友带着礼物上门庆贺。亲友给婴儿的礼钱用红毛线、红丝线系着,叫作“穿锁绳”,意谓保佑孩子平平安安。正餐前,主家还要为来客每人端上一碗荷包蛋面条或荷包蛋泡馓子,叫作“吃喜面”。

  尽管出生时如此“大费周章”,但合肥北境却始终流传着“母在堂,不做寿”的古训,即后人即使60岁、70岁了,只要高堂健在,就不做寿。此俗是把自己的生日看成母亲的难日,以给母亲添寿,来感谢母亲的生育之苦和养育之恩。但给老人做寿却依然是重中之重。

  庆贺寿诞,有一套特有的传统礼仪。先是要设寿堂,点寿烛,悬挂寿幛,张灯结彩。寿星端坐寿堂,亲友晚辈依次拜寿。辈分不同,礼数有别。设寿筵款待宾客时先吃寿面,面条细长,象征长寿。尽管如今已不再繁琐,但做寿的礼仪习俗仍然沿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一处扎根土地的人们都虔诚地感恩着生命的降临,也肃穆地告别着生命的逝去。尊重自然留下的万物轨迹,却也感同身受地分享着周围人的欢喜悲伤。合肥之北,“家文化”熏陶着每一个人用力热爱眼前的生活。

  农耕文化:有趣的中秋习俗“摸秋”

  合肥的北边,庄稼地颇多。靠天吃饭的人总是常怀感恩之心,而庄稼人的孩子,更是从小就要学会与土地亲密接触。民间有俗语“八月半摸秋不算偷”,旧时“摸秋”只是一种祝愿得子的象征活动。八月十五中秋夜,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女伴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祈求得子。

  而如今,合肥人把“摸秋”变成了一年一度的保留传统节目。9月前后,合肥北部的小镇、社区总会挑选几块长势尚可的田地,在地里放上不少农作物,连着田地间本就结好的辣椒、黄豆、玉米,让已经久困于学堂的儿童们,有一次“撒野”的机会。用脚步丈量这给予我们无穷食粮的黄土地,结结实实地踏一踏这终有一日要背负肩头的家国土壤。

  庙会文化:热闹飞入寻常百姓家

  自古以来,北边的合肥便以民情淳朴、民风敦厚,老百姓中庸和谐、随遇而安著称,易于民间民俗文化的滋生和繁衍,也使得古镇周边地上地下文物、遗址、遗存繁多。“吴山庙会”发祥地长丰县吴山镇,是合肥北部人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一。吴山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庙会活动影响大,辐射地区包括本县、肥东、肥西、淮南、六安等周边县市。

  “吴山庙会”以“吴王庙”为核心,以周边广场、空地为活动场所,每年农历二月二前后,由百姓自发开展各类文艺演出、娱乐游艺、风味小吃,在这场一年一度的民间民俗文化商贸活动中,合肥人的烟火气成了停下脚步享受生活的原始吸引力。

  如今的吴山庙会以民俗文化搭台,经贸活动唱戏,成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庙会为载体,民间文化为内容”,吴山庙会的背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显著的地域特征。每年此时,孩子们翘首以盼的“热闹”,就是合肥大地上群众广泛参与文化生活的显著特征。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皞乾/文 高博/摄

来源:江淮晨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