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岁月回眸

时间:2020-12-29 14:55:10

○列宁小学的课本(资料图)

○金寨县老红军李开文在列宁小学门口讲战斗故事

○列宁小学旧址——瓦屋基小学

  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了一张珍贵的照片——金寨列宁小学旧址。这所列宁小学是全国仅存的两所列宁小学之一,创建于1930年春。列宁小学开办以后,学校除了教学生识字、算数和革命道理,还对群众开展革命宣传,为革命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就为您讲述金寨列宁小学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金寨“列宁小学”的由来

  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随着鄂豫皖边区黄麻、商南、六霍三大起义的相继举行和工农红军的创建,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根据地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为使根据地的劳苦工农和红军的子弟有读书的机会。鄂豫皖苏区政府制定的《临时政纲》中明确提出了“普及农村小学教育”的任务,并积极创办农村小学,通称列宁小学。

  1931年7月,鄂豫皖根据地通过的《文化教育政策》中进一步要求,发展苏区的文化教育,对于工农子女实行免费的教育。为了保障和促进苏区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苏维埃政府还在苏区的教育行政机构——文化委员会中,专门设立学校教育科,明确其主要任务是整理和创办列宁小学,并规定了列宁小学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即提高苏区儿童的文化知识和政治认识,培养党和苏维埃政府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

  彼时,列宁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苏维埃区域的广大农村普遍设立。当时,苏区的列宁小学因学制和管辖的行政区划的不同,分为列宁初级小学、列宁模范小学、列宁高级小学。列宁初级小学是苏区最普遍设立的一种小学。苏维埃政府规定:年龄6-12周岁的工农子弟必须入学上列宁初级小学,接受教育。

  1929年冬,各地兴办列宁小学,金家寨、麻埠、南溪、汤家汇、白塔畈等地设立列宁模范高级小学,各乡设列宁小学,苏区中心地区每乡多达2-3所,每校一般有学生30-40人,多则130-140人。

  史料记载,1930年春,六安六区(金家寨)拥有人口6.5万人,有列宁小学22所,在校学生1700多人。次年秋,列宁小学体制逐步统一:县区办完全小学,原商南地区称列宁模范小学,皖西地区称列宁中心小学;乡和村办初级小学,六安七区(麻埠)还有工余小学校。

  在这样的背景下,1930年,赤城县(商城县)在汤家汇金岗台脚下创办“六区一乡列宁小学”,位于汤家汇镇瓦屋基村金岗台脚下。这所小学也就是金寨列宁小学的前身。

  一时间,孩子们纷纷背上书包,进入学校读书。到了1932年春,苏区学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0%以上,实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普及小学教育。

  教学内容结合革命形势

  当时的列宁小学学制为5年,初小3年,高小2年。初级小学课程为国语、算术(包括珠算)、音乐、图画和体操;高级小学课程为国语、数学、自然常识、社会常识、唱歌和军事。教学时数,初小每周上课18小时,课外教学(包括社会活动和劳作)每周12小时;高小每周上课24小时,课外教学(包括社会活动和劳作)每周10小时。

  那么金寨的列宁小学有多少学生呢?他们都有哪些课程安排?史料记载,金寨的列宁小学在创办时有4个教学班,1个早晚识字班,适龄儿童和成人均可免费入学。该校有教师4人,学生百余人,课程有国文、算术、常识、自然、体育、音乐、习字等。学校由乡苏维埃政府管理,校长由乡苏维埃主席兼任,共青团支部受党的委托领导学校工作,成立学生公社,下设总务、教育、卫生、宣传、音乐5股。

  在课程的设置上值得一提的是常识教育。当时鄂豫皖根据地受过教育的人员并不多,苏区政府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社会背景、教育资源等具体情况,积极开展常识教育。常识教育包括社会、政治和自然常识。《社会常识》是由根据地的知识分子编印的,其内容主要讲授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战争,帝国主义的侵华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史和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历史,以及中国、世界地理知识。这些知识内容让受教育者开阔了眼界,了解古今中外历史,明白只有进行彻底的革命斗争才能自立自强。《政治常识》教材让学生了解党的政治方针、革命的发展状况和现实的时局,以便更好地领导人民革命。《自然常识》教科书主要介绍一些自然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师在讲授社会、政治、化学、自然、生物、科学、物理和生理卫生常识的时候也是尽量考虑根据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促进他们的心智发展,健康成长。

  这些课程设置按照根据地的实际情况,体现了文化知识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和军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可以说,鄂豫皖根据地的儿童教育将文化知识教育与政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根据地教育的一大特色。

  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为适应当时的形势和环境,列宁小学的教学形式比较活泼多样,学生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参加劳动,站岗放哨,开展政治宣传活动。

  学校的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既能反映苏区革命战争的实际和革命人民的崇高理想,又结合少儿儿童的年龄特征,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掌握和训练,比如诗歌、游戏、童话和寓言故事等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在编排上,则注意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比如,鄂豫皖文化委员编写的《列宁初级学校国语》第四册第4课讲地主:“地主占有许多土地,他自己决不耕种,把田地租给贫苦的农民耕种,他收地租,在屋内坐着享福,吃现成的,过寄生虫生活,最反对土地革命。”

  在学校教育中,为了向学生讲清楚“阶级”含义,教材中这样写道:“工人就是两手空空的人,他们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替别人做工,才能换来一碗饭吃,他们是世界上最受剥削、最受压迫的人,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教材通过简单通俗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社会上不同阶级的性质及特点,启发少年儿童的阶级意识,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学生要想参加共青团,要回答清楚团的组织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什么叫阶级?什么是无产阶级?什么叫做共青团?我为什么要加入共产青年团?等等。

  除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列宁小学注重讲授政治常识、军事常识及革命斗争形势,启发学生的阶级觉悟。学生们学习简单的军事知识,或站岗放哨、侦探敌情、送信下通知等,成了红军和赤卫队的耳目和助手。有的师生还参加打土豪、捉劣绅,直接对敌作战。与此同时,开展宣传也是列宁小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宁小学组织学生宣传队,经常深入群众,用演戏、开晚会、演讲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宣传红军的战果,宣传苏维埃政权的任务和性质等。

  值得一提的是,列宁小学还开设符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唱歌、图画等课程,丰富学校生活,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唱歌教材多采用《国际歌》《少年国际歌》《保卫苏维埃》《红军颂》《穷人调》《红了大别山》等歌曲。比如当时在鄂豫皖苏区广为流传的一首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中这样写道:“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通过歌唱的形式,使学生了解革命发展状况,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最重要的是,在革命风暴中诞生和生长的“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为革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从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对革命有着极大的贡献。有的参加了红军,踏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有的在家乡坚持斗争,成为留在老区的革命火种;有的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32年秋,红军主力转移,金寨列宁小学遭国民党军队焚烧,仅存门楼及边屋九间。1957年,瓦屋基小学与四道河小学合并,迁入列宁小学旧址,复名为列宁小学。1961年该校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茂莉 韩君薇 何芳芳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周茂莉 韩君薇 何芳芳